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美學論文 >

中國現(xiàn)代的“審美功利主義”傳統(tǒng)

發(fā)布時間:2018-03-19 20:10

  本文選題:中國現(xiàn)代美學 切入點:審美功利主義 出處:《文藝研究》200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前半期 ,以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為代表的一些中國美學家 ,從重建中國思想文化和改造人心的啟蒙目的出發(fā) ,引進西方現(xiàn)代哲學和美學思想 ,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學說 ,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現(xiàn)代審美主義 ,又不同于中國古代政治或道德功利主義文藝觀的“審美功利主義”思想。審美功利主義思想從中國的具體語境出發(fā) ,對西方“審美無利害性”命題作了“誤讀” ,提出了“無用之用”的創(chuàng)造性命題 ,試圖從審美的無利害性引申出洗刷人心、純潔情感、拯救人生的人本主義啟蒙功能 ,以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審美的無利害性與功利目的之間的二元對立 ,并由此成為了中國美學的一種十分重要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 ,它對于我們深刻理解 2 0世紀前半期中國審美思潮乃至文學藝術(shù)思潮的本土性特征 ,總結(jié)中國現(xiàn)代美學 ,都具有彌足珍貴的思想和學術(shù)價值。
[Abstract]: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some Chinese aestheticians, represented by Wang Guowei, Cai Yuanpei and Zhu Guangqian, introduced western moder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thoughts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transforming people's minds. And creatively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ism. "Aesthetic utilitarian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or moral utilitarianism in literature and art, makes a "misreading" of the western proposition of "aesthetic non-interest" from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reative proposition of "useless use", and tries to extend the humanism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f human heart washing, pure emotion and saving life from the uninterested nature of aesthetics. To solve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the uninterested and utilitarian purposes of aesthetics in a unique way, and thu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modern tradi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s. It has valuable thought and academic value for u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n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s and eve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rend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o sum up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83-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杜衛(wèi);朱光潛前期美學的生命哲學意義[J];文史哲;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行良;現(xiàn)代化、全球化與中國人文精神的當代建構(gòu)[J];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2 王小平;;啟蒙現(xiàn)代性:文藝的大眾化——論郭沫若文藝大眾化理論[J];郭沫若學刊;2005年04期

3 俞吾金;;當代中國文化的哲學診斷[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4 侯新兵;現(xiàn)代性與審美現(xiàn)代性[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5 張瑞安,張文海;教育視角下漢奸問題研究[J];貴州文史叢刊;2005年04期

6 張勇;;當代公安文學主體多樣性的生成及其原因[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何曉明;“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3期

8 王一川;現(xiàn)代性體驗與文學現(xiàn)代性分期[J];河北學刊;2003年04期

9 葉宗寶;從反傳統(tǒng)的特點透視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J];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袁良駿;“五四”文學革命與“兩個翅膀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嘉;多元文化與漢語文學批評新傳統(tǒng)[D];四川大學;2002年

2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D];復旦大學;2003年

3 向?qū)氃?曹禺悲劇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4 皇甫曉濤;文化復興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的再闡釋與現(xiàn)代文化的重構(gòu)[D];四川大學;2003年

5 芮宏明;錢穆文學研究述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惠藍;中國畫現(xiàn)代轉(zhuǎn)型兩大途徑的形成[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4年

7 傅其林;阿格妮絲·赫勒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8 謝暉;中國古典法律解釋的哲學向度[D];山東大學;2005年

9 榮光啟;現(xiàn)代漢詩的發(fā)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0 王彩萍;儒家文化與新時期作家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明建;論五四新文學的現(xiàn)代性[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齊平;論新感覺派小說對中國小說現(xiàn)代化的貢獻[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吳兵;文化的理解與融合:多元文化課程發(fā)展的探討[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呂燕;文學虛構(gòu)理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5 羅楓;現(xiàn)代主義和現(xiàn)代園林[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3年

6 趙獻濤;魯迅小說的復調(diào)性[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穎;魯迅與尼采的個人主義[D];河北大學;2003年

8 李俊群;論蔡元培的自由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杜安;王國維、朱光潛悲劇理論之審辨[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10 鄭素華;論朱光潛審美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性[D];揚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純綱;;論呂o偠暈鞣揭魄槁勖姥瀾閇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2 劉鋒杰;;朱光潛與宗白華:美學雙峰的并峙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廖建榮;;論嶺南美學家張競生的“人生藝術(shù)”理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雅;;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精神傳統(tǒng)及其當下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蔣孔陽;;西方文化沖擊下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3 李健;;梁啟超的文體革命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模式的確立[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4 黃水嬰;;《論“審美無利害”在中國美學中的變異》概要[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皮朝綱;劉方;;中國20世紀美學與傳統(tǒng)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陳春文;;母語世界的戀人與尷尬[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7 聶振斌;;文化的本質(zhì)與美學理論建構(gòu)[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谷鵬飛;;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發(fā)生與當代困境[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林正范;;序三[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10 ;后記[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玉明 馮學勤;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資源與實踐[N];光明日報;2009年

2 瀟牧;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初啟與西學[N];中國藝術(shù)報;2010年

3 陳海靜;美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嗎?[N];文藝報;2005年

4 汝信;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美學論著[N];人民日報;2008年

5 張法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王國維:以美學接引傳統(tǒng)[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著名美學家 葉朗;中國美學的彌散性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7 ;三看朱光潛的美學思想[N];解放日報;2008年

8 金雅;梁啟超與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N];文藝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潘欣信;美學何處尋?[N];美術(shù)報;2010年

10 記者鄭成宏;中華美學學會研究基地揭牌[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O@同壯;莊子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D];暨南大學;2007年

3 王宏超;學科與思想: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起源[D];復旦大學;2008年

4 唐善林;鄧以蟄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霍婧;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之奠基[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田雷;中國現(xiàn)代美學開創(chuàng)期崇高審美范疇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劉卿霞;從“人生藝術(shù)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D];暨南大學;2006年

4 于m8;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藝術(shù)”概念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5 楊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意象”、“意境”概念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6 彭爽;蔡儀前期美學思想探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9年

7 柳莉;“美感”概念在中國現(xiàn)代美學中的演變[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8 鞏勇;蔡儀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9 何風雨;國家美學發(fā)生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嘉;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論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358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6358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a59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