課例研究:語文教師話題PCK的提煉與改善
發(fā)布時間:2025-05-12 22:18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PCK)是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是教師最有用的知識代表形式。自舒爾曼提出這一概念以來,PCK的研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但研究多在PCK的構成、學科教師PCK的來源等方面。PCK的提煉以及教師的PCK的改善,相關的研究成果較為稀缺。具體到學科,數學學科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研究較為深入,而作為母語的語文學科,語文教師的PCK,目前還沒有成系統(tǒng)的研究。語文教師話題PCK的提煉與改善,這項研究在國內尚屬首創(chuàng)。 本研究基于如下假設:(1)PCK是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的“合金”,在教師專業(yè)知識中處于核心地位。(2)PCK是在實踐中不斷內化而形成的“使用理論”,通過教師的教學表征可以對其進行提煉和描述。(3)PCK有普通PCK、學科PCK、話題PCK三個層次,其中話題PCK是關鍵。(4)從語文優(yōu)秀課例中提煉出的PCK,對改善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有重要作用。(5)通過課例研究,尤其是通過專家參與的“共同備課”,教師的PCK能夠獲得改善。 本論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論,共...
【文章頁數】:19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一、 PCK研究中已達成的共識
(一) PCK是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核心
(二) PCK的內涵
(三) PCK的三個層次
(四) 話題PCK的重要性
二、 話題PCK的研究現狀
(一) 在學科教學研究中已有所嘗試
(二) 研究路徑以“解析式”為主
(三) 開發(fā)“合金式”的研究路徑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設計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核心概念1:課例研究
(二) 核心概念2:話題PCK
(三) 核心概念3:PCK的提煉
(四) 核心概念4:PCK的改善
二、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三、 研究設計與論文框架
(一) 研究設計
(二) 論文框架
四、 本研究的意義
(一) 促進PCK研究的深入
(二) 改善語文學科教學的抓手
第三章 課例的選擇及描述
一、 課例的選擇
(一) 對象:優(yōu)秀的課例
(二) 載體:課堂教學實錄
二、 課例的描述
(一) 課例呈現的三種樣式
(二) 三種呈現樣式的比較
(三) 從PCK角度描述課例
第四章 關鍵 PCK 的辨識及抽取
一、 課例中PCK
(一) 三個層次的PCK共存于課例中
(二) 聚焦課例中的話題PCK
(三) 辨識與抽取關鍵的PCK
二、 關鍵PCK辨識與抽取的方法
(一) 從同一課例抽取出多個PCK
(二) 從多個課例中抽取出同質的PCK
(三) 分析課例成敗的關鍵因素提取PCK
三、 對所提取的關鍵PCK進行驗證
(一) 三角互證法
(二) 驗證的三條準則
第五章 PCK 的提煉及表述
一、 語文PCK提煉及表述的困難
(一) 研究對象所造成的困難
(二) 質性研究方法本身的難度
(三) 研究者的主觀性參與帶來的問題
二、 語文PCK提煉的歷程
(一) 提煉PCK的嘗試
(二) 對提煉的原則逐步形成共識
(三) 通過修正或修潤以求準確表述
第六章 提煉出的 PCK 之應用
一、 小學語文PCK遠程培訓課程
(一) 小學語文PCK遠程培訓課程的框架
(二) 專題樣例: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中的PCK
二、 運用提煉出的PCK進行課例研究的案例
(一) 教師原來的教學設計
(二) 教學設計的修改過程
第七章 在課例研究中謀求 PCK 的改善
一、 PCK改善的方式
(一) 從PCK的內涵看PCK的改善
(二) 促進教師自覺地反思
(三) 在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
二、 改善PCK的有效方法:共同備課
(一) 專家參與的“共同備課”
(二) 共同備課主題教研活動
(三) 共同備課工作坊
第八章 PCK 改善過程的案例及討論
一、 “共同備課主題教研活動”中的案例
二、 共同備課“工作坊”的改善案例
三、 PCK改善過程中的若干現象
(一) PCK改善過程的迂回反復
(二) PCK改善過程中的“牽線木偶”現象
(三) 教學的“流暢感”和“效能感”的失落
結語
一、 研究結論
二、 研究創(chuàng)新
三、 研究不足及后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九色鹿》教學實錄
附錄二 《給予樹》課堂教學實錄
附錄三 口語交際教學課例演示
附錄四 《上課吃東西》寫作教學課堂實錄
附錄五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課例演示
附錄六 寫作案例
附錄七 漢語拼音教學案例
附錄八 識字教學案例
附錄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45308
【文章頁數】:19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一、 PCK研究中已達成的共識
(一) PCK是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核心
(二) PCK的內涵
(三) PCK的三個層次
(四) 話題PCK的重要性
二、 話題PCK的研究現狀
(一) 在學科教學研究中已有所嘗試
(二) 研究路徑以“解析式”為主
(三) 開發(fā)“合金式”的研究路徑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設計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核心概念1:課例研究
(二) 核心概念2:話題PCK
(三) 核心概念3:PCK的提煉
(四) 核心概念4:PCK的改善
二、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三、 研究設計與論文框架
(一) 研究設計
(二) 論文框架
四、 本研究的意義
(一) 促進PCK研究的深入
(二) 改善語文學科教學的抓手
第三章 課例的選擇及描述
一、 課例的選擇
(一) 對象:優(yōu)秀的課例
(二) 載體:課堂教學實錄
二、 課例的描述
(一) 課例呈現的三種樣式
(二) 三種呈現樣式的比較
(三) 從PCK角度描述課例
第四章 關鍵 PCK 的辨識及抽取
一、 課例中PCK
(一) 三個層次的PCK共存于課例中
(二) 聚焦課例中的話題PCK
(三) 辨識與抽取關鍵的PCK
二、 關鍵PCK辨識與抽取的方法
(一) 從同一課例抽取出多個PCK
(二) 從多個課例中抽取出同質的PCK
(三) 分析課例成敗的關鍵因素提取PCK
三、 對所提取的關鍵PCK進行驗證
(一) 三角互證法
(二) 驗證的三條準則
第五章 PCK 的提煉及表述
一、 語文PCK提煉及表述的困難
(一) 研究對象所造成的困難
(二) 質性研究方法本身的難度
(三) 研究者的主觀性參與帶來的問題
二、 語文PCK提煉的歷程
(一) 提煉PCK的嘗試
(二) 對提煉的原則逐步形成共識
(三) 通過修正或修潤以求準確表述
第六章 提煉出的 PCK 之應用
一、 小學語文PCK遠程培訓課程
(一) 小學語文PCK遠程培訓課程的框架
(二) 專題樣例: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中的PCK
二、 運用提煉出的PCK進行課例研究的案例
(一) 教師原來的教學設計
(二) 教學設計的修改過程
第七章 在課例研究中謀求 PCK 的改善
一、 PCK改善的方式
(一) 從PCK的內涵看PCK的改善
(二) 促進教師自覺地反思
(三) 在教學中開展行動研究
二、 改善PCK的有效方法:共同備課
(一) 專家參與的“共同備課”
(二) 共同備課主題教研活動
(三) 共同備課工作坊
第八章 PCK 改善過程的案例及討論
一、 “共同備課主題教研活動”中的案例
二、 共同備課“工作坊”的改善案例
三、 PCK改善過程中的若干現象
(一) PCK改善過程的迂回反復
(二) PCK改善過程中的“牽線木偶”現象
(三) 教學的“流暢感”和“效能感”的失落
結語
一、 研究結論
二、 研究創(chuàng)新
三、 研究不足及后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九色鹿》教學實錄
附錄二 《給予樹》課堂教學實錄
附錄三 口語交際教學課例演示
附錄四 《上課吃東西》寫作教學課堂實錄
附錄五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課例演示
附錄六 寫作案例
附錄七 漢語拼音教學案例
附錄八 識字教學案例
附錄九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后記
本文編號:40453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404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