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達默爾前見思想的存在論意蘊
發(fā)布時間:2024-11-10 08:32
伽達默爾的前見概念更多地是在存在論這個層面上作為“人的有限性”這個意義來使用的。他所努力構(gòu)建的解釋學不是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釋說明的程序,而是告訴人們前見始終在起著作用,在他的理論中被揭示的是整個人類經(jīng)驗世界的模式。伽達默爾認為,任何對于這種規(guī)定性的否認和對其進行擺脫的試圖都是極其天真的行為。在這些前見起作用的過程中,我們獲得的是一種深化了的自我理解,我們將能夠通過永無休止的對話不斷接近真理,他所認為的解釋學也正應當是一門保證真理的學科。本文試圖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前見概念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標識了近代認識論方法到現(xiàn)代存在論哲學的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性概念,再具體到伽達默爾的解釋學當中來說就是他對于前見的獨特主張可以被看做是他進一步理論的邏輯起點,并且這種主張最終幫助他的解釋學指向一種最廣泛的普遍性:第二,前見概念在具有實踐任務的解釋學當中擔任了種“解釋學情境”的角色,哲學解釋學和亞里士多德那種意義上的實踐哲學在這里交匯,存在論意義上的前見通過解釋學的應用功能最終指向一種實踐哲學。 本文首先回顧了前見在啟蒙時代里是如何作為一種必須被清除的東西而存在的,接著說明了“歷史主義困境”是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可...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代認識論思潮統(tǒng)攝下的前見
1.1. 清除一切前見
1.2. 重構(gòu)式的理解
1.3. 否定含義的前見作用范圍的縮小
1.4. 前見內(nèi)涵轉(zhuǎn)變的契機:歷史主義困境
1.4.1. “歷史性”問題的提出
1.4.2. “體驗”與客觀性要求的矛盾
第二章 :前見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
2.1. 存在論意義上的理解
2.2. 存在論意義上的“解釋學循環(huán)”
2.3. 全新的前見對歷史主義困境的意義
第三章:以前見概念為根基的哲學解釋學
3.1. 澄清對前見的誤解
3.1.1. 對前見的前見
3.1.2. 為權(quán)威和傳統(tǒng)正名
3.2. 完滿性的前把握
3.2.1. 前見與解釋學的活動范圍
3.2.2. 時間距離作為一種區(qū)分前見的被動標準
3.3. 前見開啟理解的可能性
3.3.1. “解釋學處境”作為一種前見
3.3.2. 作為共同視域的淵源和傳統(tǒng)
3.3.3. 前見與視域融合
第四章 :作為“有限性”的前見與作為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4.1. 作為人的歷史性標志的前見
4.1.1. 貝蒂對前見的態(tài)度
4.1.2. 貝蒂對伽達默爾的批評
4.1.3. 伽達默爾的回應:前見與人的歷史性問題
4.2. 解釋學與實踐哲學在前見這里交匯
4.2.1. 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的恢復
4.2.2. 作為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結(jié)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4011773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近代認識論思潮統(tǒng)攝下的前見
1.1. 清除一切前見
1.2. 重構(gòu)式的理解
1.3. 否定含義的前見作用范圍的縮小
1.4. 前見內(nèi)涵轉(zhuǎn)變的契機:歷史主義困境
1.4.1. “歷史性”問題的提出
1.4.2. “體驗”與客觀性要求的矛盾
第二章 :前見內(nèi)涵的轉(zhuǎn)變
2.1. 存在論意義上的理解
2.2. 存在論意義上的“解釋學循環(huán)”
2.3. 全新的前見對歷史主義困境的意義
第三章:以前見概念為根基的哲學解釋學
3.1. 澄清對前見的誤解
3.1.1. 對前見的前見
3.1.2. 為權(quán)威和傳統(tǒng)正名
3.2. 完滿性的前把握
3.2.1. 前見與解釋學的活動范圍
3.2.2. 時間距離作為一種區(qū)分前見的被動標準
3.3. 前見開啟理解的可能性
3.3.1. “解釋學處境”作為一種前見
3.3.2. 作為共同視域的淵源和傳統(tǒng)
3.3.3. 前見與視域融合
第四章 :作為“有限性”的前見與作為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4.1. 作為人的歷史性標志的前見
4.1.1. 貝蒂對前見的態(tài)度
4.1.2. 貝蒂對伽達默爾的批評
4.1.3. 伽達默爾的回應:前見與人的歷史性問題
4.2. 解釋學與實踐哲學在前見這里交匯
4.2.1. 對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的恢復
4.2.2. 作為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結(jié)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40117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401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