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審美泛化”的全息結構——從“審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
發(fā)布時間:2018-05-12 00:16
本文選題:審美泛化 + 后現代。 參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摘要】:當代“審美泛化”已成為了“后現代”的美學特質,然而,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這種歷史趨勢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實際上,“審美泛化”包涵著雙重的逆向運動的過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另一方面則是“審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現代文化”的基本轉向而言的,它直接將“審美的態(tài)度”引進現實生活,主要包括“表層審美化”與“深度審美化”兩類;后者則主要是就“后現代藝術”的大致取向來說的,它力圖去消抹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但這種趨勢在前現代與現代主義藝術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觀之,當代“審美泛化”的全息圖景,便在歷史整體性上被呈現了出來。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postmodernism". However,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is historical trend is directly equated with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daily life". In fact,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contains the process of double reverse movement: on the one hand,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on the other hand, "daily life of aesthetics". The former is in terms of the basic turn of "post-modern culture", it directly introduces "aesthetic attitude" into real life, mainly including "surface aesthetic" and "deep aesthetic". The latter is mainly in terms of the general orientation of "post-modern art", which tries to erase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and daily life, but this trend already exists in pre-modern and modernist art. Therefore, the holographic view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is presented on the historical integrity.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基金】:2006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當代藝術終結的哲學反思”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小明;走出困境的體育美學[J];體育與科學;2004年01期
2 王偉;;試論電視廣告的審美教育功能[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3 季敦山;;融美學精華于體育教學中[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年01期
4 吳躍華;閆輝;;論影視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實現條件[J];電影評介;2007年02期
5 朱媛;;試論身體美學的理論范式與研究意義[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徐向陽;;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評析[J];長江論壇;2006年03期
7 徐岱;不學詩 無以言——論生活世界中的人文關懷[J];東疆學刊;2005年03期
8 徐岱;;藝術的自律與他律[J];東疆學刊;2006年03期
9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話語——伊格爾頓激進美學的邏輯和立場[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李啟軍;;DV電影:影像的“個人化寫作”[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逄金一;身體理論視域中的秦漢女性美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齊s,
本文編號:18762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