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5歲兒童錯誤信念理解的發(fā)展特點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
【基金】:北京市“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重點學科“學習與認知”重點實驗室完成 得到北京市教育“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項目支持 教育部博士點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30900407)聯(lián)合基金支持
【分類號】:B84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陳友慶;;學前兒童的“心理理論”在不同ToM任務中的發(fā)展特點[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4期
2 王益文,張文新;3~6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1期
3 李艷玲;陳英和;;3~5歲幼兒錯誤信念理解能力的發(fā)展趨勢[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9年02期
4 王益文,林崇德,張文新;外表真實區(qū)別、表征變化和錯誤信念的任務分析[J];心理科學;2003年03期
5 隋曉爽,蘇彥捷;對心理理論兩成分認知模型的驗證[J];心理學報;2003年01期
6 王桂琴,方格,畢鴻燕,楊小冬;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1年02期
7 王異芳,蘇彥捷;從心理理論與執(zhí)行功能的關系看孤獨癥[J];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05期
8 萬青;;兒童心理理論解釋[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崇德;陳英和;;中國發(fā)展心理學30年的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穆巖,何子靜,蘇彥捷;3~5歲兒童的交換行為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1期
3 崔云,李紅;語言與兒童心理理論關系的一種新觀點[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4 陳友慶;;學前兒童的“心理理論”在不同ToM任務中的發(fā)展特點[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年04期
5 陳友慶;聞素霞;;聾童與正常兒童對多種信念的認知[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年04期
6 李晶;劉希平;;3~5歲兒童信念狀態(tài)推理中的偏差[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9年01期
7 李艷玲;陳英和;;幼兒對誤信念與元表征受干擾的真信念的理解[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1年04期
8 劉秀麗;西方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理論解釋[J];東北師大學報;2004年03期
9 朱翠英;劉文俐;;心理理論的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10 鄭名;馬娥;;3~6歲回、漢族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益文;劉巖;姚志鵬;白云;陸祖宏;;心智認知神經(jīng)機制的分析[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2 鄭名;馬娥;;3-6歲回族兒童與漢族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比較研究[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劉建新;蘇彥捷;;精神分裂癥個體的心理理論能力及其影響因素[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瓊英;青少年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及其馬基雅維里主義信仰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2 丁芳;幼兒心理理論與執(zhí)行功能的關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聞戈;工讀學生攻擊性行為社會認知特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秀麗;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從心理理論視角透析學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4年
5 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旭;漢語幼兒心理理論與語言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亞真;不同攻擊/受欺兒童的熱認知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倪偉;兒童信念—愿望推理的心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娜;聽力障礙兒童情緒理解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婷;執(zhí)行功能和心理理論的關系[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燕;孤獨癥兒童情緒理解能力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羅潔琴;10-13歲兒童意圖理解和情緒理解能力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同伴接納關系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蘭江;農(nóng)村學前兒童心理理論、執(zhí)行功能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穎;3~5歲城市兒童品牌認知的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閆霞;聾童心理理論發(fā)展及其與同伴接納關系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竇艷輝;面向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游戲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安靜;“知識偏差”對心理理論的影響[D];寧波大學;2009年
8 王海靜;3-5 歲兒童分類策略模仿的實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嬌;孤獨癥兒童游戲特點及康復訓練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潔;智障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情緒理解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茜,蘇彥捷,劉立惠;心理理論—— 一個廣闊而充滿挑戰(zhàn)的研究領域[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5期
2 熊哲宏,李其維;模擬論、模塊論與理論論: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三大解釋理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2期
3 羅杰,卿素蘭;心理理論研究的起源與進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王江洋;學前兒童心理理論與抑制性控制關系研究進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5 王異芳,蘇彥捷;心理理論的執(zhí)行功能假說[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03期
6 王益文,張文新;3~6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年01期
7 徐芬,王衛(wèi)星,高山,Mark Sabbagh;幼兒心理理論水平及其與抑制控制發(fā)展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8 片成男,山本登志哉;兒童自閉癥的歷史、現(xiàn)狀及其相關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年01期
9 鄧賜平,戴晶斌;兒童社會認知結構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1999年02期
10 鄧賜平,桑標,繆小春;兒童早期“心理理論”發(fā)展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J];心理科學;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慧菁;蘇彥捷;;回憶中提及他人與幼兒錯誤信念理解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2 陸慧菁;蘇彥捷;;回憶中提及他人與幼兒錯誤信念理解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wǎng)絡版(預印本);2007年02期
3 杜蘭玉,張文欣,李曉山;學前和學齡兒童對電視片的理解能力與愛好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85年06期
4 游秀英;淺談對學前兒童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和發(fā)展個性的關系[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5 蘇周簡開;香港學前兒童粵語詞匯理解能力的發(fā)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4年02期
6 張婷;淺論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程牛;;學前心理學[J];中國考試;2005年Z1期
8 王淑寧;;電視對學前兒童語言發(fā)展的影響[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年08期
9 孔起英;;兒童繪畫觀察力發(fā)展的特點[J];云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9年09期
10 王儒芳,李紅,羅昆侖;學前兒童規(guī)則推理的研究進展及影響因素[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智良;蕭沛霖;丁浩恩;陳婉霓;呂秀嫻;;香港學前兒童的飲食習慣及兒童肥胖的情況[A];膳食變遷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挑戰(zhàn)與應對——第二屆兩岸四地營養(yǎng)改善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李輝;宗心南;;我國大陸主要城市學前兒童單純性肥胖及其影響因素的20年變化趨勢[A];膳食變遷對民眾健康的影響:挑戰(zhàn)與應對——第二屆兩岸四地營養(yǎng)改善學術會議學術報告及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林曉玲;;少兒圖書館(室)與學前兒童的閱讀教育[A];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李長瑾;樓晨夢;;溫州市學前兒童死亡概念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周采;;夸美紐斯論學前兒童智慧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成子娟;陳鉗笙;劉李婉玲;伍瑞顏;胡婉姍;;香港入學前兒童的真實計算能力[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7 馮申禁;宋鈞;佟樂泉;;學前兒童詞匯理解發(fā)展初探[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8 黃瓊;;啟迪智慧 激發(fā)創(chuàng)造——學前兒童美術創(chuàng)作的指導[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9 武滿蓉;;淺談入學前兒童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10 王燕;王異芳;方平;左海妮;劉影;徐小雪;;混齡編班對學前兒童情緒理解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天水市麥積區(qū)潘集寨學校 杜英梅;淺談學前兒童行為規(guī)范[N];甘肅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沈孝東;我市學前兒童入園不難[N];萊蕪日報;2010年
3 記者 王洪波;首套教育部審定的學前兒童閱讀教材出版[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黃岡市實驗幼兒園 王芬;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N];黃岡日報;2009年
5 黃岡市實驗幼兒園 王芬;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N];黃岡日報;2009年
6 記者 賈莉;賀蘭學前兒童將免費受教育[N];寧夏日報;2010年
7 記者 蘇軍;加強學前兒童看護點安全管理[N];文匯報;2010年
8 記者 齊永昌;拉薩又有兩所公辦幼兒園有望7月建成[N];拉薩晚報;2010年
9 趙正元;北京今年將建50個學前教育基地[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李會兵 肖冬妍;自選主題采取“照單抓藥”模式開展培訓[N];大眾科技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秀麗;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從心理理論視角透析學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4年
2 姚京明;中國鏡像的明與暗[D];復旦大學;2005年
3 孫蕾;家庭環(huán)境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柳倩;農(nóng)村學前兒童入學認知準備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向斌;西漢賦生命主題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楊炳菁;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村上春樹[D];吉林大學;2009年
7 曾守錘;學前兒童現(xiàn)實性監(jiān)測發(fā)展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趙振國;3-6歲兒童數(shù)量估算、數(shù)數(shù)能力及視覺空間認知能力發(fā)展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武建芬;幼兒心理理論與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慧;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其社會行為、家庭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白俊杰;學前兒童抽象能力和認知靈活性發(fā)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孫慧妍;學前兒童理解和使用地圖能力的發(fā)展及教育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姜陽春;論學前兒童游戲與社會技能形成的交互作用[D];吉林大學;2006年
5 孫靜妍;學前兒童生命教育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興峰;德州市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功利化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鄧澤燕;學前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影像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楊志艷;3-6歲兒童量的排序與事件排序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焦曉玲;學前兒童父母教育素質(zhì)現(xiàn)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關永春;解讀學前兒童的生活與生活質(zhì)量[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5392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539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