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口潮間帶景觀破碎度演變驅(qū)動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8-09 10:55
遼河口濕地近30年高速發(fā)展的城鎮(zhèn)化、濕地旅游開發(fā)和遼河泥沙量改變,使得濕地景觀破碎度加劇。為了研究遼河口潮間帶濕地景觀破碎度演變驅(qū)動因素,利用遼河口濕地1985~2017年Landsat遙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技術(shù)支持下,通過景觀格局分析法,對遼河口潮間帶景觀破碎度演變及驅(qū)動因素進(jìn)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景觀指數(shù)NP(斑塊個數(shù))值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又增加的趨勢,總NP值增加139個,1985年時最低(92個),2016年時達(dá)到最高(267個)。斑塊數(shù)增多,說明景觀破碎程度增大。景觀指數(shù)LPI(最大斑塊所占面積比例)值總體來說呈下降趨勢,總體LPI值減少1.31%,說明最大斑塊所占的百分比減少,景觀的破碎程度增大。影響遼河口潮間帶土地利用面積變化的因素有氣溫、降雨量、徑流與徑流量、輸沙量與含沙量、人口數(shù)量、GDP等,其中,年輸沙量與年均流量是影響濕地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是導(dǎo)致遼河口潮間帶土地利用面積變化的主要人為因素。隨著人口的增長,道路、養(yǎng)殖、油井、城鎮(zhèn)的面積隨之增加,濕地和潮灘的面積減少。人口因素是導(dǎo)致遼河口潮間帶景觀破碎化的主要因素,隨著人口數(shù)增加,斑塊個數(shù)增加,最大斑塊所占的百分...
【文章來源】: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20,51(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1985~2017年遼河口潮間帶景觀格局指數(shù)NP、LPI變化趨勢圖
由圖2可知,在1985~2017年間,盤錦市年平均氣溫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近30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為9.853℃。研究時段內(nèi),自1985年開始至2017年,遼河口潮間帶的年平均氣溫升高2.3℃。其中,1985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較低為8.575℃,2017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最高為10.873℃。在1988~2008年間,盤錦市年平均氣溫均維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階段,均在10.0℃來回波動。在2009~2013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突然降低至9.0℃,隨后在2014~2017年又逐漸升高。由圖3可知,近30年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基本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近30年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年降水量平均值為599.30mm。研究時段內(nèi),2014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最少為345.6mm,2012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最多為954.1mm。在1988~1996,2010~2014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波動幅度較大,在1997~2010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維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階段。由圖4可知,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均是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平均汛期流量、平均年均流量與平均年徑流量分別為367.40,92.38,2.915×108m3。研究時段內(nèi),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波動程度較大,2000~2003年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較低,2000年,汛期流量和年均流量達(dá)到最低值分別為40.57m3·s-1和18.5m3·s-1,2002年,年徑流量達(dá)到最低值為2.95×108m3。1995年汛期流量最大為1386.06m3·s-1,1994年年均流量和年徑流量最大分別為240m3·s-1和7.561×109m3。由圖5可知,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均是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平均汛期含沙量、平均年均含沙量和平均年輸沙量分別為1.69kg·m-3、1.02kg·m-3和374.51×104t。研究時段內(nèi),在1987~1999年間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波動程度較大,在2000~2015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波動程度較小,維持在較穩(wěn)定水平,其中,在1993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均達(dá)到最大值分別為6.38 kg·m-3、3.65 kg·m-3和1.27×107t。2000~2005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值較低,2002年時,汛期含沙量和年輸沙量達(dá)到最低值分別為0.26kg·m-3和8.05×104t,2001年時,年均含沙量達(dá)到最低為0.24kg·m-3。圖3 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變化
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變化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中國東海區(qū)大陸岸線變遷及其開發(fā)利用強(qiáng)度分析[J]. 李加林,田鵬,邵姝遙,汪海峰,王麗佳,葉夢姚,趙夢琪,張珂琴,蔡凱特,阮瑩超,沈杏雯. 自然資源學(xué)報. 2019(09)
[2]江蘇近岸輻射沙洲潮灘變化遙感監(jiān)測研究[J]. 張媛媛,高志強(qiáng),宋德彬,李冬雪,寧吉才.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9(08)
[3]基于多源遙感的中國沿海地區(qū)填海造地特征研究[J]. 李飛,金茹,王在峰. 海洋通報. 2019(04)
[4]河口潮灘地貌和沉積物對人類工程的響應(yīng)特征[J]. 謝衛(wèi)明,何青,張迨,朱磊,郭磊城,王憲業(yè). 海洋學(xué)報. 2019(05)
[5]遼河口濕地黑嘴鷗繁殖棲息地的動態(tài)變化、保存與恢復(fù)[J]. 周潔,李迪華,任君為,劉德天. 中國園林. 2017(11)
[6]天津海域圍填海工程對渤海灣水交換的影響研究[J]. 靳玉丹,張秋豐,李希彬,王魯寧,葉風(fēng)娟. 海洋通報. 2017(05)
[7]五個時期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格局及變化研究[J]. 劉婷,劉興土,杜嘉,宋開山. 濕地科學(xué). 2017(04)
[8]Characteristics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40s[J]. HOU XiYong,WU Ting,HOU Wan,CHEN Qing,WANG YuanDong,YU LiangJ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9)
[9]曹妃甸地區(qū)潮間帶演變的遙感監(jiān)測[J]. 王小丹,方成,康慧,謝海瀾,柳富田,孟琳. 海洋通報. 2014(05)
[10]河北省海水養(yǎng)殖的發(fā)展研究[J]. 朱偉龍,高偉明.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12(15)
本文編號:3331937
【文章來源】: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20,51(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1985~2017年遼河口潮間帶景觀格局指數(shù)NP、LPI變化趨勢圖
由圖2可知,在1985~2017年間,盤錦市年平均氣溫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近30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為9.853℃。研究時段內(nèi),自1985年開始至2017年,遼河口潮間帶的年平均氣溫升高2.3℃。其中,1985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較低為8.575℃,2017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最高為10.873℃。在1988~2008年間,盤錦市年平均氣溫均維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階段,均在10.0℃來回波動。在2009~2013年盤錦市年平均氣溫突然降低至9.0℃,隨后在2014~2017年又逐漸升高。由圖3可知,近30年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年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基本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近30年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年降水量平均值為599.30mm。研究時段內(nèi),2014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最少為345.6mm,2012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最多為954.1mm。在1988~1996,2010~2014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波動幅度較大,在1997~2010年,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維持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階段。由圖4可知,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均是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平均汛期流量、平均年均流量與平均年徑流量分別為367.40,92.38,2.915×108m3。研究時段內(nèi),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波動程度較大,2000~2003年汛期流量、年均流量與年徑流量較低,2000年,汛期流量和年均流量達(dá)到最低值分別為40.57m3·s-1和18.5m3·s-1,2002年,年徑流量達(dá)到最低值為2.95×108m3。1995年汛期流量最大為1386.06m3·s-1,1994年年均流量和年徑流量最大分別為240m3·s-1和7.561×109m3。由圖5可知,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均是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近30年間六間房水文站記錄的平均汛期含沙量、平均年均含沙量和平均年輸沙量分別為1.69kg·m-3、1.02kg·m-3和374.51×104t。研究時段內(nèi),在1987~1999年間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波動程度較大,在2000~2015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波動程度較小,維持在較穩(wěn)定水平,其中,在1993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均達(dá)到最大值分別為6.38 kg·m-3、3.65 kg·m-3和1.27×107t。2000~2005年汛期含沙量、年均含沙量和年輸沙量值較低,2002年時,汛期含沙量和年輸沙量達(dá)到最低值分別為0.26kg·m-3和8.05×104t,2001年時,年均含沙量達(dá)到最低為0.24kg·m-3。圖3 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變化
六間房水文站年降水量變化
【參考文獻(xiàn)】:
期刊論文
[1]中國東海區(qū)大陸岸線變遷及其開發(fā)利用強(qiáng)度分析[J]. 李加林,田鵬,邵姝遙,汪海峰,王麗佳,葉夢姚,趙夢琪,張珂琴,蔡凱特,阮瑩超,沈杏雯. 自然資源學(xué)報. 2019(09)
[2]江蘇近岸輻射沙洲潮灘變化遙感監(jiān)測研究[J]. 張媛媛,高志強(qiáng),宋德彬,李冬雪,寧吉才.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9(08)
[3]基于多源遙感的中國沿海地區(qū)填海造地特征研究[J]. 李飛,金茹,王在峰. 海洋通報. 2019(04)
[4]河口潮灘地貌和沉積物對人類工程的響應(yīng)特征[J]. 謝衛(wèi)明,何青,張迨,朱磊,郭磊城,王憲業(yè). 海洋學(xué)報. 2019(05)
[5]遼河口濕地黑嘴鷗繁殖棲息地的動態(tài)變化、保存與恢復(fù)[J]. 周潔,李迪華,任君為,劉德天. 中國園林. 2017(11)
[6]天津海域圍填海工程對渤海灣水交換的影響研究[J]. 靳玉丹,張秋豐,李希彬,王魯寧,葉風(fēng)娟. 海洋通報. 2017(05)
[7]五個時期遼河三角洲濱海濕地格局及變化研究[J]. 劉婷,劉興土,杜嘉,宋開山. 濕地科學(xué). 2017(04)
[8]Characteristics of coastline changes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40s[J]. HOU XiYong,WU Ting,HOU Wan,CHEN Qing,WANG YuanDong,YU LiangJu.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9)
[9]曹妃甸地區(qū)潮間帶演變的遙感監(jiān)測[J]. 王小丹,方成,康慧,謝海瀾,柳富田,孟琳. 海洋通報. 2014(05)
[10]河北省海水養(yǎng)殖的發(fā)展研究[J]. 朱偉龍,高偉明.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12(15)
本文編號:33319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3319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