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自清末頒布“壬寅學制”到新中國成立前的40多年里,我國中學教育從萌生、發(fā)展到變革不斷地演進。在這個進程中,我國的教育家尤其是中學教育家對學制改革、教育目的、分科與選課以及訓育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討論,并在實踐中積極地探索。他們的努力加快了中學教育的發(fā)展,使得中學教育制度漸趨完善,也形成了較為豐富的中學教育思想。為了更好地繼承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遺產,充分挖掘其蘊含的時代價值,有必要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闡釋、分析和總結。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發(fā)展演變的歷程,也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清當下中學教育問題的癥結和矛盾之所在,對于深化和鞏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特別是中學教育的改革應當有所裨益。 全文包括導論、正文五章以及結語部分。導論部分,主要闡述研究緣由、基本術語界定、文獻綜述以及研究思路與方法。 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論述了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產生的前奏。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的演進流變,既是對西方教育思想的借鑒與融合,又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揚棄與繼承。這個過程是不斷地進行甄別、選擇、調適以及變化的。西學在近代中國的廣泛傳播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早期教會中學的設立為中國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傳統(tǒng)教育的轉型為中學教育思想產生提供了土壤,普通中學在中國的萌生使中學教育的確立最終得以制度化。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按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分別論述了民初至“五四”運動前夕、“五四”運動至國民政府成立前、國民政府前期以及國民政府后期的中學教育思想。在中國近代中學教育史上,教育界人士圍繞中學教育的目的與宗旨、中學分科選科制、中學學制年限、中學訓育目的、中學訓育標準、中學訓教合一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細而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學教育目的與宗旨,即關于民初中學校設立旨趣、國民政府時期中學教育是否兼顧升學與就業(yè)、以及戰(zhàn)時中學教育的目標和特質等問題的討論;二是中學學制改革問題,學制作為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綱領,規(guī)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組織編制、課程設置以及其他學校制度,因而也是整個學校系統(tǒng)得以展開的旨歸,我國自從清末壬寅學制實施以來,中學制度幾度變遷,年限長短也時有伸縮,課程內容實行文理分科或兩科合設,因此,在整個近代中學教育史上,學術界和思想界圍繞中學分科與選科制、中學學制年限、戰(zhàn)后中學學制民主化等問題的論爭迭起;三是中學訓育基本理論以及訓教合一的問題。上世紀20年代初對中學訓育問題的討論呈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對中學訓育基本理論有了一些普遍的認識,如對中學訓育的目的、中學訓育的原則、中學訓育的方法等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國民政府時期,訓育討論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即“訓教合一”與“訓教分離”的論爭,雖然在國民政府前期訓育研究相對淡化,對訓育問題的討論有過一段相對沉寂的時期,但是這并沒有影響這一主題的討論,從理論上講,在國民政府前期乃至到國民政府后期,“訓教合一”一直是中學教育界面臨破解的一個難題,雖然對“訓教合一”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但是其在實施過程當中,往往會因為政治關系的影響而偏于狹義和消極,使得訓育實施的效果并不顯著,這也就是為什么對“訓教合一”雖已了有一致認識,但卻從未停止對其的討論。 最后一部分是結語部分,在通觀全文內容的基礎上,綜合考察我國近代中學教育的發(fā)展演變歷程,從中挖掘我國近代教育思想遺產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近代 中學教育 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630;K25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導論11-33
- 一、研究緣由11-15
- 二、基本概念界定15-17
- 三、文獻綜述17-30
-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30-33
- 第一章 我國近代中學教育思想產生的前奏33-47
- 一、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沖擊33-35
- (一) 傳教士東來與西學在中國的傳播33-34
- (二) 西學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沖擊34-35
- 二、教會中學為近代中國教育注入了新元素35-37
- (一) 早期教會中學的設立35-36
- (二) 教會中學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36-37
- 三、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轉型為近代中學教育孕育了思想土壤37-41
- (一) “中體西用”指導思想的提出與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轉型37-39
- (二) 近代中等教育的雛形39-41
- 四、普通中學在近代中國的萌芽與中學教育制度的確立41-47
- (一) 近代中國中學教育思想的萌生41-43
- (二) 中學教育制度的的引入及確立43-47
- 第二章 民初至五四運動前夕的中學教育思想47-65
- 一、中學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背景47-51
- (一) 民主革命教育思潮帶來了教育領域的革新47-48
- (二) 民初教育綱領性文件的頒布確保了新政體下普通教育的順利過渡48-49
- (三) 民初的教育改革使得近代教育制度得到平穩(wěn)發(fā)展49-51
- 二、關于中學校設立旨趣的討論51-61
- (一) 養(yǎng)成“社會之中堅”與“高等學校之預備”51-56
- (二) 養(yǎng)成“生徒之自動力”與“共同生活之習慣”56-61
- 三、對中學訓育理論的認識61-65
- (一) “訓育”一詞的源頭62-63
- (二) 中學訓育觀念的初步確立63-65
- 第三章 五四運動至國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學教育思想65-101
- 一、中學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背景65-66
- (一) 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講演65-66
- (二) 實用主義教育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66
- 二、關于中學教育目的的討論66-69
- (一) 帶有實用主義傾向的教育目的與新學制內容66-67
- (二) 中學應兼顧升學與就業(yè)67-69
- 三、關于中學學制、課程與教學的討論69-80
- (一) 關于中學學制年限的討論70-72
- (二) 中學應實行分科制與選科制并行72-77
- (三) 中學應實行能力分組77-78
- (四) 中學應減少教材與勤加考問78-80
- 四、中學訓育思想80-101
- (一) 圍繞學潮與學生自治會展開的訓育討論81-86
- (二) 五四以后中學訓育問題存在的癥結86-89
- (三) 中學訓育基本理論89-91
- (四) 中學訓育的目的與原則91-96
- (五) 中學訓育問題的解決途徑96-101
- 第四章 國民政府前期的中學教育思想101-131
- 一、國民政府前期中學教育思想發(fā)展的歷史背景101-105
- (一) 三民主義教育宗旨的提出101-103
- (二) 中學教育的趨向103-104
- (三) 國聯(lián)教育考察團的中國之行104-105
- 二、中學教育的使命、職能及目標105-119
- (一) 中學教育的使命106-111
- (二) 中學教育的職能111-115
- (三) 中學教育的目標115-119
- 三、關于改良中學教育的主張與建議119-123
- (一) 中學教育的改良之重在于“質”的提高119-121
- (二) 中學應同時重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育121-123
- 四、關于中學訓育標準的討論和中學訓教合一之辨123-131
- (一) 中學訓育標準124-126
- (二) 中學訓教分離與訓教合一之辯126-131
- 第五章 國民政府后期的中學教育思想131-161
- 一、戰(zhàn)時對中學教育有關問題的認識131-147
- (一) 戰(zhàn)時中學教育存在的缺陷131-136
- (二) 戰(zhàn)時中學教育的目標和特質136-141
- (三) 戰(zhàn)時對中學學制有關問題的認識141-147
- 二、戰(zhàn)后對中學教育民主化的認識147-155
- (一) 戰(zhàn)后關于中學學制的討論147-153
- (二) 戰(zhàn)后關于中學學制民主化的主張153-155
- 三、關于中學訓育的討論155-161
- (一) 戰(zhàn)時訓育討論的主題:訓教合一156-158
- (二) 戰(zhàn)后訓育的討論:強調對學生人格感化和自治力的培養(yǎng)158-161
- 結語161-169
- 參考文獻169-177
- 致謝177-17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景曉平;;京師五城中學堂與清末中等教育近代化[J];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2 李小鷹;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伯苓和喻傳鑒在重慶南開中學的教育實踐和思想[J];重慶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3 陳明霞;;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學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與原因探究[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4 黎田;;新桂系時期中學教育立法的社會背景[J];傳承;2009年18期
5 馮麗;耿紅衛(wèi);;清末中學教育萌芽的歷史考察[J];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04期
6 馬小敏;;陸費逵中學教育思想初探[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蔡志榮;;惲代英中學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8 李靜;;晚清北京地區(qū)中學教育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9 王艷;;從調試、轉型到步入正軌——民初北京中學教育探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10 紀彥;;淪陷時期北平中學教育概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S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倫信;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常長嶺;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學教育現(xiàn)代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戰(zhàn)利;蔡元培中學教育思想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利霞;廖世承中學教育思想初探[D];西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608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760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