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輿情視角下和諧語言生活構建策略研究
[Abstract]:Language public opinion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harmonious degree of social language life, and also provides a focus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language life.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various factors, the hot spots of public opinion related to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have emerged constantly, language life has never been more active, and language conflicts have appeared. In this case,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public opinion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language life. By monitoring the vulnerable field of language public opinion, the corresponding standard is established to classify language public opinion, and on this basis, different cop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different types of language public opinion (key public opinion, non-critical public opinion and false public opinion). In addition, we also nee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opinion in overseas languages and actively deal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1CYY019)
【分類號】:H1-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詹真榮;對前蘇聯(lián)民族語言問題及其政策的歷史考察[J];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2 李楓;;漢語詞義與文化因素研究芻議[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馮廣藝;;語言和諧論[J];修辭學習;2006年02期
4 周慶生;語言和諧思想芻議[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3期
5 趙沁平;;加強語言文字應用研究 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在“國家語委‘十一五’科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01期
6 周慶生;;印度語言政策與語言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06期
7 戴慶廈;;構建我國多民族語言和諧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孫曼均;;當前語言文字輿情特點與走勢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夏莉 張雪蓮(實習生);[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衛(wèi)紅;閆秋霞;;論東盟漢語推廣中的地緣優(yōu)勢[J];八桂僑刊;2010年03期
2 李英姿;;論中國和諧語言社會的構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張西平;;走向世界的漢語所面臨的若干戰(zhàn)略問題思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王麗;;滇西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語言態(tài)度初探——來自保山學院在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調查[J];保山師專學報;2009年06期
5 張永斌;;論民族雜居地區(qū)語言和諧問題的研究意義[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張彤;;增強語言傳播能力探討[J];當代傳播;2009年06期
7 文峰;;語言政策與國家利益——以印尼華文政策的演變?yōu)槔齕J];東南亞研究;2008年06期
8 于輝;;全球化與和諧語言生活的構建[J];東岳論叢;2009年09期
9 胡吉成;;從文化遺產角度探析方言的保護[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陽小華;從語言功能看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合理性[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宇明;;關于中小學“雙語教學”的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2 陳章太;;說語言立法[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3 鈕葆;;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中不可以把“普通話”改稱“國語”[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寶樂日;土族、羌族語言及新創(chuàng)文字在學校教育領域使用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夏歷;在京農民工語言狀況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3 孟素;漢英成語對比及其跨文化對話之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苗苗;社會變遷中的壯文教育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5 張治國;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語言教育政策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郭友旭;語言權利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利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徐波;當代英國海外英語推廣的政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孫渝紅;語言教育與國家戰(zhàn)略[D];西南大學;2009年
9 李英姿;美國語言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10 肖建飛;語言權利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秦明星;多元文化主義視角下新加坡語言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孫海娜;我國國家通用語[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顧平;倫理學視野中的語言傷害問題及對策[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4 林冬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瑞士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榮靜;語言態(tài)度與動機對英語教育規(guī)劃的啟示[D];吉林大學;2008年
6 張婧霞;日語國際推廣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蔡欣欣;陷于兩難的壯漢雙語教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印;中美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政策比較[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安忠芳;建國以來廣西語言文字規(guī)劃略史及評價[D];廣西大學;2008年
10 王雅俊;論語言權及其立法保護[D];新疆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盧華巖;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語文化內涵[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李楓;;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因素處理的階段性劃分[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年04期
3 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年01期
4 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匯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頌;關于語言文化的思考──語言傳播雜記(二)[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2 嚴璽;淺談規(guī)范語言文字[J];科技資訊;2005年26期
3 王劍華;楊彩娟;;淺論毛澤東的語言傳播藝術[J];新聞知識;2011年03期
4 張頌;關于“通用語言”的思考──語言傳播雜記之二十二[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常啟云;;道家語言傳播思想探析[J];新聞愛好者;2009年16期
6 于振邦;;英語語言傳播中審美原則的“傳染”效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0期
7 賀陽;;漢語學習動機的激發(fā)與漢語國際傳播[J];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02期
8 胡毅;;淺談廣播語言與修辭學的關聯(lián)[J];大舞臺;2011年07期
9 樊友新;;語言傳播媒介及方式對語言的影響[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張麗;;模因理論下的網(wǎng)絡語言分析[J];華商;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紅巖;;語言傳播文化中心的現(xiàn)代性重建——跨文化語言傳播觀念論[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2 魯景超;;華語廣播電視有聲語言傳播的受眾心理研究[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3 張頌;;試論中國播音學的發(fā)展與世界華語播音的融通范式[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4 曹進;;網(wǎng)絡語言傳播的“模仿”與“復制”[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明安香;;試論全球傳播格局[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翁佳;;華語播音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為[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7 黃雅琴;;臺灣廣播節(jié)目現(xiàn)狀與發(fā)展——以中廣流行網(wǎng)、飛碟電臺、亞洲電臺為例[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8 李曉華;;前言[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9 郭玉成;邱丕相;郭玉亭;;武術傳播的理論研究[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4年
10 鄒煜;侯敏;陳玉東;付莉;;基于傳媒語音語料庫的不同語言樣式統(tǒng)計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 趙楊子;性別化的語言傳播差異并不是絕對的[N];中國婦女報;2010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張日軍 施永才 通訊員 繆春山;用兵的語言傳播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N];解放軍報;2008年
3 田瀟;報媒下鄉(xiāng)正當時[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4 記者 王顯琴;用樸實的語言傳播黨中央的聲音[N];林芝報;2007年
5 章新勝;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N];光明日報;2005年
6 劉禹;商務印書館:漢語語言傳播的使者[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7 歐陽晨雨;不應強限網(wǎng)絡語言使用[N];民營經濟報;2006年
8 李媛;章小林:傳播奧運的“庫爾班大叔”[N];中國經營報;2007年
9 李志石;中美首次進行電子商務無縫對接[N];國際商報;2001年
10 馮麗君;論新聞播音的“播”與“說”[N];科學導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唐星齡;財務會計語言觀[D];廈門大學;2006年
2 金重建;有聲語言傳播主體創(chuàng)作自覺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大瑋;法語聯(lián)盟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啟示[D];外交學院;2009年
2 任琳;從漢語言國際傳播看中國軟實力的提升[D];遼寧大學;2011年
3 王楠;傳播學視野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行為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鄭秋坤;論美國國家英語傳播政策對中國語言發(fā)展的影響及啟示[D];暨南大學;2006年
5 戰(zhàn)迪;消費文化語境下的廣播電視播音主持語言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楊麗艷;央視《百家講壇》大眾化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倩;主體生存視域中的播音主持生態(tài)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8 陳元驪;英語漢語國際傳播對比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富裕鵬;漢語國際傳播發(fā)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覃理;廣告語言藝術[D];廣西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3720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7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