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的修辭策略研究
第 1 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jù)和價值分析
修辭學自其產(chǎn)生以來,就與新聞傳播活動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古希臘早期修辭術被稱為“說服的藝術”,而說服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目的,與早期修辭學有著天然一致性。20 世紀以來,新修辭學將目光從傳統(tǒng)的政治活動投向所有以言語為符號的交流活動,更是推動了修辭學與傳播學的進一步結合。在新聞實踐中,同樣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修辭現(xiàn)象和修辭行為,漢語修辭學中的段落布局、句式組合和辭格運用,成為新聞文本普遍使用的修辭手法,某種程度上,新聞話語也是修辭話語。修辭學作為與傳播學和新聞實踐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對于提高新聞篇章說服力、消除不同文化的語境差異、構建軍事新聞傳播話語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用修辭學來觀察新聞傳播活動,將為新聞實踐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環(huán)球時報》的新聞呈現(xiàn)一直是理論界和業(yè)內的關注焦點。在 1993 年創(chuàng)刊的《環(huán)球時報》(1997 年更名,前身為《環(huán)球文萃》),是由人民日報社主管和主辦的市場化報紙,其峰值時曾達 199.6 萬份,單期發(fā)行量近百萬份。近年來,在新聞傳播的實踐中,《環(huán)球時報》社評逐漸形成一種獨特而穩(wěn)定的風格。其鮮明地向國際社會表達中國政府和民間對國際問題的立場和看法,使得國際的主流媒體和各駐華使館普遍關注《環(huán)球時報》,對其發(fā)出的中國聲音展開研究。喻國明等人在編著的《中國大眾媒介的傳播效果與公信力研究》一書中,通過對 18 家大陸常見的報刊開展的測評,結果顯示《環(huán)球時報》的絕對公信力的排名第三,在相對公信力的排名上位于第五,在國際新聞報紙這一類別中其絕對公信力更是排名第二,都處于前列。
官方話語與市場環(huán)境的交織,傳統(tǒng)與新興輿論場的碰撞,使得《環(huán)球時報》的面貌顯得復雜。李希光認為環(huán)球時報的精英讀者打開環(huán)球時報,不是看其頭版的轟動新聞,而是很快翻頁到言論版,閱讀該報的社評和言論,環(huán)球時報獨特的文風讓閱讀的過程成為了一種享受。然而,杜駿飛認為,作為媒體,《環(huán)球時報》把自身的命運同中國國家崛起的命運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新聞立場是有意義且有理由的,但其專業(yè)主義的氣質卻先天不足。
........................
1.2 研究綜述
借用修辭理論研究新聞文本,國內的論文數(shù)量非常多,筆者分別以“新聞+修辭”“評論+修辭”“環(huán)球時報+修辭”“環(huán)球時報社評+修辭”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wǎng)進行檢索。對評論修辭的研究篇幅較多,但對環(huán)球時報的修辭研究則比較有限,只有 19篇,而對于環(huán)球時報社評的修辭研究則只有一篇,對于修辭策略的研究幾乎沒有。
整體而言,梳理綜合搜索到的文章著作,根據(jù)研究內容和方向,筆者發(fā)現(xiàn)研究者多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2.1 新聞文本的修辭學研究
1、總體描述類
劉佩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新聞話語的修辭建構》中,探討了新修辭學的相關理論,并對現(xiàn)代修辭學中的修辭的研究范疇和定義進行了界定,分析了新聞類話語的修辭特征,以及修辭在事實建構中和意識形態(tài)建構中的作用;林曉飛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新聞話語的修辭學研究》一文中,研究了新聞話語的修辭運作機制,提出了新聞話語表達論、新聞話語接受論和媒介與受眾互動論三種類型;研究了新聞話語的修辭策略,將其分為態(tài)度策略、方式策略、格調策略三種類型,并從標題的結構形式、標題的修辭技巧兩個方面探討了標題的修辭配置,從語音的動態(tài)組合、語義的動態(tài)組合和修辭的動態(tài)組合分析了新聞主體的動態(tài)組合。
劉良燕在《從西方修辭學角度看新聞篇章的特點及對外報道的有效性》中,認為修辭篇章具有動機性、適切受眾、反應性、計劃性和適切形勢五個特點。新聞篇章的特點是適切受眾、反應性“自我韜晦”和追求說服受眾,在對外傳播中把握新聞篇章的特點,能夠提高對外新聞傳播的有效性。薛婷婷在其博士論文《我國對外報道新修辭情境理論研究》中,運用西方新修辭學的理論來建構恰當?shù)男揶o情境,可以有效解決軟新聞編譯稿中受眾意識差、可讀性不強和可信度缺乏的問題,進而增強其傳播效果。
.......................
第 2 章 語篇修辭:《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的語篇修辭模式
2.1 句式特征:以口語和散句為主
單個句子分為書面語句式和口語句式,顧名思義,書面語句式就是經(jīng)常在書面里使用的句式,其主要特點是:多用完整句、多用長修飾句、多用并列成分、主句成分結構復雜、分句層次繁復等。而口語句式則通俗親切、活潑明快。與書面語句式比,口語句式更加靈活,一般不用長修飾語,多用語氣助詞、俗語和諺語。
當句子整合在一起后,則有了整散的區(qū)別了。整句是指兩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整齊勻稱的句子。②如《解放軍報》2015 年 1 月 1 日《革弊鼎新開創(chuàng)強軍興軍新局面》
新的一年,我們要按照整頓、備戰(zhàn)、改革、規(guī)劃的總體思路,科學部署,扎實推進,立行立改,善作善成。抓整頓,下大氣力解決問題積弊……抓備戰(zhàn),深入扎實推進軍事斗爭準備……抓改革,科學論證和實施重大改革任務……抓規(guī)劃,加快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步伐。
可以看出,使用整句更加工整,文章顯得更為權威、更富氣勢。但這樣的代價是文章需要字斟句酌,不僅要考慮觀點的表達,還要保證語句的對仗、完整,對于受眾來說,理解語篇也就需要花費更多功夫,傳播效率就會有所降低。
詞句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形式,詞句的使用反映了社會文化和受眾心理的變遷。與傳統(tǒng)社評句式結構不同,《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短段落的結構,就要求其不能使用太多整句,因此其呈現(xiàn)出以口語加散句為主的句式結構,進一步加強了其在語篇上的靈活。
①中國軍艦在那兒出現(xiàn),哪怕有人心里不快,但也沒話說。過去中國總擔心別人會不高興,對出門搞軍演很慎重,以至于如今中國軍艦走出去,一些國家感到不習慣,它們自己反倒習慣了在中國家門口軍演。(2013-07-06)
②如果中國現(xiàn)代國防與抗戰(zhàn)時代的元素一起匯入天安門廣場,那可太棒了。 (2015-02-15)
③中國必須冷靜,堅持自己的戰(zhàn)略節(jié)奏,在有多重頭緒和解讀的亞太力量互動中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2012-12-28)
④歷史或將證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最終將是中美兩大國深一腳淺一腳“摸著石頭過河”的結果。(2014-06-03)
以上都是《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中的部分內容,句中很少用關聯(lián)詞語,采用緊湊的形式,語句表達干凈利落。就像是當面講話一樣,用普通受眾的語言,將社評的觀點表述出來,實現(xiàn)文本話語與口頭話語的良好對接,讀起來流利上口。在閱讀過程中,受眾能夠很輕松的讀懂文本,使傳播者編碼和接受者解碼相一致,從而實現(xiàn)傳播效率的提高和觀點接收的準確。同時,一些俗語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
2.2辭格特征:以比喻為主要辭格
在辭格使用上,《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呈現(xiàn)出大量使用比喻辭格的情況。辭格的使用對于文章做到準確鮮明、形象生動起著重要作用,越想對讀者產(chǎn)生吸引力,就越要講究修辭。現(xiàn)代漢語中辭格的使用非常豐富,有比喻、比擬、雙關、對偶、排比、回環(huán)、夸張、反復、借代等四十余種。而經(jīng)過對《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樣本的通讀,筆者發(fā)現(xiàn)文章中大量運用了比喻的辭格,其他如排比等政論文常用辭格,則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
根據(jù)上表我們可以看出,43 篇社評樣本使用的 7 種修辭格中,以比喻辭格最多,在所有辭格中占比為 93.6%,這是其辭格運用的最大特點。而其他辭格則無明顯的使用特征,甚至一般政論文中最常用的排比辭格,,在樣本中沒有出現(xiàn),這也反映了《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與其他社評不同之處。
統(tǒng)計顯示,在樣本共 43 篇社論中,比喻這一辭格有 498 個,也就是在平均 1239個字符的社論中,比喻會出現(xiàn) 11 次。如此高的使用比例,也就使比喻成為《環(huán)球時報》文風形成的基礎要素。
利用本質上不同的兩種事物的相似點,用這一事物去描寫、說明那一事物,就叫比喻。比喻可以說是修辭作用極強的辭格了。恰當?shù)剡\用比喻,可以使語言表達更為生動形象、將深奧的道理描述的淺顯易懂,也能夠鮮明的表達感情。
.......................
第 3 章 態(tài)度修辭:修辭視角下社評的定位和表達................. 20
3.1 態(tài)度表達者:社評作者的國家話語定位 ............ 20
3.2 社評的整體態(tài)度:標題的強烈表態(tài)效果 ................ 22
第 4 章 形象修辭:隱喻在形象生成中的作用.................. 31
4.1 關于中國軍隊建設和形象 .................. 37
4.1.1 隱喻分析 ............... 37
第 5 章 涉軍新聞文本的修辭禁忌與邊界..................... 54
5.1 保證信息真實,嚴守新聞客觀性原則 ............ 54
5.2 遵守職業(yè)倫理,符合報道專業(yè)性原則 ............. 55
第 6 章 啟示:善用修辭提高涉軍新聞文本傳播力
在前幾章,筆者分別從語篇修辭、態(tài)度修辭和形象修辭三個方面,對《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的修辭策略進行了分析,其在形成文風、表達態(tài)度和形象建構上起到的作用,給我們開展新聞傳播活動提供了啟示,值得涉軍類新聞的語篇創(chuàng)作和傳播實踐加以借鑒。同時,除了《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所體現(xiàn)出的修辭學特征之外,還有許多修辭學理論可以為傳播實踐提供幫助。本章就結合《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的修辭策略,并結合其他的修辭學方法,對涉軍類新聞文本提出可供參考的借鑒與啟示。
6.1 重塑修辭權威,創(chuàng)新話語方式
修辭權威是語篇作者使受眾產(chǎn)生信任感的“言語權力”。塑造修辭權威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媒體品牌和公信力的反映,更是語篇長期積累的修辭效果。恰當?shù)恼Z篇創(chuàng)作有助于修辭權威的加強,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迅速發(fā)展,逐步消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權威,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給所有用戶提供了發(fā)聲的機會,一個信息、觀點能否在網(wǎng)絡上傳播,與傳播者自身權威的關聯(lián)度有所降低,語篇風格和傳播內容對于修辭權威構建的重要性不斷增強。公眾需要知識和真相,而不是單單依賴權威(代表官方和權威機構)。即使來自最具權威的官方消息發(fā)布,都可能受到公眾的質疑和糾正。②如何表達、修辭,使自己的信息和觀點更好被受眾接收、理解,成為建立修辭權威的重要因素。
“讓我們在光榮的日子里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我們人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歲!”在新中國成立后,這樣的話語曾廣泛傳播于中國社會,激勵了一代人投身國家建設的熱情。③然而隨著媒介發(fā)展和社會話語變遷,官方話語卻呈現(xiàn)出滯后、脫節(jié)的狀態(tài),諸多新聞話語在傳播中失去了基本的修辭權威。如有網(wǎng)帖就總結到“會議沒有不隆重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工作沒有不扎實的,效果沒有不顯著的”①,雖然戲謔成分較重,但也從一方面說明官方話語修辭已經(jīng)脫離當代社會語境,受眾難以接受、信服,反而使一些主流的媒體失去了曾有的修辭權威。隨著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進駐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官方話語實現(xiàn)了與民間話語的對接,語境也更加適應現(xiàn)代社會和網(wǎng)絡表達。涉軍新聞話語在修辭表達上,也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語篇構建上樹立傳播者的修辭權威。
......................
結語
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一直在為打造自己的傳媒航母,爭取和建構國際傳播話語權而不懈努力。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軍隊國際影響增強、對外交流增多以及國際關注度提高,越來越多的涉軍話題進入國際視野和傳播進程,如何準確傳播軍事新聞、樹立我軍良好形象、有效開展輿論交鋒,就對軍事新聞傳播話語權提出了要求。近年來,隨著我軍宣傳理念和實踐的深刻變化,軍事新聞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也產(chǎn)生了日新月異的變革,如何運用多種策略提高軍事類新聞的傳播力,就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議題。
回到論文研究之初,《環(huán)球時報》在涉軍類社評上一直都有龐大讀者群,其形成的獨特文風和傳播效果為人所稱道;但與此同時,關于其社評專業(yè)性又多有質疑。這相互交織的兩個方面,是筆者選擇研究的重要原因,修辭學作為謀篇布局、表達態(tài)度和形成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環(huán)球時報》社評寫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基于修辭視角的研究卻幾乎沒有。因此,筆者以修辭學為研究視角,對《環(huán)球時報》的修辭策略進行了分析。
通過對《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的樣本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其在語篇構建、態(tài)度表達和形象生成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相應的修辭策略。語篇輕松活潑、態(tài)度鮮明直接、形象特點突出,這些讀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間能夠輕松獲得的印象,都是社評寫作中修辭策略的反映?梢钥闯錾缭u在寫作之時所花費的大量心血,這也是其影響力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董h(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對我們提高涉軍類新聞的傳播力、增強軍事新聞傳播話語權提供了重要啟示,當然其在修辭策略的使用上也并不完善,仍然存在需要注意和避免的問題。
筆者不揣冒昧,以修辭學這一視角來研究《環(huán)球時報》涉軍社評,是希望以新的視角來解讀語篇特質和價值構成,在希冀得到專家老師批評指教的同時,也希望這一成果能引起更多學界和業(yè)界同志的關注。修辭學可謂博大精深,在與新聞傳播學交匯后更發(fā)散出理論的生命力,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筆者只能盡最大努力達到自己的初衷,謬誤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專家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138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