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譯者主體性看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生死疲勞》
本文關鍵詞:從譯者主體性看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生死疲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使他成為了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籍作家。與此同時,國內(nèi)外文學界掀起了一場莫言研究熱。一時之間關于莫言的作品、莫言的家鄉(xiāng)等都成了學者們爭相研究的熱點。葛浩文,被戲稱為莫言的“御用英文翻譯”,也吸引了學術界的眾多目光。關于葛浩文的翻譯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貢獻多少,大家見仁見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葛浩文的翻譯的確有利于莫言小說在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傳播。出色的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必然會促進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交流和傳播。 《生死疲勞》是莫言鄉(xiāng)土小說的代表作。葛浩文將這部小說翻譯成英文后,英譯本在英語國家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和追捧,甚至比其在中國更受歡迎。本文從譯者主體性的角度分析葛浩文的英譯本《生死疲勞》。論文通過文本對比的方式,研究莫言的中文本和葛浩文的英譯本,試圖找出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運用其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對比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葛浩文在翻譯《生死疲勞》過程中,的確發(fā)揮了很強的主體性,主要表現(xiàn)在對原文的敘述視角進行調(diào)整、對原文的一些語言表達做了改動、對文中的一些文化因素準確把握并恰當翻譯。另外葛浩文還運用了對仗、尾韻等修辭方法,使譯文更具有審美創(chuàng)造性。這些改動和主體性的發(fā)揮,使得《生死疲勞》英譯本更容易被英語讀者接受和喜愛。除了文本對比和分析,本文還進一步深入探究了葛浩文在翻譯《生死疲勞》時主體性發(fā)揮的影響因素。根據(jù)查明健教授對譯者主體性的界定,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也就是說,隨著譯者文化意識、人文品格、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的不同,其主體性的發(fā)揮也不盡相同。本文著重從尊重翻譯對象、自覺的文化意識、審美創(chuàng)造性三個方面分析葛浩文主體性發(fā)揮的有利因素。作為一名譯者,葛浩文對原文作者和原文持有高度的尊重和理解,對文本表達有強烈的文化敏感性,嚴謹認真的翻譯態(tài)度,并能夠運用各種寫作技巧以獲得譯文的創(chuàng)造美感。這些特質使得他在翻譯過程中自如地發(fā)揮了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創(chuàng)作”了一部優(yōu)秀的譯著。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生死疲勞 葛浩文 文學翻譯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bstract4-6
- 摘要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1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25
- 2.1 Mo Yan and His Novel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13-17
- 2.1.1 Mo Yan and His Writing Style13-15
- 2.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15-17
- 2.2 Howard Goldblatt as a Translator17-21
- 2.2.1 His Ac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17-19
- 2.2.2 His Style of Translation19-21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1-25
- Chapter 3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s Reflected i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Me Out25-50
- 3.1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25-27
- 3.2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7-28
- 3.3 Goldblatt's Creative Trans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28-50
- 3.3.1 Shift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29-33
- 3.3.2 Flexible Way of Expression33-42
- 3.3.2.1 Precise Wording34-35
- 3.3.2.2 Altera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35-39
- 3.3.2.3 Accurate Expression of Proper Nouns39-42
- 3.3.3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42-47
- 3.3.4 Using Rhyme and Antithesis47-50
- Chapter 4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fe and DeathAre Wearing Me Out50-60
- 4.1 Translator'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Object50-53
- 4.1.1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50-52
- 4.1.2 Und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Matter52-53
- 4.2 Translator's Cultural Awareness53-56
- 4.2.1 Translator's Sensitivity to Source Culture53-54
- 4.2.2 Translator's Sensitivity to Target Readers' Needs54-56
- 4.3 Translator's Aesthetic Creativity56-57
- 4.4 Deficiency in Goldblatt's Translation57-60
- Chapter 5 Conclusion60-63
- 5.1 Major Findings60-61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1-63
- Bibliography63-66
- Acknowledgements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新穎;;人人都在什么力量的支配下——讀《生死疲勞》札記[J];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06期
2 李南;;生死疲勞不應貪著 六道輪回無為涅i謾臃鸞探嵌嚷邸渡榔@汀穂J];名作欣賞;2013年03期
3 ;簡論《生死疲勞》[J];現(xiàn)代語文;2006年05期
4 李敬澤;;“大我”與“大聲”——《生死疲勞》筆記之一[J];當代文壇;2006年02期
5 肖宇;;《生死疲勞》:世紀鄉(xiāng)土風云的東方式展現(xiàn)[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6年03期
6 邵燕君;師力斌;朱曉科;李浩;李云雷;;直言《生死疲勞》[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畢光明;;《生死疲勞》:對歷史的深度把握[J];小說評論;2006年05期
8 徐紅妍;;《生死疲勞》:對民間與歷史的另一種把握[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石若英;;論《生死疲勞》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李明剛;;論《生死疲勞》輪回視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妙羨;;翻譯倫理下探究《生死疲勞》被西方讀者接受的原因[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慘劇——長篇小說《蛙》批判[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子宏;《生死疲勞》的閱讀疲勞[N];桂林日報;2006年
2 楊繼淵;濃墨重彩再現(xiàn)中國半個世紀鄉(xiāng)村史[N];云南日報;2013年
3 李浩;驚訝和熱情:我看《生死疲勞》[N];北京日報;2006年
4 李敬澤;“大聲”:再見長河落日[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勞[N];經(jīng)濟觀察報;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勞[N];蘭州日報;2006年
7 財經(jīng)媒體記者 方敢;后泡沫時代,酒企的“生死疲勞”[N];華夏酒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羅四,
本文編號:4480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4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