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小麥肽對預防散打運動員發(fā)生過度訓練的作用
本文選題:過度訓練 + 散打。 參考:《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5年02期
【摘要】:目的:研究小麥肽預防散打運動員發(fā)生過度訓練的干預效果。方法:將揚州大學33名高水平散打運動員隨機分為對照組、小麥肽低劑量組(3g)、中劑量組(6g)和高劑量組(9g),于每次大負荷散打訓練后分別補充安慰劑和低、中和高劑量小麥肽,實驗前后分別測定各組體重、握力、腿部肌力、反應時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睪酮(T)和皮質(zhì)醇(C)含量。結(jié)果:(1)6周大負荷散打?qū)m椨柧毢?對照組體重、握力均顯著下降,反應時顯著延長,血清CK活性顯著上升,T含量顯著降低,C含量雖有升高,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2)在大負荷散打訓練后補充不同劑量的小麥肽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體重的降低和血清CK活性的升高;與訓練前相比,小麥肽低劑量組除了腿部肌力顯著增加和血清C顯著降低外,其它指標均無顯著性變化;中劑量組握力、腿部肌力和血清T含量顯著增加,反應時和血清C含量顯著降低;高劑量組除握力和腿部肌力顯著增加外,其它指標均無顯著性變化。從訓練前后各指標的變化量來看,與對照組相比,低劑量組握力、腿部肌力顯著增加,血清C含量顯著降低,血清CK活性增加的幅度顯著減小;中劑量組的體重、握力、腿部肌力、血清T含量均顯著增加,反應時、血清CK活性、C含量均顯著降低;高劑量組除握力、腿部肌力顯著增加、反應時顯著降低外,其它指標均無顯著性差異。結(jié)論:6周的大負荷運動訓練使散打運動員產(chǎn)生過度訓練,而在大負荷散打訓練時補充不同劑量的小麥肽均可有效減輕肌肉損傷,加速運動性疲勞的恢復,對防止過度訓練的發(fā)生具有一定作用,其中以補充中劑量(6g)小麥肽的效果最好。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heat peptide on preventing Sanda athletes from overtraining. Methods: 33 high level Sanda athletes from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low dose group (3G), middle dose group (6 g) and high dose group (9 g). Body weight, grip strength, leg muscle strength, reaction time, serum creatine kinase (CK) activity, testosterone (T) and cortisol (C) content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Results: (1) after 6 weeks of intensive Sanda special training, the weight and grip strength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eac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and the serum CK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2) sup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wheat peptide after heavy load Sanda training could reduce the weight loss and increase the activity of serum CK to a certain extent,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aining.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other indexes except leg muscle strength and serum C decrease in low dose group, grip strength, leg muscle strength and serum T content in middle do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action time and serum C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other indexes except grip strength and leg muscle strength in high dos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grip strength, leg muscle strength, serum C content and CK activity of the low dose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weight and grip strength of the middle dose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Leg muscle strength and serum T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erum CK activity and C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reaction group, except grip strength, leg muscle strength and reaction tim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indexes in the high dose group. Conclusion the overtraining of Sanda athletes after 6 weeks of heavy load exercise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muscle injury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exercise fatigue by adding different doses of wheat peptide in heavy load Sanda training. It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preventing overtraining, and the best effect is to supplement the middle dose (6 g) wheat peptide.
【作者單位】: 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計劃項目(2012BADB33B04)
【分類號】:R87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袁青;;血清肌酸激酶的運動訓練負荷監(jiān)控作用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7年06期
2 金其貫;金愛娜;潘興昌;汪飛;劉霞;蔡木易;;模擬高原訓練對大鼠心肌線粒體的影響及小麥肽的干預作用[J];體育科學;2013年09期
3 楊崗;;散打運動員訓練后的恢復[J];少年體育訓練;2008年02期
4 潘興昌;蔣寶石;谷瑞增;劉霞;徐亞光;金其貫;馬勇;蔡木易;;補充小麥肽對模擬高原訓練大鼠骨骼肌蛋白質(zhì)的影響及IGF-1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2年12期
5 金其貫;佘奇;金愛娜;潘興昌;劉霞;蔡木易;;模擬高原訓練對大鼠小腸粘膜屏障的影響及其小麥肽的干預作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丹;;對不同專項運動員賽后血清肌酸激酶的測定[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2 巴義名;甘春龍;;備戰(zhàn)第九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獨竹漂項目科研監(jiān)控與服務[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3 梁曉霞;;優(yōu)秀皮劃艇運動員小周期訓練中肌酸激酶的變化特點及規(guī)律[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吳運明;于丹;李在軍;;中醫(yī)針灸推拿對促進短道速滑優(yōu)秀運動員體能恢復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李超奇;黨英;王華;張強;黨曉云;;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期生化指標的監(jiān)測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2期
6 吳鶴群;王勇;;黃柳菇總黃酮對過度訓練大鼠心肌抗氧化酶及肌酸激酶活性的影響[J];三明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7 韓夫苓;吳瑛;;我國48kg級優(yōu)秀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體系的構(gòu)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胡燕;周志勇;朱政;;補氣補血類中藥對女子賽艇運動員身體機能的影響[J];體育科研;2010年02期
9 蔣炳憲;周健生;;恒功率運動性疲勞的生理生化指標[J];體育學刊;2009年08期
10 屈萍;鄭偉濤;;綠茶提取物對消除無氧性運動疲勞的作用[J];體育學刊;2010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娜;蔡娟娟;王臺燕;陳德平;林文蘭;肖春燕;董戰(zhàn)玲;;容量超負荷誘導大鼠心肌肥大中肌酸激酶含量的變化[A];2013海南省第五屆生命科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韓夫苓;我國優(yōu)秀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專項體能評價與診斷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朱偉;我國優(yōu)秀皮劃艇(靜水)運動員訓練過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年
3 姚大為;我國優(yōu)秀速滑運動員IHT的生理生化及免疫監(jiān)控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桃;上海體育學院優(yōu)秀女子健美運動員賽前訓練身體形態(tài)及機能狀態(tài)監(jiān)測的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李丹;文蛤提取液對力竭小鼠抗氧化和抗運動性疲勞的作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阮卓芬;湖南省女子400米欄優(yōu)秀運動員賽前訓練安排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巴洪冰;網(wǎng)球運動員機能監(jiān)控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1年
5 高雯;湖北省優(yōu)秀男子中跑運動員賽前階段訓練監(jiān)控指標的評定與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6 張紅舉;靈芝孢子粉對小鼠抗氧化和抗運動性疲勞作用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7 管妮佳;女子賽艇運動員長周期訓練中生理機能和抗氧化狀態(tài)變化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年
8 李志強;越野滑雪運動員科學化訓練監(jiān)控模式的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2年
9 張校栓;茄尼醇對大鼠運動疲勞恢復期心肌自由基代謝和血清相關(guān)指標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10 石靜;北京奧運會賽前女子公開級賽艇運動員部分機能指標與專項能力的相關(guān)性評價[D];首都體育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曄,劉桂華,陳瓏;模擬海拔2000 m和3000 m高原訓練的不同時程對大鼠骨骼肌蛋白質(zhì)代謝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李彤;;低氧運動對大鼠心肌閏盤及其線粒體ATP酶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09期
3 葉鳴;賀道遠;劉霞;曾凡星;姜濤;;低氧運動應激和適應對骨骼肌蛋白質(zhì)合成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4 黃麗英;;低氧運動對大鼠心肌線粒體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影響[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杜國璽;紀慧君;閻文博;;不同狀態(tài)下速滑運動員肌酸激酶的變化[J];冰雪運動;1988年06期
6 鄺勇;黃躍生;;線粒體缺氧損害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年02期
7 羅剛,張國斌,謝增柱,劉福玉;缺氧大鼠心肌線粒體呼吸功能、ATP含量的變化[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8 宋丹云,張文光,鄭敏麟;超負荷訓練后小鼠心肌線粒體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形態(tài)計量學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陳斌;郭志堅;;高原氧自由基代謝的研究進展[J];高原醫(yī)學雜志;2009年02期
10 劉鐵民,許豪文;過度訓練大鼠腸粘膜超微結(jié)構(gòu)、MDA和IgA變化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許寧一;低氧等應激對大鼠GH-IGF-I軸的作用及其調(diào)控機制[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陸燕玲;耐力運動訓練對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線粒體能量代謝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愛紅;模擬不同高原訓練方法對大鼠心肌超微結(jié)構(gòu)及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玲;孫超;鄧林紅;;散打運動員β_2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12年01期
2 袁斌;散打運動員頭頸部擊傷的中醫(yī)治療[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王俊;;散打運動員損傷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7年36期
4 鄒軍;屠嘉衡;苑建齊;呂爽;張麗;董苗淼;沈?qū)W軍;陳養(yǎng)勝;;散打運動員賽前與冬訓期間視覺事件相關(guān)電位P300的比較[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9年06期
5 鄒軍;李麗輝;江巖;楊杰;秦淑娟;董潔瓊;;中藥生脈飲對女子散打運動員夏訓期體能與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2年02期
6 樊賢進,劉曉波,姚磊;3種不同訓練方法對散打運動員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變化的影響[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年04期
7 彭濤;;散打運動員血睪酮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J];局解手術(shù)學雜志;2006年03期
8 葉燎昆;李濤;李軍;高炳宏;;女子散打運動員大負荷訓練階段部分生化指標變化特點研究[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9期
9 歐陽衛(wèi)東;散打運動員比賽中的應激反應與控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2期
10 吳金榮;羅暢偉;;散打運動員膝關(guān)節(jié)損傷研究[J];搏擊.武術(shù)科學;2008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玉鵬;張凡;季剛;趙明華;劉曉琳;楊俊卿;顧芳;肖志民;顧永軍;蘇鴻濤;王守恒;;應用血乳酸指標監(jiān)控青少年散打運動員代謝供能能力[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2 田石榴;沈?qū)W軍;劉宇;韓冬;;優(yōu)秀女子散打運動員一分鐘沖拳速度和伸肌力矩與血乳酸之間的關(guān)系[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3 李鳳成;周直模;;我國優(yōu)秀女子散打運動員鞭腿技術(shù)的運動學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匯編(摘要)[C];2006年
4 錢雯;吳方雷;;對散打運動員懸吊訓練的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C];2011年
5 鄒軍;屠嘉衡;呂爽;董苗淼;張麗;苑建齊;;推拿加艾灸調(diào)理散打運動員賽前心理應激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6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一般情境視覺搜索特征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A];第3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高炳宏;趙光圣;郭玉成;沈?qū)W軍;陳養(yǎng)勝;茍波;;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特征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8 朱瑞琪;吳志輝;楊榮俊;;我國男子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年齡特征的實證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9 朱瑞琪;吳志輝;楊榮俊;;我國男子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年齡特征的實證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10 劉存忠;陳婷婷;;我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鞭腿技術(shù)動作各關(guān)節(jié)速度和角度特征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鄭劍鋒 彭則鵬;規(guī)則有較多改變于中方不利[N];中國體育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周同;散打運動員慢性腰痛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2年
2 毛愛華;我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成長過程不同階段的訓練特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3 周小青;我國優(yōu)秀男子散打運動員競技能力特征及選材標準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4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崇冰;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退役后就業(yè)安置現(xiàn)狀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魏雪猛;我國優(yōu)秀女子散打運動員個性心理特征調(diào)查與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李亞嬌;山西省散打運動員賽前情緒特征調(diào)查及其調(diào)控研究[D];中北大學;2011年
4 吳志輝;我國男子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年齡特征的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5 匡建欣;山東省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有關(guān)生理機能特點的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胡國良;我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的運動壽命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年
7 馬景衛(wèi);論散打運動員賽前情緒的調(diào)控[D];武漢體育學院;2008年
8 吳方雷;懸吊訓練對散打運動員核心力量的影響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11年
9 劉群;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特質(zhì)焦慮、個性特征與注意集中程度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3年
10 胡麒;四川省散打運動員反應時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2100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2100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