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性文學場域中的“家園情結”書寫
發(fā)布時間:2020-04-22 06:19
【摘要】:“家園情結”是普遍存在于中外文學作品和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文學母題,是人類經歷了漫長進化過程后形成的一種古老的、永恒的情結,本質上它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衍生物!凹覉@”作為人心靈的歸屬地,有著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別是在人們遭受到挫折、漂泊異鄉(xiāng),處于孤獨無依的境地的時候,更會對“家園”產生強烈的向往。這種力量一旦受到壓抑(如漂泊、放逐),必然要表現出來,形成一種“情結”。 文化誕生以后,以“家園”借代文化,或者以文化指稱“家園”,就成為一種互釋關系。以“文化”為內涵的“家園”,從此就跳脫了個體的范疇,積淀為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表現就是“文化認同”。具體到臺灣文學,就是對漢文化,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依戀。在外在形態(tài)上它表現為:故鄉(xiāng)、母親、心靈歸宿、精神依托等,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富有象征意蘊的意象。由于它既作為個體無意識又作為集體無意識存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中,必然會影響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和文本的形成。臺灣文學中同樣存在這樣的情結,同時,出于多種原因,這種情結在文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臺灣文學作為中國文學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生和發(fā)展都具有獨特性。支撐臺灣文壇半壁江山的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更是具有多種多樣的思想傾向和多姿多彩的藝術風格。起步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陸遷臺女作家到來的臺灣女性文學,這種與生俱來漂泊的文學命運,使得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更強烈的家園情結。無論是五十年代對故國舊地深切回憶的家園書寫,還是六十年代在東西文化碰撞中產生的家園追尋,,以及七十年代鄉(xiāng)土文學中的家園堅守,八十年代商品經濟大潮涌動下的家園流失,和九十年代以來更為開放的政治話語影響下的家園審視,總結回顧臺灣女性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家園情結”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核一直影響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本文意欲從家園情結這一角度切入,闡釋臺灣女性文學書寫場域中的創(chuàng)作狀況,并從具體的文本分析中得出“家園情結”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同時表明文化認同的不可避免性和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普遍性。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7
本文編號:2636244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I20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喻世華,鄧雷;何處是歸宿——從林白作品看女性作家對精神家園的追求[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帥震;羈旅與鄉(xiāng)愁——試論美國華文留學生文學的文化心態(tài)[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夏子;鄉(xiāng)土文學的家園意識[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隋紅升,揚怡人;《飄》中的家園意識探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1期
5 唐晴川,唐健君;家園——割舍不斷的女性情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6 黃曉娟;故園之戀——論蕭紅的家園意識[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本文編號:26362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63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