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的高貴性和神性
本文關鍵詞:論教育的高貴性和神性
更多相關文章: 教育者 神性 高貴性 教育哲學 人之為人 人性 生活方式 真精神 近現(xiàn)代 自然科學
【摘要】:在教育已經(jīng)陷入功利主義的今天,追問教育的真精神不僅是現(xiàn)代教育救贖之必要,也是教育發(fā)展之必然。教育的真精神在于教育的高貴性和神性。教育的神性是教育對于提升人性達致"人之為人"的意義的關愛。教育是使人成為人的一種精神性生活方式。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教育的"愛"出于對存在的虔誠而不是出于加工或塑造的自大和傲慢。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教科院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教育究竟對人來說意味著什么,是個問題。對現(xiàn)代教育而言,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我們真的理解了“教育”嗎?我們真的是以合乎人的存在方式來安排教育了嗎?這些問題在現(xiàn)代教育中依然尚未提出。在教育已經(jīng)徹底地陷入功利主義的今天,追問教育的真精神,不僅是現(xiàn)代教育救贖之必要,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新文,周志艷;論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目的[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1年04期
2 胡小桃,李仲陽;當前高職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走向[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3年34期
3 盧紅學;論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辦學理念與人才理念[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4年25期
4 孟彥文;語言從存在論向倫理學的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陳力,陳志鑫;盧卡奇“物化”理論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徐振軒,徐葉;海德格爾視野里的現(xiàn)代技術與人類命運[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王成華;西方古典哲學對實體的追究及其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王列生;知識增長的四種方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盧亞明;老子與海德格爾思想比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2 吳虹;;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政治引領與控制問題研究[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秦健;;對克隆技術的異議及傳統(tǒng)倫理應有的寬容性[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劉貴華;;對大學學術合理性的追問——從“知識本位”、“關系本位”到“生態(tài)本位”的確證[A];學術交流與學術生態(tài)建設——中國科協(xié)第二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柳洲;陳士俊;;試析學術會議及其知識創(chuàng)新機制[A];學術交流質(zhì)量與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學術交流理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8年
6 李旭;;和諧中的自由——從《中庸》和《樂記》引發(fā)的政治哲學思考[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羅翊重;;千年邏輯之爭 終成合和之解——對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之根解析[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8 孫承叔;;資本與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9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10 唐瀅;;素質(zhì)教育視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論高考內(nèi)容改革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素質(zhì)立意的演進[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劉永紅;詩筑的遠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費多益;論科學的合理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謝鴻飛;法律行為的民法構造:民法科學和立法技術的闡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陳
本文編號:123504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23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