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譯論與中國話語
本文關(guān)鍵詞: 中國特色翻譯學 中國話語 文章學 出處:《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有沒有中國特色翻譯學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外互譯實踐與印歐語之間互譯實踐的不同決定了中國特色翻譯學是個必然的選擇。理論問題說到底就是話語權(quán),建設(shè)中國特色翻譯學的過程就是爭奪中國翻譯話語權(quán)的過程。中國譯論"失語"的原因是過去百年來的過度"西化",建設(shè)中國特色翻譯學的途徑之一是跳出西方框架,回歸中國語境,尋找中國話語。從"文質(zhì)之爭"到"信達雅"的提出,證明中國譯學傳統(tǒng)是一個不同于西方的文章學傳統(tǒng)。
[Abstract]: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a theoretical issue. It is a practical probl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Indo-European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at 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is the right to speak.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for the right to speak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 reason for the aphasia in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e excessive westernization of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ne of the ways to construct 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jump out of the western framework, return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find Chinese discourse, from the argument of literary quality to the proposition of "Cinda elegance". It is proved tha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west.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1.所謂“中國特色翻譯學”隨著翻譯學學科地位在中國的確立,中國譯學理論建設(shè)的問題更加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說“更加”,因為這并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個老問題,學界對之早已有過多次爭論。只不過譯學地位既已確立,譯學理論建設(shè)自然就更加突出了。因為一個學科是不可能沒有理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潘文國;;譯學研究的哲學思考[J];中國外語;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建龍;翻譯中的意義選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袁曉亮;;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對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啟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3 楚春霞;;解讀蘇珊·巴斯內(nèi)特的“種子移植”理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劉德軍;陳艷君;;旅游資料語篇特點與英譯策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鄧燕;;大中華文庫版《浮生六記》翻譯策略解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彭燦;;跨文化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楊冬冬;;從譯者主體性看嚴復(fù)的古雅文體[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8 盧穎;;典籍翻譯中直譯法策略的選擇——以《圣經(jīng)》翻譯和佛經(jīng)翻譯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9 張雪芳;;從動態(tài)對等到功能對等——奈達對等翻譯觀簡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10 柴倩;鄭亞南;;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圣經(jīng)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任東升;;翻譯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譚倩倩;;哲學解釋學觀下的闡釋學翻譯理論——論斯坦納的闡釋學翻譯與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的關(guān)系[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高永欣;;翻譯理論與譯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于海巖;;解析英漢翻譯中源語、目的語的意義聯(lián)想——從互文性角度看翻譯的應(yīng)對策略[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星頤;;比較文學與翻譯之間的關(guān)系芻議[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9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王洪濤;;從此岸到彼岸的反撥與超越——當代西方翻譯研究學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臧國寶;張小波;;“翻譯文化觀”與“目的論”觀照下公示語翻譯構(gòu)想——以雷州半島公示語為例[A];第十四屆全國科技翻譯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潔;建構(gòu)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yīng)[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施佳勝;經(jīng)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吳雪萌;英語世界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琳琳;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政治語篇中英翻譯中的應(yīng)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娟;楊必譯《名利場》中“good”一詞的具體化譯法批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唐海蓉;從功能主義理論視角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筆譯教材的編寫[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蔣薇;對外英語文化新聞報道中的解釋性編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陳圓圓;從目的論角度分析《京華煙云》中的文化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曹青;從功能對等角度探討許淵沖的翻譯理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谷嫦欣;英漢臟話翻譯的文化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冰;《紅樓夢》中茶”相關(guān)行為映射譯者風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9 谷春娜;唐宋詩詞顏色意象及其翻譯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娟超;從翻譯的政治角度來看歸化和異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潘文國;當代西方的翻譯學研究——兼談“翻譯學”的學科性問題[J];中國翻譯;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會恩 ,曾祥芹;論文章和文學的分野[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1期
2 楊文忠;曾氏文章學對端正語文教改的指導(dǎo)思想有重要意義——文章學家曾祥芹研究之四[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1期
3 ;給“文章學” 以獨立席位——編者的話[J];殷都學刊;1984年04期
4 楊文忠;曾祥芹及其獨立文章學的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北京師院中文系舉行首次文章學散文學術(shù)討論會[J];殷都學刊;1986年01期
6 裴顯生;走現(xiàn)代化、科學化之路[J];殷都學刊;1986年01期
7 裴顯生;;《文章學教程》序言[J];寫作;1995年01期
8 查洪德;全國第七次文章學學術(shù)討論會在周口召開[J];殷都學刊;1988年04期
9 彭建明;邏輯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相結(jié)合——讀張會恩的《文章學史論》[J];中國文學研究;1994年02期
10 江曉軍;;擘文章肌理 吐學術(shù)英華——簡評張會恩專著《文章學初論》《文章學史論》[J];寫作;1994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大礎(chǔ);;與時俱進 不斷開拓——讀鄭頤壽教授的《辭章學論稿》[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姜望琪;;中西語言研究傳統(tǒng)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汪洪章;;《文心雕龍》中的篇章銜接理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鄭頤壽;;關(guān)于辭章學研究的答問[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5 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土 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guān)著作[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6 張會森;;言語體裁學——當代新顯學[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7 李亞舒;張建佳;;當代翻譯研究上“多元下的統(tǒng)一”與“和而不同”的接受[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沈治鈞;;求索文行出處之道:《儒林外史》主題思想重議[A];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9 高萬云;;鄭頤壽的修辭學與辭章學研究[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10 楊輝;;序[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中心 施旭;中國話語:對中國自身的特殊關(guān)切[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黃湖濱;撥亂反正復(fù)興“文章學”[N];中國教育報;2008年
3 劉士林;中國話語與中國情感[N];人民日報;2007年
4 劉士林;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中國話語[N];文藝報;2004年
5 傅璇琮;文章學之淵藪在焉[N];中華讀書報;2008年
6 施旭;中國話語研究的發(fā)展策略[N];社會科學報;2006年
7 陳尚君;氣象恢宏的文話總匯[N];文匯報;2008年
8 洪再新;“中國話語”的自我批判[N];美術(shù)報;2006年
9 吳心伯 (復(fù)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院副院長);大膽講話,,中國聲音才更權(quán)威[N];國防時報;2010年
10 通訊員 王樹豐 記者 徐華;中國話語語言學研究會成立[N];河北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顏青山;挑戰(zhàn)與回應(yīng):中國話語中死亡與垂死的德性之維[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慈波;文話發(fā)展史略[D];復(fù)旦大學;2007年
3 吳伯雄;《古文辭通義》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9年
4 楊志平;中國古代小說技法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群華;《莊子》散文評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汪東萍;佛典漢譯傳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楊永發(fā);杜詩四家注之內(nèi)容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彭利元;論語境化的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斯琦;小著作 大氣魄[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范喬喬;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國話語”[D];浙江大學;2009年
3 李強;論金圣嘆的文章觀及其對文學評點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4 高秀杰;語文課程的文章知識內(nèi)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8年
5 焦喜峰;文章學視野下的《人民日報》社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6 郝艷芳;魏禧的文章學理論及其實踐[D];揚州大學;2010年
7 李佳;中國農(nóng)村婦女話語:“感傷”作為一種生活的話語[D];浙江大學;2007年
8 樊宇敏;中國古代散文理論中的“法”[D];河南大學;2006年
9 王嬋;元稹公文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侯吉永;韓愈破體為文論[D];河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8731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48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