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勘李澤厚對“工具本體”之未受重視的抱怨——以李澤厚同康德和馬克思之關系為中心
本文選題:李澤厚 + 文化事件; 參考:《文藝爭鳴》2017年05期
【摘要】:正引言:李澤厚有抱怨李澤厚先生(以下簡稱"李澤厚")曾于2014年5月間在麗娃河畔掀起過一場"思想的旋風",時稱"文化事件"。其思想成果有二:次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經(jīng)李澤厚隔洋手批審訂的《什么是道德(李澤厚倫理學討論班實錄)》(2015年版,簡稱《實錄》,以下凡引此著皆以夾注標示頁碼),以及李澤厚歸美后續(xù)《實錄》而作的長篇"補注"(補充注
[Abstract]:Introduction: Li Zehou complains that Mr. Li Zehou (hereafter "Li Zehou") set off a "whirlwind of thought" on the Riva River in May 2014, when it was called a "cultural event." There are two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publish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the following year, and approved by Li Zehou. "what is morality (Li Zehou Ethical discussion Class)" (2015 edition), The following long "supplementary notes" (supplementary notes) are written by the following references to this book, which are marked with the number of pages marked with a note, as well as by the follow-up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Li Zehou (Supplementary Note). (supplementary Note)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確然性的尋求及其效應”(13YJC75102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士林;并非對話——評《與李澤厚對話》[J];求索;1987年04期
2 韓小龍;;李澤厚美學體系質疑[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韓小龍;;李澤厚“積淀說”新論[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賈晉華;;走進世界的李澤厚[J];讀書;2010年11期
5 劉悅笛;;素描李澤厚[J];文藝爭鳴;2011年05期
6 張志揚;;李澤厚與“審美代啟蒙”[J];文藝爭鳴;2011年05期
7 楊斌;;李澤厚學術年譜(下)[J];東吳學術;2013年03期
8 韓小龍;;李澤厚美學原點探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9 余春麗;;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李澤厚[J];東吳學術;2013年06期
10 索斌;李澤厚“積淀說”社會歷史成因初探[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綜合版);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孫盛濤;;詹姆遜與李澤厚: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個案比較[A];美學在中國與中國美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楊平;;“審美代宗教”說的文化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劉悅笛;從“人化”啟蒙到“情本”立命:如何盤點李澤厚哲學?[N];中華讀書報;2012年
2 李澤厚 劉緒源;從“度”到“美”:與李澤厚對話[N];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
3 舒平;一代啟蒙者的悲劇情結[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程潔;李澤厚:沒有過時,,未被超越[N];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廣新;李澤厚美學思想述評[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燕;李澤厚“情本體”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2 張?zhí)m蘭;李澤厚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3 高鋒;李澤厚“情本體”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劉怡;李澤厚心理本體論研究[D];汕頭大學;2008年
5 李倩;簡論李澤厚的美學思想[D];新疆大學;2009年
6 施依秀;李澤厚學術思想初探[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呂佳翼;李澤厚歷史本體論批判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8 陸肖智;李澤厚后期美學思想的重心轉移[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維;李澤厚“新感性”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10 趙炯俊;試論李澤厚“情感本體”美學思想[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760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87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