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碩士論文 >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44例臨床和免疫學及病理學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08:47

全世界均有該病分布,發(fā)病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40~400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種好發(fā)于中年女性的慢性進行性自身免疫性膽汁淤積性肝病,病理上表現(xiàn)為進行性膽管破壞,伴匯管區(qū)和匯管區(qū)周圍炎癥及肝纖維化,最終導致肝硬化。我國尚缺乏確切的發(fā)病資料,既往認為本病少見或罕見,近年來隨著對此病認識的加深和診斷技術的提高,發(fā)現(xiàn)并不少見。我們對44例PBC患者的臨床、免疫學和病理學特了解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臨床、免疫學和病理學特點。
回顧性分析44例PBC患者的一般資料、臨床特點、生化檢查、免疫學檢查、自身抗體和病理的結果。44例PBC患者男女比例1∶7.8,發(fā)病年齡為(57.68±10.71)歲,首次發(fā)病診斷分別為肝功能異常(23例,52.27%)、肝硬化(11例,25.00%)、自身免疫性肝炎(2例,4.55%)等;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乏力(25例,56.82%),皮膚瘙癢(17例,38.64%),黃疸(16例,36.36%),口干、眼干(15例,34.09%)等。PBC重疊自身免疫性肝炎(AIH)7例(15.9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5例(56.82%),生化檢查顯示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肽(GGT)水平升高,IgM升高明顯,自身抗體中以ANA、AMA、AMA-M2陽性者為主。肝活檢25例,17例可見肝小葉內散在點、片狀壞死,20例匯管區(qū)碎屑狀壞死,21例匯管區(qū)淋巴細胞浸潤,11例細小膽管增生,16例纖維組織增生,6例假小葉形成,6例膽管上皮變性,7例膽管炎性細胞浸潤,3例肝小葉內及匯管區(qū)見肉芽腫形成,5例小葉間膽管消失,3例羽毛狀變性,2例膽栓形成,6例小葉間膽管炎。
PBC女性多見,發(fā)病和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肝功能檢查以肝汁淤積為主,AMA、AMA-M2陽性可診斷。肝組織學改變小葉間膽管炎、膽管數目減少,匯管區(qū)淋巴細胞聚集、肉芽腫形成、細小膽管增生,以及肝細胞羽毛狀變性是主要病理特點。點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5例患者進行了肝組織活檢,蠟塊包埋,切成4μm厚度切片,常規(guī)HE MassonCK19染色。44例均為2000-01~2008-08我院確診為PBC的住院患者,其中男5例,女39例,男女比例為1∶7.80;發(fā)病年齡為(57.68±10.71)歲,其中男(52.71±9.96)歲,女(61.40±17.56)歲,男女發(fā)病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2000年美國肝臟病研究協(xié)會(AASLD)的PBC處理指南[4]。

1.2方法
1.2.1肝功能檢查指標
肝功能檢查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免疫發(fā)光儀ACCESS測定,指標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參考值范圍(5~40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參考值范圍(13~35 U/L)、堿性磷酸酶(ALP)參考值范圍(40~150 U/L)、γ-谷氨酰轉肽酶(GGT)參考值范圍(7~45 U/L)、總膽紅素(TBil)參考值范圍(2~25μmol/L)、直接膽紅素(DBil)參考值范圍(1.7~8μmol/LU/L)、總蛋白(TP)參考值范圍(65~85 g/L)、白蛋白(ALB)參考值范圍(40~55 g/L)、球蛋白(GLO)參考值范圍(20~40 g/L)、總膽汁酸(TBA)參考值范圍(0~10μmol/L)。
1.2.2自身抗體的檢測
采用美國德靈公司BN-P全自動特種蛋白分析儀測定,指標包括抗線粒體抗體(AMA)、AMA-M2、抗核抗體(ANA)、抗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體抗體(抗LAK)、抗肝特異性胞質抗原型1抗體(抗LC1)、抗可溶性肝臟抗原抗體(抗SLA)、抗核糖體抗體(抗RNP)、抗著絲點抗體(抗ACA)、抗肝細胞膜抗體(抗LMA)、抗肝細胞膜特異性脂蛋白抗體(抗LSP)、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抗SSA、抗SSB、抗Sm、抗SDNA、SCL-70、抗JO-1等,參考值范圍為陰性。
1.2.3肝組織活檢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珋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表現(xiàn)

首次發(fā)病診斷為肝功能異常者23例(52.27%);肝硬化者11例(25.00%);PBC者4例(9.09%);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藥物性肝損害者各2例(4.55%);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PSC)、淋巴瘤者各1例(2.27%)。24例(54.55%)平均誤診時間為(2.38±0.77)年,最長誤診時間為6年。
主要癥狀為乏力25例(56.82%),皮膚瘙癢17例(38.64%),黃疸16例(36.36%),口干、眼干15例(34.09%),下肢水腫12例(27.27%),腹脹、納差各11例(25.00%),口苦、關節(jié)疼痛和嘔血黑便各5例(11.36%),齒齦出血4例(9.09%),惡心3例(6.82%),發(fā)熱、肝區(qū)不適各2例(4.55%)。主要體征為肝大15例(34.09%),脾大14例(31.82%),猖獗齒4例(9.09%),黃色瘤2例(4.55%)。PBC重疊AIH7例(15.9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5例(56.82%),其中干燥綜合征13例(29.55%),糖尿病3例(6.82%),甲狀腺機能減退癥、橋本氏甲狀腺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各2例(4.55%),大動脈炎、皮膚淀粉樣變、腎病綜合征各1例(2.27%)。合并有骨質疏松者5例(11.36%)。

2.2肝功能指標

44例PBC患者ALT(60.14±53.35)U/L,AST(80.23±57.16)U/L,AST/ALT(1.67±1.25),ALP(310.64±211.17)U/L,GGT(217.26±204.69)U/L,TP(66.44±8.58)g/L,ALB(33.86±6.01)g/L,GLO(32.54±6.88)g/L,TBil(52.18±69.51)μmol/L,DBil(35.88±54.57)μmol/L,TBA(76.14±84.51)μmol/L。其中有32例(72.73%)ALP高于正常值上限(ULN),ALP>3 ULN者12例(27.27%);38例(86.36%)GGT高于正常值上限,GGT>3 ULN者31例(70.45%);AST/ALT≥1者32例(72.73%),33例(75.00%)TBA高于正常值上限,22例(50.00%)TBil高于正常值上限,10例(22.72%)GLO高于正常值上限。

2.3免疫學指標

44例PBC患者IgG(1829.52±301.17)ng/ml,IgA(405.97±196.70)ng/ml,IgM(388.37±270.83)ng/ml,C3(102.50±24.66)mg/ml,C4(14.62±6.25)mg/ml。其中24例(54.55%)IgM高于正常值上限,10例(22.73%)IgG高于正常值上限,7例(15.91%)IgA高于正常值上限。C3、C4水平無明顯升高。

2.4自身抗體檢測

44例PBC患者中ANA陽性為42例(95.45%),AMA陽性者40例(90.91%),AMA-M2陽性者40例(90.91%),抗SSA陽性者3例(6.82%),抗SSB陽性及抗RNP陽性者各1例(2.27%),其余抗體均陰性。

2.5肝臟病理學改變
肝活檢25例患者中Ⅰ期8例,Ⅱ期7例,Ⅲ期5例,Ⅳ期5例。17例患者可見肝小葉內散在點、片狀壞死,20例患者匯管區(qū)碎屑狀壞死,21例患者匯管區(qū)淋巴細胞浸潤,11例患者細小膽管增生,16例患者纖維組織增生,6例患者假小葉形成,6例患者膽管上皮變性,7例膽管炎性細胞浸潤,3例肝小葉內及匯管區(qū)見肉芽腫形成,5例小葉間膽管消失,3例患者羽毛狀變性,2例膽栓形成,6例小葉間膽管炎。

3討論


3.1在我國自身免疫性肝病既往未受重視,臨床易導致誤診
值得注意的是有15例(34.09%)患者以口干、眼干為主訴就診,進一步檢查證實為PBC。PBC作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種,起病隱匿,有一個相對可以預測的演變過程,從無癥狀到有癥狀平均需6~8年,從出現(xiàn)癥狀到死亡平均8~10年,因此早期診斷尤為重要。
本組資料中44例患者有54.55%存在不同時間的誤診,最長達6年之久。在就診過程中,初診肝功能異常者23例,肝硬化者12例,其中5例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訴首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對疾病認識的加深和診療水平的提高,有5例首診即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病。
本資料結果顯示,男女比例為1∶7.8,好發(fā)年齡在50~70歲,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PBC患者以乏力、皮膚瘙癢為主要癥狀,本組資料中上述異常率分別為56.82%、38.64%。除肝、脾腫大是PBC患者的主要體征外,如出現(xiàn)黃色瘤、猖獗齒應考慮PBC可能。骨質疏松作為PBC的并發(fā)癥,與膽汁淤積有關,文獻報道PBC患者有14.3%存在骨質疏松。本組資料中骨質疏松發(fā)病率為11.36%,比文獻報道發(fā)生率低,與我們未將骨掃描作為常規(guī)檢查,僅在患者有癥狀時檢查有關。

3.2實驗室檢查
ALP和GGT升高是PBC最突
出的生化異常,一般可升高3~4倍,且可見于無癥狀患者及疾病早期。大多數患者TBA升高,多數患者TBil升高,提示血清膽汁酸水平反映膽汁淤積的敏感性高于膽紅素。ALT和AST有升高,但一般低于正常5 ULN,令人感興趣的是AST/ALT≥1的AIH患者達72.73%,這與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有所不同,提示PBC的肝損傷以肝內膽汁淤積為主,肝細胞損害較輕。另外免疫球蛋白尚有高IgG、IgM血癥,除重疊AIH外,球蛋白水平無明顯升高。
血清AMA或AMA-M2陽性為PBC最突出的免疫學指標異常,是最重要的早期診斷手段,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超過90%[10]。本組資料中AMA-M2陽性率90.91%,與文獻相符。有5例患者AMA-M2陰性,但有典型肝內膽汁淤積癥狀和生化改變,這部分患者行肝穿刺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發(fā)現(xiàn)典型的PBC病理特征,也診斷為PBC,稱之為AMA陰性的PBC。

3.3 PBC

常合并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硬皮病、橋本氏甲狀腺炎等,其中以干燥綜合征和甲狀腺疾病比較常見,發(fā)生率分別為31%和7%。本組資料顯示PBC患者中56.82%存在其他類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合并干燥綜合征29.55%,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

3.4 PBC
患者大多數有特征性病理改變,即小葉間膽管炎、匯管區(qū)淋巴細胞聚集、細小膽管增生、而匯管區(qū)有的小膽管消失,嚴重者呈現(xiàn)膽管消失綜合征。表現(xiàn)為膽管改變?yōu)橹鞯牟±砀淖?尤其以小膽管明顯,與文獻報道相符。病理診斷是診斷PBC尤其是AMA-M2陰性的PBC的確診依據。
因此,對于ALP和(或)GGT持續(xù)升高的中年女性患者,要在排除病毒性肝炎、藥物及酒精性肝損害等常見原因基礎上,要高度考慮PBC可能,盡早進行AMA及AMA-M2的測定,如有條件可行肝穿刺活組織病理學檢查來早期發(fā)現(xiàn)和確診PBC。

參考文獻(略)


,

本文編號:58315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shubaike/kjzx/58315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31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