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畫中屋宇形象的審美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5 04:56
元代是文人畫發(fā)展的高峰,文人畫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其一是他們所主張的繪畫的理念和追求,二是在其繪畫思想理論指導下所體現(xiàn)的畫面風格和意境,三是在前兩點基礎上表現(xiàn)出文人們內(nèi)里深層次的精神核心;這三點是文人畫不同于院體畫的主要特征。在第二點上,畫面的風格和意境是作品呈現(xiàn)出的一種和諧而統(tǒng)一整體感官效果。文人畫的寫意性也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繪畫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那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文人畫藝術是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高地。而談論文人畫時,元代文人畫的精神內(nèi)涵和繪畫理念是繞不過去的高峰。筆者學識有限,研究整個元代肯定流于空泛,所以本人把山水畫進行橫向和縱向分解,最后把目標瞄準“屋宇建筑”。傳統(tǒng)山水畫中包含的物象不外乎山石,水流,林樹,云霧,牲畜,建筑與人物,在傳統(tǒng)山水畫中屋木建筑等是區(qū)別于自然物的“人造”景物,它們本身特殊的性質(zhì),必定有不同尋常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山,水,樹和云霧等的研究汗牛充棟,對唐宋時期“屋木畫”和界畫也有大量的研究,而對于山水畫中的建筑分析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建筑在山水中有什么樣的作用,以及屋宇在山水畫中有沒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它是否有具體的精神所指。本文截取元代為時間點,從分析元山水畫風格變化脈絡...
【文章來源】: 劉彥星 河北師范大學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部分宋代山水畫中的建筑形象室敘論》的篇首寫道“上古之世,巢居穴處,未有宮室后世有作,乃為宮室臺榭戶精,以待風雨,人不復營
8圖1部分宋代山水畫中的建筑形象術創(chuàng)作方向的改變;在藝術追求方向的改變?nèi)纭秾毨L錄》記載:北宋時期崇尚法,南宋時期崇尚體,元代文人崇尚意;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變化下元代山水畫中屋宇形象必然也顯示出和宋代的不同。山水畫中常見的建筑有宮殿,亭榭,村舍,寺觀等;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意義,在這里不做過多贅述。《宣和畫譜·宮室敘論》的篇首寫道“上古之世,巢居穴處,未有宮室后世有作,乃為宮室臺榭戶精,以待風雨,人不復營巢窟以居”[9]。人從巢穴走出來到宮室臺榭以避風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發(fā)展。建筑屋宇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形象發(fā)展到元代,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幾個階段。魏晉時的繪畫山水是附屬于園林的;南北朝之后山水畫逐漸發(fā)展獨立出來,建筑還是遵循營造圖樣的方式進行繪制;五代時屋宇形象的畫法有了突破,如董源的《瀟[9]俞建華.宣和畫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圖2部分元代山水畫中的屋宇形象
12使智者息心,力者喪氣,非巧思力索所能造”[14]。倪瓚的四角空亭被后人廣泛研究,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館藏的一幅《松林亭子軸》,此圖亭子比之《容膝齋圖》、《江亭山色》、《林亭遠岫》和《安處齋圖》都較為寫實(圖3)。其中建筑造型單純,清凈和平;亭子的茅草屋頂,亭基和石質(zhì)臺階都有細致刻畫。而在《容膝齋圖》中的亭子較為簡潔,亭子構造和《松林亭子圖》的一樣,但是沒有石質(zhì)亭地基和臺階,亦沒有茅草屋頂?shù)纳钊肟坍。這樣的畫法在宋代多在畫面的極遠處才會有,如董源的《瀟湘奇觀圖》的中部樹林里零零散散的房屋。倪瓚的用筆多側鋒淡墨,沒有任何神經(jīng)質(zhì)的沖動和緊張,畫面追求疏薄,通透和輕盈,筆觸柔和,雖不搶眼,但意境蕭疏淡遠。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祖上曾做過宋朝官員,后南渡浙江;居住在武塘,生活甚為貧困,以賣卜為生,有錢則讀詩書,閑畫青竹,渴飲梅花泉水,和山水間的魚鳥相樂,不趨炎附勢,不追求富貴與名利,其書畫無一點凡塵煙火氣;他摒去一切世俗富貴,與詩書為友,與山林作鄰,是真真的隱士。在現(xiàn)存《草亭詩意圖》(圖4)畫中右側無遮無擋一草亭,亭中二人相對而坐,亭下兩個仆從侍立。草亭頂部用繁密的細短筆勾皴,淡墨攏染;中間梁柱僅兩中鋒粗筆勾勒;[1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圖4《草亭詩意圖》局部圖3倪瓚部分畫作局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唯馀筆硯情猶在 留與人間作笑談——從《鵲華秋色圖》看趙孟頫的隱逸情懷[J]. 吳丹. 黑河學刊. 2009(08)
博士論文
[1]屋木山水[D]. 陳磊.中國美術學院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山水畫中的建筑意識[D]. 湯思佳.中國美術學院 2015
[2]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屋宇建筑表現(xiàn)形式的演變[D]. 張玥.重慶大學 2015
[3]宋元界畫研究[D]. 黃志堅.湖南工業(yè)大學 2014
[4]倪瓚山水畫逸格研究[D]. 李芃霏.鄭州大學 2014
[5]論“逸格”境層在倪瓚山水畫圖式中的建構[D]. 楊慧拴.華中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2978269
【文章來源】: 劉彥星 河北師范大學
【文章頁數(shù)】: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部分宋代山水畫中的建筑形象室敘論》的篇首寫道“上古之世,巢居穴處,未有宮室后世有作,乃為宮室臺榭戶精,以待風雨,人不復營
8圖1部分宋代山水畫中的建筑形象術創(chuàng)作方向的改變;在藝術追求方向的改變?nèi)纭秾毨L錄》記載:北宋時期崇尚法,南宋時期崇尚體,元代文人崇尚意;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變化下元代山水畫中屋宇形象必然也顯示出和宋代的不同。山水畫中常見的建筑有宮殿,亭榭,村舍,寺觀等;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意義,在這里不做過多贅述。《宣和畫譜·宮室敘論》的篇首寫道“上古之世,巢居穴處,未有宮室后世有作,乃為宮室臺榭戶精,以待風雨,人不復營巢窟以居”[9]。人從巢穴走出來到宮室臺榭以避風雨,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發(fā)展。建筑屋宇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形象發(fā)展到元代,也經(jīng)歷了這樣的幾個階段。魏晉時的繪畫山水是附屬于園林的;南北朝之后山水畫逐漸發(fā)展獨立出來,建筑還是遵循營造圖樣的方式進行繪制;五代時屋宇形象的畫法有了突破,如董源的《瀟[9]俞建華.宣和畫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圖2部分元代山水畫中的屋宇形象
12使智者息心,力者喪氣,非巧思力索所能造”[14]。倪瓚的四角空亭被后人廣泛研究,現(xiàn)存臺北故宮博物館藏的一幅《松林亭子軸》,此圖亭子比之《容膝齋圖》、《江亭山色》、《林亭遠岫》和《安處齋圖》都較為寫實(圖3)。其中建筑造型單純,清凈和平;亭子的茅草屋頂,亭基和石質(zhì)臺階都有細致刻畫。而在《容膝齋圖》中的亭子較為簡潔,亭子構造和《松林亭子圖》的一樣,但是沒有石質(zhì)亭地基和臺階,亦沒有茅草屋頂?shù)纳钊肟坍。這樣的畫法在宋代多在畫面的極遠處才會有,如董源的《瀟湘奇觀圖》的中部樹林里零零散散的房屋。倪瓚的用筆多側鋒淡墨,沒有任何神經(jīng)質(zhì)的沖動和緊張,畫面追求疏薄,通透和輕盈,筆觸柔和,雖不搶眼,但意境蕭疏淡遠。吳鎮(zhèn)字仲圭,號梅花道人;祖上曾做過宋朝官員,后南渡浙江;居住在武塘,生活甚為貧困,以賣卜為生,有錢則讀詩書,閑畫青竹,渴飲梅花泉水,和山水間的魚鳥相樂,不趨炎附勢,不追求富貴與名利,其書畫無一點凡塵煙火氣;他摒去一切世俗富貴,與詩書為友,與山林作鄰,是真真的隱士。在現(xiàn)存《草亭詩意圖》(圖4)畫中右側無遮無擋一草亭,亭中二人相對而坐,亭下兩個仆從侍立。草亭頂部用繁密的細短筆勾皴,淡墨攏染;中間梁柱僅兩中鋒粗筆勾勒;[14]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圖4《草亭詩意圖》局部圖3倪瓚部分畫作局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唯馀筆硯情猶在 留與人間作笑談——從《鵲華秋色圖》看趙孟頫的隱逸情懷[J]. 吳丹. 黑河學刊. 2009(08)
博士論文
[1]屋木山水[D]. 陳磊.中國美術學院 2011
碩士論文
[1]中國山水畫中的建筑意識[D]. 湯思佳.中國美術學院 2015
[2]中國古代山水畫中屋宇建筑表現(xiàn)形式的演變[D]. 張玥.重慶大學 2015
[3]宋元界畫研究[D]. 黃志堅.湖南工業(yè)大學 2014
[4]倪瓚山水畫逸格研究[D]. 李芃霏.鄭州大學 2014
[5]論“逸格”境層在倪瓚山水畫圖式中的建構[D]. 楊慧拴.華中師范大學 2011
本文編號:29782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782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