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六部文獻對象介詞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30 13:44
南北朝時期,漢語介詞的系統(tǒng)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前期較為繁復的介詞體系,開始出現簡化、規(guī)范的趨勢,淘汰了一些意義、作用重復的介詞,保留了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介詞,也萌生了一些新興的介詞,同時,介詞的用法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弄清了這一階段的介詞演變狀況,可以為我們上溯上古漢語介詞、下推近代漢語介詞,提供重要線索。一般把介詞分為時間、方所、對象、工具依憑、原因目的五大類,其中對象介詞最為復雜也最難把握,而對它的專門系統(tǒng)研究相對來說卻最為薄弱。本文試圖通過對南北朝口語性比較強的六部文獻(其中南朝三部、北朝三部;中土兩部、佛典四部)對象介詞的系統(tǒng)比較研究來投石問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是比較,主要是中佛比較和南北比較,也包括近義比較和歷時比較。全文除前言和結語外共分六章。前言部分闡述了六部文獻(《世說新語》、《洛陽伽藍記》、《過去現在因果經》、《百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介詞研究現狀、中古漢語對象介詞研究現狀、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以及對象介詞的鑒別標準與分類;前四章為六部文獻對象介詞比較研究,將對象介詞分為引進施事、受事、與事、比較者4大類,其中與事又細分為接受者、指向者、針對者等9...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2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花瓶幻覺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被動式中的“所”字[J]. 徐江勝. 語言研究. 2010(03)
[2]認知語言學與漢語介詞研究[J]. 王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8(05)
[3]介詞“向”、“往”、“朝”的功能差異及解釋[J]. 劉培玉. 漢語學習. 2007(03)
[4]漢語介詞“就”的語法化歷程[J]. 黃敬軒. 雙語學習. 2007(05)
[5]漢語介詞、連詞劃界研究述評[J]. 陶伏平.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3)
[6]試論“以”“持”不能進入狹義處置式的原因[J]. 龍國富. 古漢語研究. 2007(01)
[7]六世紀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與《周氏冥通記》為例[J]. 汪維輝. 中國語文. 2007(02)
[8]古漢語兩種“見V”之“見”虛化的語義機制[J]. 卜師霞.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01)
[9]《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質疑[J]. 趙金枝. 語文學刊. 2007(01)
[10]介詞“向”“往”“朝”的句法語義模式分析[J]. 肖任飛,陳青松.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07)
博士論文
[1]《祖堂集》介詞研究[D]. 田春來.上海師范大學 2007
[2]中古漢語時間介詞研究[D]. 吳金花.福建師范大學 2006
[3]現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 屈哨兵.華中師范大學 2004
[4]《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D]. 化振紅.四川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洛陽伽藍記》介詞研究[D]. 佟艷潔.遼寧師范大學 2008
[2]《摩訶僧祇律》處所介詞研究[D]. 周玉瑤.浙江大學 2008
[3]竺法護譯經復音介詞研究[D]. 方鳳蘭.廣西師范大學 2008
[4]《論衡》介詞研究[D]. 朱正巧.四川大學 2006
[5]《搜神記》介詞系統(tǒng)及其歷史定位[D]. 劉秀芬.山西大學 2005
[6]漢語被動式的界定及其語法化[D]. 鄭媛.山東大學 2005
[7]求那跋陀羅漢譯佛經介詞研究[D]. 徐朝紅.湖南師范大學 2005
[8]東漢佛經與《論衡》介詞比較研究[D]. 劉春鳳.湖南師范大學 2005
[9]《世說新語》介詞及介詞結構[D]. 許秋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4
[10]《三國志》介詞研究[D]. 尚紅.山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09002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2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花瓶幻覺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被動式中的“所”字[J]. 徐江勝. 語言研究. 2010(03)
[2]認知語言學與漢語介詞研究[J]. 王琴.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8(05)
[3]介詞“向”、“往”、“朝”的功能差異及解釋[J]. 劉培玉. 漢語學習. 2007(03)
[4]漢語介詞“就”的語法化歷程[J]. 黃敬軒. 雙語學習. 2007(05)
[5]漢語介詞、連詞劃界研究述評[J]. 陶伏平.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3)
[6]試論“以”“持”不能進入狹義處置式的原因[J]. 龍國富. 古漢語研究. 2007(01)
[7]六世紀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與《周氏冥通記》為例[J]. 汪維輝. 中國語文. 2007(02)
[8]古漢語兩種“見V”之“見”虛化的語義機制[J]. 卜師霞.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7(01)
[9]《近代漢語“和”類虛詞的歷史考察》質疑[J]. 趙金枝. 語文學刊. 2007(01)
[10]介詞“向”“往”“朝”的句法語義模式分析[J]. 肖任飛,陳青松.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07)
博士論文
[1]《祖堂集》介詞研究[D]. 田春來.上海師范大學 2007
[2]中古漢語時間介詞研究[D]. 吳金花.福建師范大學 2006
[3]現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 屈哨兵.華中師范大學 2004
[4]《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D]. 化振紅.四川大學 2001
碩士論文
[1]《洛陽伽藍記》介詞研究[D]. 佟艷潔.遼寧師范大學 2008
[2]《摩訶僧祇律》處所介詞研究[D]. 周玉瑤.浙江大學 2008
[3]竺法護譯經復音介詞研究[D]. 方鳳蘭.廣西師范大學 2008
[4]《論衡》介詞研究[D]. 朱正巧.四川大學 2006
[5]《搜神記》介詞系統(tǒng)及其歷史定位[D]. 劉秀芬.山西大學 2005
[6]漢語被動式的界定及其語法化[D]. 鄭媛.山東大學 2005
[7]求那跋陀羅漢譯佛經介詞研究[D]. 徐朝紅.湖南師范大學 2005
[8]東漢佛經與《論衡》介詞比較研究[D]. 劉春鳳.湖南師范大學 2005
[9]《世說新語》介詞及介詞結構[D]. 許秋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4
[10]《三國志》介詞研究[D]. 尚紅.山東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0090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00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