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基于工作的學習 個體發(fā)展 社會認知 社會文化 建構主義
【摘要】:使用手機為基礎的移動設備在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與培訓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的吸引力,本文從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的概念出發(fā),分析其在工作、學習環(huán)境中的特點,并與傳統(tǒng)的移動學習方式進行比較,得出基于工作的移動學習在創(chuàng)建和共享學習內(nèi)容、連接學習和工作、建構個人和社會的學習形式、跨越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的教育以及綜合社會認知、社會文化和建構主義學習觀點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信息光電子科技學院;
【關鍵詞】: 基于工作的學習 個體發(fā)展 社會認知 社會文化 建構主義
【基金】:2011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媒體的社會教育功能及其傳播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1JDXM86001)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一、前言隨著移動學習概念的提出,通過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開展學習活動,在專業(yè)學習領域和以工作為基礎的教育領域引起專家極大的研究興趣。從開始的概念研究,到后來在學習中使用移動設備,研究的重心總是落在技術使用,如研究如何使用移動設備將系統(tǒng)知識有效地展現(xiàn)出來并應用于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錫苓;少年兒童社會化問題芻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秦巖;張惠鋒;;基于社會心理學的協(xié)作學習理論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4年24期
3 劉儒德;學生的學習觀及其對學習的影響[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9期
4 王文靜;;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對建構主義的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4期
5 張志剛;常芳;;傳統(tǒng)教學與網(wǎng)絡教學的優(yōu)勢互補[J];前沿;2008年02期
6 埃瓦爾德·特爾哈特,張桂春;建構主義與教學(一)——在普通教學論中會出現(xiàn)一種新思想嗎?[J];外國教育資料;2000年03期
7 倪小鵬;認知學習領域兩個階段的教學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侯新杰;科學教學的建構主義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9 湯鴻;以建構論為基礎的教育觀及其啟示[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5期
10 姜和忠,徐衛(wèi)星,李亦明;淺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評價與教學考核[J];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新露;;語言教學與電子課件設計理念[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張傳林;;開放教育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探討[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3 秦世虎;;科學探究性學習活動建構性特征的研究[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4 王瑩;謝百治;門鵬;;基于建構主義的網(wǎng)絡課程系統(tǒng)設計與反思[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5 張慧萍;;試論皮亞杰的數(shù)學觀下的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與數(shù)學學習[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莫永華;魏文展;寇冬泉;;以人類分層傳播模式探討認知派學習理論的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7 王瑩;謝百治;門鵬;;基于建構主義的網(wǎng)絡課程系統(tǒng)設計與反思[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鄭旭東;;教學設計的研究范式與理論歸屬[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浩;滕曉青;;論開放教育建構性學習環(huán)境建設[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10 容志賢;;一位建構主義的教師[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劉萬岑;利用社會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育[N];中國藝術報;2004年
2 何立新;網(wǎng)絡教學怎樣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N];光明日報;2006年
3 顧明旺;建構主義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N];江蘇經(jīng)濟報;2007年
4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鐵軍;走向文化的幾點思考[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5年
5 西南師范大學教科院:靳玉樂 艾興;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5年
6 大衛(wèi)·M·斯坦納/文 李 茂/譯;只有進步主義是不夠的[N];中國教師報;2005年
7 策劃 周迅 采寫 王斯敏 凌蓮蓮;課程改革要突破“三個瓶頸”[N];光明日報;2005年
8 安慶市 汪傳文;“三好學生”評選制度需改革[N];安慶日報;2006年
9 本報記者 嚴斌;四觀教育促和諧 引領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化發(fā)展[N];成都日報;2006年
10 浙江省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林靜;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N];中國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友群;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建構主義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周志平;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席居哲;基于社會認知的兒童心理彈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劉成新;整合與重構:技術與課程教學的互動解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妍;喬納森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濤;變構學習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菊;關聯(lián)主義學習理論及其視角下的教與學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桂春;激進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柯清超;分布式學習系統(tǒng)軟件建模方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曉娟;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過程設計模式[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孫衛(wèi)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設計[D];河北大學;2000年
3 李楹;基于建構主義現(xiàn)代遠程教育模型的研究與實踐[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周衍安;建構主義視野中的網(wǎng)絡探究學習模式構建及其在高師教學中的試驗[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5 高洪;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哲學思考[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6 于曉波;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環(huán)境的開發(fā)[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7 王曉玲;多媒體教學素材庫建設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峰;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模式的構建及應用[D];吉林大學;2006年
9 丘志強;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學習在小學課程教學設計中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李德芳;西蒙·佩帕特的建構論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8004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88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