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互惠行為的發(fā)展、影響因素及教育啟示
本文選題:互惠 + 親社會行為; 參考:《學前教育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個體對感知到的善良與不善良行為的反應被稱之為互惠。進化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互惠是由進化而來的,可能是某種生物基因決定了個體的互惠行為,但這一假說目前沒有得到廣泛的驗證。社會交換理論中的規(guī)則內(nèi)化說與社會偏好模型被研究者們廣泛接納,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范式進行探討。已有研究表明,4~5歲是學前兒童互惠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其構(gòu)建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以及親社會性的發(fā)展均有重大意義。個體的互惠行為受到了個體自身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重視個體、家庭與文化環(huán)境三方面因素對學前兒童互惠行為發(fā)展的作用。成人應重視培養(yǎng)學前兒童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建立友善的教育環(huán)境,宣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此促進兒童包括互惠行為在內(nèi)的親社會性發(fā)展。
[Abstract]:The response of individuals to perceived kindness and unkind behavior is called reciprocit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researchers think that reciprocity is derived from evolution, possibly a certain biological gene determines the individual's reciprocal behavior, but this hypothesis has not been widely verified at present. The rule of rule internalization and social preference model in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he research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studied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paradigm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4~5 years old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reciprocal behavior.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er relationship and pro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ciprocal behavior of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 three factors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ciprocal behavior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dult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eschool children, establish friendl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children's Pro soc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mutual benefit behavior.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浙江麗水學院幼兒師范學院;
【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4ZDB161) 教育部博士生導師基金項目(編號:2013213611000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一般項目(編號:15YJA190004)
【分類號】:G61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淑英;;培養(yǎng)學前兒童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J];社會心理科學;2000年03期
2 金傳寶;父母應為學前兒童提供哪些游戲資源[J];學前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3 龍建秋;數(shù)學開放題在學前兒童中的實證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4 徐群,袁育華,蔣新苗;科學地認識手與培養(yǎng)學前兒童的動手能力[J];學前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5 陶玉鳳;;試論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年06期
6 呂藝征;;學前兒童家庭美術(shù)教育芻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36期
7 趙麗敏;;關(guān)于學前兒童民族舞蹈教育的價值探尋及規(guī)范路徑[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8 萬晉卿;學前兒童外語教育的可行性與優(yōu)越性[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4年06期
9 李志玲;;淺談學前兒童教育應是全面的教育[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10 張曉燕;學前兒童鋼琴教學中想象與聯(lián)想的培養(yǎng)[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馮申禁;宋鈞;佟樂泉;;學前兒童詞匯理解發(fā)展初探[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shù)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2 武滿蓉;;淺談入學前兒童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3 黃瓊;;啟迪智慧 激發(fā)創(chuàng)造——學前兒童美術(shù)創(chuàng)作的指導[A];學校藝術(shù)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4 武滿蓉;;淺談入學前兒童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5 宋甜甜;;學前兒童游戲材料的鄉(xiāng)土化,混合化[A];2014年2月現(xiàn)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呂蕾;205所學前兒童看護點被取締[N];上海法治報;2012年
2 記者 夏禾;今年將建學前兒童看護點[N];蘇州日報;2013年
3 本報見習記者 柳文;“公建民營”普惠學前兒童[N];安徽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張鵬;學前兒童閱讀自有其規(guī)律[N];文匯報;2013年
5 記者 潘良蕾;兒童看護點相關(guān)規(guī)定亟待完善[N];聯(lián)合時報;2010年
6 黃岡市實驗幼兒園 王芬;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N];黃岡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張曉晶;應試“戰(zhàn)車”開進幼兒園 學前兒童也需“減負”[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8 記者 陳醉 報道組 于玲玲 章燕飛;鄞州幼兒園逐步轉(zhuǎn)公[N];浙江日報;2010年
9 朱 麗;成功人生從這里開始[N];大眾科技報;2004年
10 ;我市“學前兒童學習與發(fā)展”培訓班開班[N];駐馬店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林慧;學前兒童圖畫故事書閱讀理解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鄧小平;教師行為、親子互動與學前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關(guān)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璇;學前兒童校園家具的用戶心理評價與情趣化設(shè)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樂樂;面向?qū)W前兒童的移動媒體資源設(shè)計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4年
3 谷sユ,
本文編號:18403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yejy/184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