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具人”到“文化人”:學生角色理解的視域演進
發(fā)布時間:2021-06-29 18:34
既往的教學理解多把學生定位于知識接受者,體現(xiàn)的是一種"工具人"的學生角色觀。這種學生角色觀把教學活動狹隘地看作知識傳遞授受行為,主要采用控制取向的教學方式和以考試分數(shù)標簽化學生,逐漸受到批判,人們開始探討新的學生角色定位。從"文化人"的視角去理解學生,就是一種新的嘗試。"文化人"學生角色觀通過分析學生作為國家社會主導文化的學習轉(zhuǎn)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者,了解學生因源自不同階層、地域等產(chǎn)生的文化身份差異,為認識學生身份和尋求教學改進提供了新的路徑。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科學. 2019,(01)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工具人”學生角色觀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一) 將教學活動窄化為知識傳遞實踐, 忽略學生的主體身份
(二) 偏向于使用控制取向的灌輸和懲罰等教學方式
(三) 推崇唯分數(shù)論———以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標簽化學生
二、“工具人”學生角色觀的問題檢視
(一) 學生被視為知識接受者, 其文化主體身份遭到忽視
(二) 教師淪為教書匠, 缺失了作為文化工作者的角色自覺
(三) 教學被固化為知識傳遞活動, 遮蔽了教學的文化實踐屬性
三、作為“文化人”:理解學生角色的新視角
(一) 學生是國家社會主導文化的學習轉(zhuǎn)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者
(二) 學生是特定地域文化表征的負載者
(三) 學生是特定社會階層文化的負載者
四、把學生定位為“文化人”的意義
(一) 有助于理解學生作為文化存在體的確證性, 體現(xiàn)學生的文化主體地位
(二) 有助于喚醒教師的文化使命, 確立教師的文化工作者角色
(三) 有助于踐行教學活動的文化實踐性, 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根本使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學作為知識傳遞實踐:歷史貢獻與問題檢視[J]. 程良宏.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2]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兒童學業(yè)成就?——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影響差異分析[J]. 李忠路,邱澤奇. 社會學研究. 2016(04)
[3]基礎(chǔ)教育中的學校階層分割與學生教育期望[J]. 吳愈曉,黃超.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4)
[4]教學的文化實踐性研究:走向新的教學理解[J]. 程良宏. 全球教育展望. 2015(05)
[5]文化敏感性教學:理解“外來者”、“少數(shù)人”和“沉默者”[J]. 程紅艷. 南京社會科學. 2013(03)
[6]給學生貼標簽是“反教育行為”——訪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J]. 張小武. 教育. 2012(07)
[7]論“以人為本”之“文化本體”[J]. 李燕. 晉陽學刊. 2007(02)
[8]教師作為轉(zhuǎn)型的知識分子[J]. 靳玉樂. 今日教育. 2005(01)
[9]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zhì)[J]. 郝德. 高等教育研究. 2004(04)
[10]論工具世界[J]. 振今. 求是學刊. 1989(05)
碩士論文
[1]彰顯與優(yōu)化:教學的文化性研究[D]. 張卓然.廣西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256943
【文章來源】:當代教育科學. 2019,(01)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文章目錄】:
一、“工具人”學生角色觀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一) 將教學活動窄化為知識傳遞實踐, 忽略學生的主體身份
(二) 偏向于使用控制取向的灌輸和懲罰等教學方式
(三) 推崇唯分數(shù)論———以考試分數(shù)的高低標簽化學生
二、“工具人”學生角色觀的問題檢視
(一) 學生被視為知識接受者, 其文化主體身份遭到忽視
(二) 教師淪為教書匠, 缺失了作為文化工作者的角色自覺
(三) 教學被固化為知識傳遞活動, 遮蔽了教學的文化實踐屬性
三、作為“文化人”:理解學生角色的新視角
(一) 學生是國家社會主導文化的學習轉(zhuǎn)化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者
(二) 學生是特定地域文化表征的負載者
(三) 學生是特定社會階層文化的負載者
四、把學生定位為“文化人”的意義
(一) 有助于理解學生作為文化存在體的確證性, 體現(xiàn)學生的文化主體地位
(二) 有助于喚醒教師的文化使命, 確立教師的文化工作者角色
(三) 有助于踐行教學活動的文化實踐性, 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根本使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教學作為知識傳遞實踐:歷史貢獻與問題檢視[J]. 程良宏.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3)
[2]家庭背景如何影響兒童學業(yè)成就?——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影響差異分析[J]. 李忠路,邱澤奇. 社會學研究. 2016(04)
[3]基礎(chǔ)教育中的學校階層分割與學生教育期望[J]. 吳愈曉,黃超.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4)
[4]教學的文化實踐性研究:走向新的教學理解[J]. 程良宏. 全球教育展望. 2015(05)
[5]文化敏感性教學:理解“外來者”、“少數(shù)人”和“沉默者”[J]. 程紅艷. 南京社會科學. 2013(03)
[6]給學生貼標簽是“反教育行為”——訪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J]. 張小武. 教育. 2012(07)
[7]論“以人為本”之“文化本體”[J]. 李燕. 晉陽學刊. 2007(02)
[8]教師作為轉(zhuǎn)型的知識分子[J]. 靳玉樂. 今日教育. 2005(01)
[9]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zhì)[J]. 郝德. 高等教育研究. 2004(04)
[10]論工具世界[J]. 振今. 求是學刊. 1989(05)
碩士論文
[1]彰顯與優(yōu)化:教學的文化性研究[D]. 張卓然.廣西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25694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32569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