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探究
本文選題:文化產業(yè) 切入點:韓國 出處:《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摘要】: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文化產業(yè)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今天的文化,已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最直接最具體的反映。文化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主要領域,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都已經把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變發(fā)了一種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作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國家之一,韓國以其相對深厚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文化產業(yè)理念以及政府的文化立國戰(zhàn)略、科學的組織管理機制、資金支持機制、集約化生產經營機制、人才培養(yǎng)機制以及激勵機制和對外交流等積極推進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擺脫20世紀末亞洲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不僅推動了民族經濟的復興和進一步發(fā)展,而且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yè)強國。其成功經驗對中國的文化戰(zhàn)略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ultural industry has created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Has become the most direct and concrete reflection of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ultural competition has become a major area of competition i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ll regions have transformed their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to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ies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ircle, South Korea, with its relatively deep cultural heritage, advanced cultural industrial concepts and the government's cultural strategy,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und support mechanism, intensiv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foreign exchange ar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rapid removal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not only promoted the revival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reover, it has become the fifth largest cultural industry power in the world, and its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cultural strategy.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G13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卓捷;;試論文化與“文化產業(yè)”[J];群文天地;2011年04期
2 本刊編輯部;浦任;;文化產業(yè)應對“入世”沖擊波[J];新經濟;2000年12期
3 ;“十二五”期間將實施文化產業(yè)“倍增計劃”[J];編輯之友;2011年06期
4 ;一玉口中國——首屆全球翡翠·國學·文化產業(yè)高峰論壇[J];中國寶玉石;2011年03期
5 杜曉燕;;美國財政政策對文化產業(yè)投融資的支持探析[J];財政監(jiān)督;2011年12期
6 李楊;;世界文化產業(yè)的策略分析[J];中國報業(yè);2011年16期
7 胡正榮;李麗;;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中國電視文化產業(yè)[J];電視時代;2010年01期
8 本刊記者;;我校承辦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山東館參展活動[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趙娟;;福保村:從工業(yè)邁進文化產業(yè)[J];新農村;2011年07期
10 王克修;;正確把握文化產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與對外開放的關系[J];改革與開放;2011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文振;;韓國文化“立國戰(zhàn)略”對中國的啟示[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2 關莉麗;;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高校文化與藝術教育[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3 徐建平;楊慶華;張玉興;;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推動縣域經濟發(fā)展[A];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與發(fā)展初探[C];2010年
4 趙允福;;我國文化產業(yè)的定位及發(fā)展模式研究[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8年
5 劉曉寧;;我國文化產業(yè)“走出去”的現(xiàn)狀、優(yōu)勢及策略分析[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6 劉秀華;;我國文化產業(yè)和諧發(fā)展的路徑探討[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2)[C];2008年
7 陳輝;;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A];建設經濟文化強省:挑戰(zhàn)·機遇·對策——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9年學術年會文集(4)[C];2009年
8 王立巖;;文化產業(yè)新型融資模式構建的思路與探討[A];第五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10年
9 呂在;楊建生;;從精神態(tài)文化到物質態(tài)產業(yè)——兼論藝術之于文化產業(yè)的價值[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冠群;;加快發(fā)展文化產業(yè) 壯大服務經濟[A];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錢飛鳴;裴勇俊給我們上了寶貴一課[N];深圳商報;2005年
2 閆玉剛;韓國的“文化立國”戰(zhàn)略[N];文藝報;2006年
3 初曉;從“韓流”現(xiàn)象看韓國文化產業(yè)崛起之路[N];中國信息報;2006年
4 曹世功;韓國 綜合政策扶持 提高競爭實力[N];經濟日報;2007年
5 徐可;中韓文化產業(yè):相視而“效”[N];中國文化報;2006年
6 李舫;文化產業(yè)呼喚“中國創(chuàng)造”[N];人民日報;2005年
7 唐昀;《大長今》:再創(chuàng)韓劇出口佳績[N];中國文化報;2005年
8 本報評論員 申玉彪;要有叫得響的品牌[N];深圳特區(qū)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李雪萌;文化振翅:呼喚科學“路線圖”[N];濟南日報;2006年
10 溫朝霞;從文化資源大國到文化產業(yè)大國[N];南方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強;日韓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周斌;文化產業(yè)政策法規(gu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黃斌;文化發(fā)展轉型與國家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1年
4 戴世雙;韓國政府統(tǒng)一政策史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5 向澤映;重慶城鄉(xiāng)文化產業(yè)統(tǒng)籌發(fā)展模式及分區(qū)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歐培彬;產業(yè)投資基金支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7 王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yè)競爭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馮潮華;文化產業(yè)若干重要關系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王曉剛;文化體制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10 金明玉;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fā)展軌跡及其績效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威;韓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探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玉華;文化外交與中韓關系中的文化因素[D];暨南大學;2006年
3 施永紅;產業(yè)融合理論視角下長三角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威;意義解讀的錯位與斷裂—山寨文化的“生產—消費”機制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胡優(yōu)玄;廣西民族文化資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李正凱;中國文化產業(yè)國際化戰(zhàn)略研究[D];蘭州商學院;2010年
7 劉麗華;社會主義文化產業(yè)管理人才素質體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袁炯;文化創(chuàng)新體系的內涵研究及文化制度創(chuàng)新的制度選擇[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9 周琴;文化產業(yè)國際分工背景下的文化同質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熊小芳;河南省文化產業(yè)效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708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dongmansheji/167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