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于隱喻的研究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傳統(tǒng)觀點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僅僅是語言的裝飾。自1980年以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語言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角度研究隱喻,其標志性著作是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書中提出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思維、認知和概念化方式。味覺是人類最基本最直接熟悉的身體經(jīng)驗之一,對味覺詞的研究也是對人類認知能力的研究。本文運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及其主要的作用機制,選取英漢味覺詞“酸(sour)、甜(sweet)、苦(bitter)、咸(salty)、鮮(umami)”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從BNC和CCL語料庫中獲取語料,并結(jié)合權(quán)威字典豐富語料,重點分析英漢這五大味覺詞的概念隱喻表達式,得出各自的概念隱喻及其目標域。試圖回答英漢味覺詞的概念隱喻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有哪些;英漢兩種語言味覺詞隱喻相似性和差異性產(chǎn)生的原因有哪些;以及英漢味覺詞語義擴展的理據(jù)有哪些。研究結(jié)果表明,酸甜苦咸四對味覺詞存在大量隱喻。第一,從目標域角度分析,酸甜苦咸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然而在一些投射過程中,即使在同一個域中,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隱喻意義,共性之中也存在個性。甜味相似度最大,其次是苦,然后是酸,最后是咸。味覺詞隱喻相似性源于人類認知模式的相似性和共同的身體經(jīng)驗。第二,味覺詞之所投射到不同的目標域或者擁有不同的隱喻意義原因在于英漢兩種語言背后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構(gòu)詞法、歷史、地域、思維和價值觀等。因此,英漢基本味覺詞隱喻具有認知與體驗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異性。第三,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第五大味覺詞鮮,英語中并沒有自己的詞匯,而是日文的音譯詞,實際上在漢語中鮮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存有大量隱喻,具有很強的活力。另外,西方?jīng)]有鮮味這個詞,不是生理上的差異造成的,而是由中西方烹飪術(shù)的繁簡決定的。本文對五大基本味覺詞的隱喻對比研究,在理論上,進一步證實了概念隱喻理論,并對其認知基礎(chǔ)的理解有一定意義。同時探討了咸味和鮮味,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味覺隱喻研究。實踐上,分析研究結(jié)果為詞典編纂、詞匯教學、翻譯和跨文化交際具有一定借鑒和參考作用,同時更好地促進英漢兩種語言國家的交流,提高文化差異意識,減少誤解,從而實現(xiàn)高效交流。
【學位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H15;H3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奕蓉;;英漢“咸”隱喻對比分析與認知解讀[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年07期
2 劉岳;;中英味覺詞文化內(nèi)涵的異同及對外漢語文化詞匯教學的啟示[J];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3 彭志瑛;;味覺詞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以“Sweet/甜”與“Bitter/苦”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2期
4 唐樹華;田臻;;基于味覺域的漢英物性形容詞語義重合度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年05期
5 覃修桂;李穎杰;;英語溫度域的意象圖式及其隱喻系統(tǒng)[J];當代外語研究;2014年06期
6 吳婷婷;;味覺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7期
7 鄭珂;;英漢味覺詞“酸(sour)”的認知語義對比分析[J];臺州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8 季鴻];;鮮味的尷尬[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2年01期
9 萬惠蓉;;中英“味道”隱喻意義的認知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10 董偉娟;黃小蘋;;英漢基本味覺形容詞隱喻對比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吳堯瑜;現(xiàn)代漢語味覺詞語義語法考察[D];蘇州大學;2013年
2 張相恒;英漢味覺隱喻對比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3 王銀平;英漢味覺范疇隱喻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永美;基于語料庫的中英常規(guī)味覺隱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
28189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81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