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序列優(yōu)化降低c-Src蛋白靶向藥物的毒性風險
本文選題:c-Src蛋白 + SH結構域。 參考:《重慶大學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避免c-Src蛋白的多肽類拮抗劑與多個蛋白發(fā)生混雜性結合,對于降低抗癌藥物的毒性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運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對氨基酸序列進行優(yōu)化設計,旨在減少混雜性結合的發(fā)生。本研究綜合利用各種多肽數(shù)據(jù)庫和生物信息學工具,首先總結了多肽分子與多個蛋白SH3結構域之間潛在的混雜性結合,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內(nèi)在規(guī)律。隨后,根據(jù)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進行針對性的優(yōu)化設計。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多肽在經(jīng)過優(yōu)化后,所結合的c-Src以外的蛋白數(shù)量都有所下降,從而顯著提高了多肽與c-Src蛋白之間結合的特異性(P0.05),并降低了其潛在的毒性風險。本研究所取得的結果將為設計具有高度特異性和低毒性的靶向性多肽藥物提供參考。
[Abstract]:To avoid the hybrid binding of c-Src protein antagonists with multiple proteins, it is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risk of toxicity of anticancer drug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hybrid binding by using bioinformatic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amino acid sequences. In this study, using various polypeptide databases and bioinformatics tools, we first summarized the potential hybrid binding between polypeptide molecules and multiple protein SH3 domains, and found the inherent law. The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polypeptide was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law fou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proteins other than c-Src was decreased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most peptides,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ecificity of binding between the peptides and c-Src protein (P0.05), and reduced its potential toxicity risk.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argeted polypeptide drugs with high specificity and low toxicity.
【作者單位】: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人事處;
【基金】:重慶市科委前沿與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項目(cstc2014jcyjA10104)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KYC-cxtd03-2017004) 第二批重慶市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
【分類號】:R9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菁;夏添松;王水;;皮動蛋白與腫瘤侵襲性研究進展[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年01期
2 邱惠;張艷;雷海科;馮長艷;何美;周琦;;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3 李霞;抗癌藥物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藥房;200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彥榮;王強;李曉波;;多肽序列優(yōu)化降低c-Src蛋白靶向藥物的毒性風險[J];重慶大學學報;2017年03期
2 谷鋒;楊繼宏;李琮;張洪安;康明;段文都;劉巖;;Shank1在原發(fā)性肝細胞性肝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6年41期
3 馬鵬德;盛鑌;王曉明;張蒙;徐勇;楊闊;;皮動蛋白在良惡性前列腺組織中的表達變化及對前列腺癌細胞PC3侵襲、基質(zhì)降解能力的影響[J];山東醫(yī)藥;2016年23期
4 彭麗娟;黃雪霞;童袁麗;;優(yōu)質(zhì)護理干預對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探討[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6年04期
5 鄭末;姜忠敏;;皮層肌動蛋白與磷酸化黏著斑激酶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年05期
6 吳曉春;羅慧;農(nóng)藝;;基于小尺度的2008至2012年廣西賓陽縣惡性腫瘤死亡率空間分布及聚集性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年90期
7 畢菲菲;陶雅輝;王倩倩;劉閣玲;;唐山地區(qū)甲狀腺癌危險因素調(diào)查[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年09期
8 王念鴻;趙萍;安巍;曹曉鐘;;248例內(nèi)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江蘇醫(yī)藥;2015年15期
9 劉葳;;濰坊社區(qū)老年人惡性腫瘤危險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上海醫(yī)藥;2014年22期
10 石勱;朱燕波;;肥胖診斷標準及其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4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un Wei;Zhong-Xin Zhao;Yang Li;Zhu-Qing Zhou;Tian-Geng You;;Cortactin expression confers a more malignant phenotype to gastric cancer SGC-7901 cell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年12期
2 李挺;徐美榮;黃宏偉;王鼎;朱建偉;;皮動蛋白在結直腸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年03期
3 郭慧娟;尚曉泓;;健康人群不同年齡、性別血清惡性腫瘤相關物質(zhì)測定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年34期
4 Ganapati Mudurg,胡恩坦;印度某些癌癥發(fā)病率居世界之首[J];英國醫(yī)學雜志(中文版);2005年03期
5 鄭稼琳,滕越;高脂肪膳食與癌癥[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5年05期
6 堯曉晴,孫世良;重慶市腫瘤防治事業(yè)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03年04期
7 徐寧志,董志偉;中國腫瘤流行狀況與防治對策述評[J];腫瘤防治雜志;2003年01期
8 董志偉,喬友林,李連弟,陳育德,王潤田,雷通海,饒克勤,王汝寬,趙平,游偉程,魯鳳珠,戴旭東,王國清,羅賢懋,周海城;中國癌癥控制策略研究報告[J];中國腫瘤;2002年05期
9 陳克正,王麗平,劉興斌;納米微粒在生物醫(yī)藥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藥學進展;2000年04期
10 譚仁祥,楊玲;淺談海洋藥物研究與開發(fā)戰(zhàn)略[J];中國新藥雜志;2000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玉勤;;法國男性同性戀者艾滋病的危險因素[J];國外醫(yī)學情報;1989年1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包商銀行首席文化官辦公室 簡燕寬;文化產(chǎn)業(yè)尚處“混雜性”發(fā)展階段[N];中國文化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賀程;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文化混雜性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孫晨;英國小說《磚巷》中混雜身份的建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穎欽;雅西文化的混雜性:《獅子與寶石》和《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5年
3 張利娟;霍米·巴巴混雜性理論視角下《飛逸》中主人公的身份構建[D];鄭州大學;2016年
4 蔡馨;論《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的混雜性[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5 汪敏暉;在后殖民的混雜性中借助魔幻現(xiàn)實主義建構第三度空間[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玉芒;成長的分裂與失敗[D];蘭州大學;2009年
7 劉娟;論六十年代以來泰華文學中的身份認同[D];揚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577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05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