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死亡”忌諱語之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日“死亡”忌諱語之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死亡"忌諱語在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它既是語言現(xiàn)象,又是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中日"死亡"忌諱語除映射出政治體制大致相同,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價值觀念大同小異,發(fā)展變遷相去無幾等相似乃至相同之處外,還因民族文化等的不同而存在的獨特表達方式而映射出兩國獨特的文化內涵等。通過此對比研究,有助于透過語言現(xiàn)象,挖掘背后的文化內涵,加深對兩種語言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死亡”忌諱語 政治體制 宗教信仰 價值觀念 發(fā)展變遷
【基金】: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中日禮儀文化中的忌諱語對比研究”(11C0554)
【分類號】:H36;H136
【正文快照】: 1.引言包惠南認為:“在一般的禁忌語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死亡’現(xiàn)象的禁忌。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然而東西各民族都對‘死’的說法予以回避禁忌,因為‘死’是一種不幸,一種災禍,人們把‘死’隱去,‘有時是為了懷念死者,有時是為了贊美死者,有時只是為了避提這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建;中國文化中的避諱[J];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2 鄭桃云;趙藝紅;;英漢死亡委婉語來源及文化內涵之對比[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方偉琴,張順生;從文化差異看英、漢委婉語的異同[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李軍華;;漢語委婉語的社會文化構成及語用發(fā)展[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聊齋俚曲詈詞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語言的現(xiàn)狀與保護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3 黃育才;正確看待當前的漢英混用現(xiàn)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說辯難[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湯中生;;英漢委婉語的對比[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王謙;蘇寧;;淺論新時期鄉(xiāng)土文學中方言的審美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林芳;榮吉;;論戲劇藝術中的獨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李慧;曾智;;試析樓盤廣告語對語言得體性原則的偏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9 曹志國;;文學語言與生活的距離——以宮林的小說《大霧彌漫》、《點暈》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武麗華;談英漢語言中語用得體的文化對比[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徐志凡;;高職英語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現(xiàn)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職高專教育分會第七次全體理事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家寧;林哲;;談外來詞的漢化處理[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李開;;從理論啟蒙到理論體系——學習高名凱先生《語言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4 郭旭東;;島內語言與大陸語言的差異表現(xiàn)及其對兩岸交流的影響[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C];2011年
5 劉錦芳;;中西文化下廣告翻譯的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冀青;馮保初;李曉紅;;創(chuàng)建規(guī)范開放的語用環(huán)境[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7 歐妮;;突顯地域性 增強實用性——由通用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莉敏;俄語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10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jù)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陳茜;詞語借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丁雅敏;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文化傳播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小英;幼兒教師教學語言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李艷春;語言經濟學視域下網(wǎng)絡語言的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崔學勤;漢語字母詞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8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卓;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惠;中國當代大眾文化中的犬儒主義傾向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文忠;含蓄美探源[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2 夏衛(wèi)華,陳昌;漢英委婉語之異同比較[J];池州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3 李國南;委婉語與宗教[J];福建外語;2000年03期
4 王建;中國文化中的避諱[J];貴州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5 吳禮權;論委婉修辭生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文化緣由[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6 方偉琴,張順生;從文化差異看英、漢委婉語的異同[J];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包麗虹;漢語死亡委婉語之文化成因探[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8 李海燕;從漢英死亡委婉語看民族文化的異同[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4年03期
9 高永晨;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01期
10 陳軍,蔡愛華;從跨文化角度看英漢委婉語的差異[J];溫州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曙;;跨文化交流中的稱謂語對比研究[J];價值工程;2011年09期
2 田南竹;;從英漢委婉語看中西文化心理差異[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曲桂賢;;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孫芳琴;;中西方姓名宗法與宗教信仰異同[J];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02期
5 張碧;;漢英習語的跨文化對比[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段o踥,
本文編號:50650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aiyulunwen/lxszy/50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