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口咽入路的顱頸交界區(qū)及其周圍解剖學結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23 07:59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準確、全面的顱頸交界區(qū)及其周圍解剖學結構數據,提供避免相關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的解剖數據。方法本研究120例患者血管造影圖像進行了回顧,在三維體積重建后分別在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進行了相關結構的測量。以門齒為基準,定位咽結節(jié)、枕骨大孔以及寰椎前結節(jié),同時對其他重要的骨性標志、頸內動脈和椎動脈進行充分研究,以此確定經口咽入路的最佳角度與深度,從而避免在手術中傷及這些結構。結果在顱頸交界區(qū)的神經內鏡手術中,內鏡的彎轉角度14.27±4.51℃,進入深度應約為72.57±8.72 mm。在枕骨大骨水平,(橫切面)軸位平面內安全手術的角度為77.73±3.15℃,而軸位中線處,安全穿透寬度為20.05±3.11 mm。從軸位中線M到舌下神經管內口,頸動脈管外口(CC)和頸靜脈內緣(JF)的距離分別為9.78±0.72 mm、24.50±1.26 mm和24.33±1.68mm。結論本數據有助于理解顱頸交界區(qū)周圍的解剖學結構,降低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文章來源】: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0,28(07)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顱頸交接區(qū)三維重建及CT圖像矢狀面
圖1 顱頸交接區(qū)三維重建及CT圖像矢狀面測量了水平距離OCM,從軸向中線(M)到枕內緣(occipital canal,OC)的距離,水平距離HCM從直線M到舌下神經管(hypoglossal canal,HC),水平距離CCM從直線M到頸動脈管外口(carotid canal,CC),水平距離FCM從直線M到破裂孔外口(foramen lacerum,FL)和水平距離JFM從直線M到頸內靜脈孔內緣(jugular foramen,JF)。
不同層面頸內動脈到中線、相鄰骨性結構以及左右頸內動脈之間的距離及角度測定(圖3)為了更好地闡明顱頸相鄰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還通過不同層面的顯著結構測量了相對的距離和角度,包括枕骨大孔層面水平、頸椎上緣層面、頸椎下緣層面以及寰椎層面。因此,在上述平面,作者測量了從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到中線(線M)的水平距離,從頸內動脈(ICA)到最近的相鄰骨性結構(bony structure,BS)的垂直距離。同時通過選擇腭骨后緣(MPP)的中點作為參考點,測量了左右頸內動脈之間的夾角。
本文編號:3095458
【文章來源】: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20,28(07)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顱頸交接區(qū)三維重建及CT圖像矢狀面
圖1 顱頸交接區(qū)三維重建及CT圖像矢狀面測量了水平距離OCM,從軸向中線(M)到枕內緣(occipital canal,OC)的距離,水平距離HCM從直線M到舌下神經管(hypoglossal canal,HC),水平距離CCM從直線M到頸動脈管外口(carotid canal,CC),水平距離FCM從直線M到破裂孔外口(foramen lacerum,FL)和水平距離JFM從直線M到頸內靜脈孔內緣(jugular foramen,JF)。
不同層面頸內動脈到中線、相鄰骨性結構以及左右頸內動脈之間的距離及角度測定(圖3)為了更好地闡明顱頸相鄰結構之間的復雜關系,還通過不同層面的顯著結構測量了相對的距離和角度,包括枕骨大孔層面水平、頸椎上緣層面、頸椎下緣層面以及寰椎層面。因此,在上述平面,作者測量了從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到中線(線M)的水平距離,從頸內動脈(ICA)到最近的相鄰骨性結構(bony structure,BS)的垂直距離。同時通過選擇腭骨后緣(MPP)的中點作為參考點,測量了左右頸內動脈之間的夾角。
本文編號:30954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30954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