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語篇性研究
本文選題:唐詩 切入點:語篇性 出處:《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7年04期
【摘要】:語篇性是語篇分析的一種手段,包括七個標準。本文以唐詩這種特殊的語篇類型為研究對象,探討語篇性理論在唐詩中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為驗證和確定語篇性理論的科學(xué)性和適用性提供參考。通過對唐詩中的這七個標準的逐一分析,厘清這七個標準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連貫性實現(xiàn)了唐詩的意義,是七個標準的根本,而信息性則是唐詩意義的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了唐詩的詩學(xué)價值。銜接性在唐詩中時有時無,情景性和互文性服務(wù)于連貫性和信息性。研究還發(fā)現(xiàn),情景性也是實現(xiàn)互文性的一種方式。就唐詩而言,意象兼具實現(xiàn)情景性、互文性、信息性和連貫性的功能。意圖性和可接受性都依賴于其他五個語篇性標準,是所有語篇的交際目的,可接受性更是語篇的言后效果。
[Abstract]:Discourse is a means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cluding seven criteria.Taking Tang poetry as a special type of discour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anifestation of discourse theory in Tang poetry, thu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verifying and determin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applicability of discourse the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ven standards in Tang poe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ven standards is clarified.Among them, coherence realizes the meaning of Tang poetry,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seven standards, while information i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Tang poetry meaning, and realizes the poetic value of Tang poetry.Cohesion in Tang poetry from time to time, situational and intertextuality serve for coherence and information.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ituational is also a way to achieve intertextuality.As far as Tang poetry is concerned, imagery has the functions of scene, intertextuality, information and coherence.Both intention and acceptability depend on the other five textual criteria, which ar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of all texts, and acceptability is the postmortem effect of discourse.
【作者單位】: 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
【基金】:2015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xué)研究和改革項目“新形勢下非英語專業(yè)大學(xué)生英語語篇翻譯能力研究”(項目編號:KA1514942)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中國英語學(xué)習(xí)者詞匯自動性能力研究”(項目編號:15YJA740012)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H15;I207.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總;唐詩研究的世紀回顧[J];東南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0年03期
2 籍成山;一部當代唐詩研究者的必讀書——《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評介[J];山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1年05期
3 李亮偉;《宋代唐詩學(xué)》評介[J];寧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科學(xué)版);2002年04期
4 胡建次;北宋唐詩研究的展開[J];重慶社會科學(xué);2004年02期
5 張起;唐詩研究新成果 著作體例新走向——評張?zhí)旖∠壬短圃姶鹨射洝穂J];杜甫研究學(xué)刊;2004年04期
6 王志清;;改革開放30年唐詩研究的態(tài)勢及走向[J];遼寧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1期
7 王志清;;潮平兩岸闊 風(fēng)正一帆懸——改革開放30年唐詩研究綜述[J];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2期
8 岳德虎;;唐詩研究的戰(zhàn)略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13年08期
9 楊恩成;全國唐詩討論會在西安舉行[J];人文雜志;1982年03期
10 劉倩;首屆全國唐詩討論會問題綜述[J];陜西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8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江美玲;;江西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新開拓——讀《詠贛唐詩征考》[A];藝海探真——論文論著選編[C];2011年
2 江秀如;;對江西唐詩的全面收集與研究——評《江西唐詩征存》[A];藝海探真——論文論著選編[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靜;一部真正意義的唐詩學(xué)術(shù)發(fā)展史[N];河北日報;2004年
2 王靜 編輯;唐詩在閱讀與批評之中[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3 韓寧;唐詩研究之有益范式[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楊合林;唐詩學(xué)史之“通觀”[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陳尚君;陶敏:一生心力獻給唐詩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3年
6 云海;唐詩在世界[N];中國民族報;2004年
7 安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吳振華;破解唐詩密碼[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4年
8 黃桂元;“唐詩是用酒熏出來的”[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鄧小軍;唐詩在唐代是如何傳播的[N];中華讀書報;2014年
10 葉雋;由德國資源反觀唐詩氣象[N];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陳思;唐詩盛衰主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15年
2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xué)[D];南開大學(xué);2005年
3 曾艷紅;唐詩絲綢物事及其意象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0年
4 海濱;唐詩與西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7年
5 張紅;元代唐詩學(xu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4年
6 鐘祥;論南唐詩[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琛;論王士禎的唐詩觀[D];華僑大學(xué);2015年
2 黎家延;《詩人玉屑》的唐詩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5年
3 陳佳;唐詩“桂”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6年
4 李曉彤;唐詩苔蘚意象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7年
5 劉文先;唐詩分期芻議[D];新疆師范大學(xué);2008年
6 劉志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唐詩批評淵源考述[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劉樹曉;《四庫全書總目》唐詩批評研究[D];汕頭大學(xué);2010年
8 郭沫含;明代唐詩文獻學(xué)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3年
9 張夢;宋代唐詩文獻學(xué)研究[D];河南大學(xué);2014年
10 王世官;唐詩中的魚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9年
,本文編號:17298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72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