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場域中墻的意涵變遷
本文選題:學校場域 切入點:墻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3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墻作為建筑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材質(zhì)、紋理、走向共同組建了建筑的形貌與風格。從學校場域內(nèi)的建筑來看,墻經(jīng)歷了由物理學到符號學的意涵變遷歷程,其功能也實現(xiàn)了從隔離與防御到規(guī)訓與布道的變遷。從現(xiàn)象學的視角來看,墻與人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隱秘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注人的身體與知覺。墻意蘊的變遷透視被圍合其中的學生的身份與命運的變化。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the material, texture and trend of the wall constitute the appearance and style of the building. From the view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school field, the wall has undergone the process of meaning change from physics to semiotics. Its function also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isolation and defense to discipline and sermon. From the phenomen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wall has a hidden connection with the inner world of man. Pay attention to human body and perception.
【作者單位】: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基金】:2010年度國家社科青年基金(教育學)課題《身體現(xiàn)象學視野下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研究》(課題編號:CHA100140)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國忠;;從生態(tài)學到哲學與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陳進;;論許輝小說的空間敘事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3 楊彥;;論身體在當代語境下的顯性表達[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王蘇君;;論審美體驗的個體心理發(fā)生[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5 楊致遠;;《金山》的身體敘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梁國偉;薛永增;;數(shù)字家庭影院:計算機與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重構(gòu)的觀眾身體空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7 聶欣如;;電影之海釣魚人——德勒茲影像理論研究[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陳也奔;李占剛;;后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學對哲學主體關(guān)系的偏離[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9年05期
9 吳曉云;;試論歷史意義[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10 吳林博;;審美體驗的心理過程[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0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云鵬;;論審美對象的存在形態(tài)[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邢莉;;蒙古族那達慕的人文精神[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3 楊沐;;時空的新內(nèi)涵界定[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4 張再林;燕連福;;從經(jīng)驗到體驗: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徹底經(jīng)驗主義轉(zhuǎn)向[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楊春時;;中西主體間性美學的互補:審美同情說與審美理解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夏婉云;;鸞生與變身——論唐捐詩生發(fā)的時空[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孟偉;;生成知覺:知覺二元論的新破解[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
8 郝春鵬;;詮釋與多樣性:從對馬克思后學的研究看阿隆的意圖[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1)[C];2013年
9 田原;;物象與體驗建構(gòu)形式之流變:園林、博物館到電影院——一種藝術(shù)本體論及其文化邏輯的新考察[A];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3年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4年
10 鮑俊曉;;薩特論現(xiàn)象學意向性理論[A];江蘇省美學學會2014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董秀麗;20世紀90年代女性詩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廖述務;身體:美學的與實踐的[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shù)審美本質(zhì)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8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丁可;藝舟雙輯:理性與直覺[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10 蔣開君;范梅南現(xiàn)象學教育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zhuǎn)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張正華;手·火·語言—元工具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劉云云;宇宙·晶體·詩意[D];江南大學;2010年
5 黃安增;“元”參構(gòu)的學術(shù)話語的語義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順超;建筑設(shè)計中材料的知覺表現(xiàn)及運用研究[D];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7 羅瑞娟;人文與功能的結(jié)合[D];東華大學;2010年
8 張雯燕;現(xiàn)象學視角下,,當代建筑設(shè)計策略的再思考[D];深圳大學;2011年
9 郭龍;以現(xiàn)象學為導向的過渡空間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10 劉華;中西傳統(tǒng)繪畫透視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維娜;學校場域:作為教育的一種中介力量[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01期
2 潘躍玲;熊和平;;學校場域中墻的意涵變遷[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3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5592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5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