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學視角下的文本闡釋
本文關鍵詞:闡釋學視角下的文本闡釋
【摘要】:文本闡釋作為闡釋學的研究核心,一直以來處于兩難的境地,關于文本闡釋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之爭伴隨著闡釋學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一派學者堅持以"讀者意圖"為闡釋標準,一派學者堅持以"作者意圖"或"文本意圖"為闡釋標準。實際上,這兩派學者之爭,就是哲學中"經驗論"和"先驗論"之爭的某種延續(xù)。本文在梳理闡釋學主客之爭的基礎上,借用了"闡釋共同體"這一概念,指出在特定時期,由"闡釋共同體"所提出的"主流闡釋"就是文本闡釋的標準,而"闡釋共同體"和"主流闡釋"又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作者單位】: 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關鍵詞】: 文本闡釋 闡釋學 闡釋共同體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翻譯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闡釋,翻譯與闡釋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在《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專列一章從闡釋學的角度探討翻譯研究,他指出:“一切理解及有關理解的表達論述都是翻譯!(Steiner,2001:312)文本闡釋的標準與翻譯的標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倪蔭林;;試析悖論本質及其研究的應然方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2 潘德榮;詮釋學:從主客體間性到主體間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3 彭啟福;西方詮釋學詮釋重心的轉換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孫紅;居中闡釋:中西解釋之途[J];北方論叢;2001年06期
5 王報換;;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J];北京教育(德育);2008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論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理解觀的時代特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周學忠;;波普爾的理解理論思想探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孫日華;;法律解釋的層次[J];邊緣法學論壇;2009年02期
9 鄒鐵軍;論海德格爾的此在解釋學[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3期
10 陳宋洪;;詮釋之思與譯論之辯——從詮釋學的發(fā)展看翻譯研究模式的轉換[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周建漳;;試論歷史存在的故事性[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2 周建漳;;從敘述文本到歷史經驗——近三十年來西方歷史哲學的新發(fā)展[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張榮翼;;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美學批判三題[A];東方叢刊(1997年第3輯 總第二十一輯)[C];1997年
4 鮑俊曉;;薩特論現象學意向性理論[A];江蘇省美學學會201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3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沈林;小學數學教師教科書解讀的影響因素及調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崔瑛祜;左翼文學論爭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學;2011年
6 何旺生;郭紹虞中國詩學批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姜哲;中西方詮釋學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郭琳;隱喻與文學批評理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彭啟福;陸九淵心學詮釋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正明;年鑒學派史學理論的哲學意蘊[D];黑龍江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苗苗;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蔣濤;論伽達默爾的詮釋學經驗[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呂曉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義方法論述評[D];西南大學;2011年
6 王清霞;解釋學視野下課堂教學過程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周嬪;論韓非對老子思想的詮釋、吸納與轉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楊麗萍;距離是橋也是墻[D];浙江大學;2011年
9 夏建聰;法律詮釋學三大模式的建構[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10 張海洋;論法律解釋的循環(huán)[D];山東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峰;關于文本闡釋意義層次的討論[J];中文自學指導;2004年04期
2 王峰;從文本到生活世界——文本闡釋的幾個意義層次[J];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03期
3 孫際惠;;文本闡釋的多元與同一[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熊宣東;;追本逐末 抉隱明道——文本闡釋與翻譯再詮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王勛敏;知識理性與價值理性──中國古代文本闡釋的雙軌與多維[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6 余文燕;;理性與激情的碰撞——讀吳德利的文本闡釋著作《闡釋與批評》[J];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3年01期
7 安寧;;獨特的理論建樹 創(chuàng)新的文本闡釋——評申丹新作《敘事、文體與潛文本》[J];外國語文;2010年01期
8 王則遠;王逸的楚辭文本闡釋[J];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01期
9 周邵玲;賈德江;;論翻譯中文本闡釋的理性和尺度[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張志忠;;恢復感覺 理解含混 體貼文本——文學教學與文本闡釋的實證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方銘;《黃鐘大呂之音——古代辭賦的文本闡釋》評介[N];吉林日報;2002年
2 洪申我;文本闡釋是批評的基礎[N];文藝報;2004年
3 楊佳莉;畢業(yè)論“文”[N];文藝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董麗云;重建文本闡釋的約束理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董亦佳;杰姆遜的文本闡釋理論與闡釋實踐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劉自雄;試論文本闡釋規(guī)范的再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云濤;[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3 劉潔;文學翻譯的文本闡釋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4 郎永軍;蒙古族文學:1989年—現象透視與文本闡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 包薩如拉;蒙古族文學:1979年—現象透視與文本闡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9850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985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