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交焦慮、手機成癮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11-12 12:14
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伴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國民心理健康日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家的發(fā)展實質上是人的發(fā)展,只有提高國民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更高程度上促進國民素質提升,為國家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保障。調查顯示,焦慮相關的心理疾病在我國的影響范圍較大,群體較多,而關于社交焦慮的研究相對較少。此外,問題性手機的使用也在日漸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影響個體的身心發(fā)展。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是導致個體手機成癮的重要原因,而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正處于自我概念整合的重要時期,關注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發(fā)展以及社交焦慮和手機成癮的關系,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旨在結合現(xiàn)實,研究大學生社交焦慮、手機成癮、自我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期為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更多的理論支持。研究采用社交焦慮量表、手機成癮傾向量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對西華師范大學、樂山師范學院、重慶師范大學川渝兩地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紙質問卷500份,收回492份,問卷回收率達到98.4%。按照標準剔出無效問卷39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2.07%。為了保證...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3.2 實踐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關于社交焦慮的研究
2.1.1 社交焦慮的定義
2.1.2 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2 關于手機成癮的研究
2.2.1 手機成癮的定義
2.2.2 手機成癮的相關研究
2.3 關于自我概念的研究
2.3.1 自我概念的定義
2.3.2 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2.4 關于自我概念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5 關于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6 關于自我概念與手機成癮的相關研究
2.7 對現(xiàn)有研究的述評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對象
3.3 研究工具
3.3.1 社交焦慮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
3.3.2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
3.3.3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3.4 研究假設
3.5 施測過程
3.6 數(shù)據(jù)處理
4 問卷的質量評估
4.1 大學生社交焦慮問卷的質量評估
4.1.1 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1.2 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的信度分析
4.2 大學生手機成癮問卷的質量評估
4.2.1 大學生手機成癮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2.2 大學生手機成癮量表的信度分析
4.3 自我概念問卷的質量評估
4.3.1 自我概念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3.2 自我概念問卷的信度分析
5 研究結果
5.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
5.2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自我概念的現(xiàn)狀分析
5.3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1 大學生手機成癮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2 大學生社交焦慮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3 大學生自我概念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4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的關系分析
5.4.1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5.4.2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5.4.3 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5.5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5.1 大學生手機成癮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5.2 大學生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6 大學生自我概念在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6 分析與討論
6.1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社交焦慮的現(xiàn)狀分析
6.1.1 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現(xiàn)狀分析
6.1.2 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現(xiàn)狀分析
6.1.3 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現(xiàn)狀分析
6.2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1 大學生手機成癮和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2 大學生手機成癮和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3 大學生自我概念和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3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
6.4 大學生家庭自我、心理自我在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之間的多重中介作用分析和討論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2 教育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的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863134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3.2 實踐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關于社交焦慮的研究
2.1.1 社交焦慮的定義
2.1.2 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2 關于手機成癮的研究
2.2.1 手機成癮的定義
2.2.2 手機成癮的相關研究
2.3 關于自我概念的研究
2.3.1 自我概念的定義
2.3.2 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2.4 關于自我概念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5 關于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2.6 關于自我概念與手機成癮的相關研究
2.7 對現(xiàn)有研究的述評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對象
3.3 研究工具
3.3.1 社交焦慮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
3.3.2 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量表(MPATS)
3.3.3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3.4 研究假設
3.5 施測過程
3.6 數(shù)據(jù)處理
4 問卷的質量評估
4.1 大學生社交焦慮問卷的質量評估
4.1.1 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1.2 大學生社交焦慮量表的信度分析
4.2 大學生手機成癮問卷的質量評估
4.2.1 大學生手機成癮量表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2.2 大學生手機成癮量表的信度分析
4.3 自我概念問卷的質量評估
4.3.1 自我概念問卷的驗證性因素分析
4.3.2 自我概念問卷的信度分析
5 研究結果
5.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
5.2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自我概念的現(xiàn)狀分析
5.3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1 大學生手機成癮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2 大學生社交焦慮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3.3 大學生自我概念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性檢驗
5.4 大學生手機成癮、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的關系分析
5.4.1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5.4.2 大學生手機成癮與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5.4.3 大學生社交焦慮與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
5.5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5.1 大學生手機成癮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5.2 大學生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分析
5.6 大學生自我概念在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
6 分析與討論
6.1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社交焦慮的現(xiàn)狀分析
6.1.1 大學生手機成癮的現(xiàn)狀分析
6.1.2 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現(xiàn)狀分析
6.1.3 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現(xiàn)狀分析
6.2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1 大學生手機成癮和自我概念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2 大學生手機成癮和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2.3 大學生自我概念和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和討論
6.3 大學生手機成癮、自我概念對社交焦慮的預測作用
6.4 大學生家庭自我、心理自我在手機成癮與社交焦慮之間的多重中介作用分析和討論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2 教育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在學期間的科研情況
本文編號:38631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38631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