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
本文關鍵詞: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
【摘要】:“學困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關系著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布魯姆提出“人人都能學習”的觀點,學生個體的差異是由于該學生所需的學習時間量與實際耗費的學習時間量的差異所致;只要提供適當?shù)膶W習條件,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率等方面都將變得十分相近。這就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了可能。從哲學的角度看,教育屬于交往行為范式,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表現(xiàn)為一種交往關系,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學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交往理論指出,交往雙方要以平等的主體地位進行溝通交流,以“主—客—主”師生交往關系模式取代傳統(tǒng)師生交往中的“主—客”二元模式,進而改進雙方的行為,這就為轉變“學困生”提供了一個研究視角。以馬克思、雅斯貝爾斯、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為代表,論文試圖在交往理論框架中探討“學困生”轉化問題。 基于三個代表性交往理論的概括,論文探討了交往理論的教育學意義,指出了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本質與意義、要素與類型、特征與過程,并據(jù)此構建了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理想模式。教師與“學困生”的有效交往以“學困生”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優(yōu)勢智力的開發(fā)、良好個性品質的養(yǎng)成為目標,以師生之間的互相尊重為基礎,以對話為形式,以師生間的理解為核心,以教師的賞識為關鍵,以言語符號和非言語符號為媒介,包含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評價與改進階段。準備階段是實現(xiàn)有效交往的第一步;實施階段是教師與“學困生”進行對話與互動階段;評價與改進階段是對師生交往效益的總結與檢查,發(fā)現(xiàn)與“轉化目標”的差距,并加以改進。三個階段詳細闡述了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全過程。 論文在建構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模式的基礎上,通過課堂觀察法和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實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案例學校教育生活中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現(xiàn)狀,描述了教師與“學困生”對“交往行為”的態(tài)度、課堂交往行為和課堂外交往行為;同時以有效交往的模式為導向,診斷現(xiàn)實中教師與“學困生”交往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谟行Ы煌J郊艾F(xiàn)實中師生交往存在的問題,論文從教師層面、“學困生”層面、班級層面、學校層面、家庭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以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
【關鍵詞】:學困生 師生交往 有效交往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56
【目錄】:
- 論文摘要6-7
- ABSTRACT7-12
- 緒論12-32
- 一、問題的提出12-15
- (一) 選題背景12-14
- (二) 研究意義14-15
- 二、文獻述評15-27
- (一) 交往理論在教育領域應用研究綜述15-17
- (二) 師生交往行為研究綜述17-20
- (三) 已有的“學困生”研究綜述20-23
- (四) 已有研究的評論23-27
- 三、本論文研究設計27-32
- (一) 核心概念界定27-28
- (二) 研究方案28-32
- 第一章 交往理論及其教育學意義解讀32-46
- 一、交往理論解讀32-37
- (一) 馬克思交往理論32-33
- (二) 雅斯貝爾斯交往理論33-34
- (三) 哈貝馬斯交往理論34-35
- (四) 馬克思、雅斯貝爾斯、哈貝馬斯交往理論比較35
- (五) 交往理論的教育學意義35-37
- 二、教師與“學困生”交往行為概述37-46
- (一) 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本質和意義37-40
- (二) 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要素和類型40-43
- (三) 教師與“學困生”交往的特征和過程43-46
- 第二章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模式的建構46-70
- 一、相關概念的厘定46-49
- (一) 有效交往的內(nèi)涵46-48
- (二) “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xiàn)48-49
- 二、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模式的要素和結構49-56
- (一)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目標49-50
- (二)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基礎和形式50-52
- (三)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核心和關鍵52-54
- (四)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媒介54-56
- 三、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過程模式56-66
- (一)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準備階段56-59
- (二)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實施階段59-64
- (三)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評價與改進階段64-66
- 四、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條件和原則66-70
- (一)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條件66-68
- (二)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原則68-70
- 第三章 教師與“學困生”交往行為的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分析70-89
- 一、研究方法70-71
- 二、教師與“學困生”交往行為現(xiàn)狀及其分析71-83
- (一) 教師與“學困生”對“交往行為”的態(tài)度分析71-72
- (二) 教師與“學困生”課堂交往行為的現(xiàn)狀及分析72-81
- (三) 教師與“學困生”課堂外交往行為的現(xiàn)狀及分析81-83
- 三、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影響因素及分析83-89
- (一) 師生交往的內(nèi)部影響因素83-86
- (二) 師生交往的外部影響因素86-89
- 第四章 教師與“學困生”有效交往的優(yōu)化策略89-104
- 一、教師層面89-92
- (一)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89
- (二) 全面認識“學困生”89-90
- (三) 提升教師的教學和組織管理能力90-91
- (四) 完善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91-92
- (五) 提高教師的交往技能92
- 二、“學困生”層面92-96
- (一) 確立“學困生”的主體地位92-93
- (二) 提高“學困生”的自我效能感93-94
- (三) 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能力94-95
- (四) 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95-96
- 三、班級層面96-99
- (一) 營造積極的班級氛圍96-98
- (二) 建立“學優(yōu)生+學困生”的幫扶機制98-99
- 四、學校層面99-102
- (一) 轉變學校的辦學思想99-100
- (二) 完善教師評價機制100
- (三) 加強“學困生”的心理輔導100-102
- 五、家庭層面102-104
- (一) 轉變對待“學困生”的態(tài)度102-103
- (二) 加強對師生交往行為的支持103-104
- 研究結論與展望104-106
- 附錄106-115
- 參考文獻115-121
- 后記121-12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海;國外有關學習困難問題研究的新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2 張娟娟;關于我國交往教學的思考[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5年06期
3 高紅新,任娜;學習困難研究的述評[J];教書育人;2004年09期
4 管瀏斯;;對“師道尊嚴”的辯護及重構[J];教學與管理;2009年25期
5 項賢明;為交往的教育理論辯護——與張應強教授商榷[J];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09期
6 衛(wèi)娟娟;;“差生”稱謂與教育公平[J];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08期
7 帥飛飛;李臣之;;教學交往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J];教育科學研究;2009年08期
8 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6期
9 武杰;;學習困難兒童的分布、成因與特性[J];教育評論;1990年02期
10 程曉樵,吳康寧,吳永軍,劉云杉;教師課堂交往行為的對象差異研究[J];教育評論;199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新晶;唯物史觀視域中的交往理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岳偉;交往理論的教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宋田田;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及其當代啟示[D];東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769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67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