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俄慣用語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漢俄慣用語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這類熟語學的組成部分是研究漢語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成語(готовоевыражение),歇后語(недоговорки-иносказания),諺語(пословицы),俗語(поговорки)等。 1961年馬國凡在中國語言學界出過一本書叫慣用語:慣用語是一個穩(wěn)定的短語類型。根據(jù)結(jié)構(gòu)其含義也是完整的。例如,當我們?yōu)槠渌酥貜妥鲆患呀?jīng)完成的事情,它被稱為“熱冷飯!比绻覀兎畛惺裁慈耍环Q為“戴高帽子。”“熱冷飯”和“戴高帽子”-這是慣用語。在1980年的。對這類詞語進行了認真研究并和成語對比。慣用語可以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但他們往往是在對話中使用。盡管研究了很多,語言學家還不能成功地推導出不同類別的語詞單位共同分化特性。 慣用語表達在口語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傳達出短語的亮度,意象,情感。但在同一時間,在翻譯和中國人和外國人交流過程中卻非常困難。因此研究習慣用于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因為許多詞組進入了由中國歷史和神話演變而來的現(xiàn)代語言。在俄羅斯語言中也有類似的語詞單位。漢語里的一些方言表達(習慣用語)也是很有意思的,如上海方言,廣東方言,反映了生活在那里的人們還有那個區(qū)域的特點。 慣用語表達的特點有:1)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2)多樣性3)固定兼靈活的結(jié)構(gòu),可被理解的,但卻有某些特定的結(jié)構(gòu)變異4)更重要的是適合口語風格。 諺語和俗語的表達存在很多不為人類經(jīng)驗參考的差異,它們不包含什么教誨或說教。 慣用語的表達方式和成語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后者是根據(jù)古代漢語的規(guī)范構(gòu)成的,其組成部分通常包含一些過時詞或是單音節(jié)的詞,而且這些過時的詞和單音節(jié)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 關于慣用語表達的數(shù)量和范圍,作為常規(guī)的漢語表達的一類形式,是存在一系列的很有爭議的問題的。這個問題是在于區(qū)分正常的習慣表達和帶有隱喻含義的復雜詞語,但必須確定詞語組合的固定狀態(tài),這些詞語占據(jù)了位于慣用語和成語之間,慣用語和俗語之間的外圍陣地。 這個狀況給區(qū)分習慣用語和復合詞制造了一個很大的難度。即詞語的句法關系是服務于復合詞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復合詞內(nèi)部明了的結(jié)構(gòu)和弱式的句法都是以傳統(tǒng)信件為背景的,也就是沒有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隱喻意義和通常的復合詞表達清楚界定很大的困難。在漢語熟語領域,學者馬國凡和高關東認為,習慣用語的部分結(jié)構(gòu)根據(jù)慣用的表達構(gòu)建起來的,有的已經(jīng)轉(zhuǎn)變成為一個復合詞。我們發(fā)現(xiàn)在俄語中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清晰的詞按傳統(tǒng)單獨書寫(出于良知,在移動與彈跳,摔倒前,),字是在成語的基礎上形成的。然而,在俄羅斯語言文字的融合書寫,連接元音,和其他指標,如:在流血-血,直到這一天-今天,誰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在,一般生活-宿舍。 慣用語的表達結(jié)構(gòu)是不同的。在俄語里有相同的成語,大多由三個象形字構(gòu)成,但也可由多個象形字構(gòu)成。在一個句子中,,一個慣用詞語既可是句子的一部分,也可以自行成句。 研究課題的目的和重要性在于:這個課題的目的 研究漢語里的慣用語,作出了關于這一主題的文獻和分析。與俄語中的慣用語進行分析。探討兩種語言的共性和差異。 這個課題的價值 利用文獻及材料進一步研究漢語,進行中俄兩國文化的交流。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36;H3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選題研究的背景10
- 選題研究的目的10
- 本課題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10-11
- 本課題研究方法11-12
- 第1章 漢語和俄語中的熟語學12-16
- 1.1 漢語熟語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12-13
- 1.2 俄語熟語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13-16
- 第2章 漢語和俄語慣用語所屬的熟語類型16-22
- 2.1 慣用語所屬的熟語類型16-17
- 2.2 漢語中慣用語和成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的區(qū)別17-19
- 2.2.1 和成語、歇后語的區(qū)別17-18
- 2.2.2 和諺語、格言的區(qū)別18-19
- 2.3 俄語中慣用語和俗語、諺語、成語的區(qū)別19-22
- 2.3.1 和俗語、諺語的區(qū)別19-20
- 2.3.2 與成語的區(qū)別20-22
- 第3章 漢語和俄語慣用語的特點22-30
- 3.1 結(jié)構(gòu)形式的多樣性24-25
- 3.2 語義表達的形象性25-28
- 3.3 語義表達的口語性28-30
- 第4章 漢語和俄語慣用語的分類30-36
- 4.1 漢語慣用語的分類30-32
- 4.2 俄語慣用語的分類32-33
- 4.3 研究慣用語的對象和性質(zhì)33-34
- 4.4 研究慣用語的任務34-36
- 第5章 漢俄習慣用語在互譯時的處理36-47
- 5.1 闡述用“形象譯形象”的互譯原則36-37
- 5.1.1 “用形象譯形象”的三大優(yōu)勢37
- 5.2 關于形象構(gòu)成和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37-40
- 5.2.1 動物38
- 5.2.2 植物38
- 5.2.3 人體外貌38-39
- 5.2.4 日用實物39
- 5.2.5 自然景物39
- 5.2.6 語言文字39-40
- 5.3 關于形象構(gòu)成的手段40-41
- 5.3.1 明喻40
- 5.3.2 隱喻40-41
- 5.3.3 矛盾法41
- 5.3.4 夸張41
- 5.4 翻譯策略及舉例41-47
- 5.4.1 形象對應的互譯策略42-44
- 5.4.2 創(chuàng)造性互譯的策略44-47
- 第6章 結(jié)論47-50
- 參考文獻50-53
- 致謝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翁宇;;試論口語詞序的原則及其排列模式[J];外語研究;1987年03期
2 陳昌儀;贛方言“霞”“砣”“賀”本字考[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3 徐翁宇;俄語口語詞序[J];中國俄語教學;1999年03期
4 陳偉賽;《聲聲慢》的口語詞義辨析例釋[J];語文學刊;2004年06期
5 鐘小勇;略論《唐語林》在近代漢語詞匯研究中的價值——以《唐五代語言詞典》為參照[J];綏化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曹海花;;宋詩自注口語詞義舉例[J];職大學報;2006年01期
7 魏耕原;;寒山詩俗語難詞疑議[J];語言研究;2006年02期
8 張春華;;《朝野僉載》口語詞雜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9 金小棟;;《朱子語類》詞語義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S2期
10 伍金輝;;永州方言口語詞本字補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惠云;;唐詩口語詞研究的新突破——《全唐詩語詞通釋》簡介[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2 陳明娥;;朱熹文獻口語詞類聚與詞語考釋[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曾子凡;;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的幾項不足[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4 林汀水;;也談閩方言的形成與發(fā)展變化[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5 羅鈞恒;;字式排版與詞式排版文章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劉百順;葉雪萍;;客家方言詞語源流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曹先擢;;談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慶!稘h語拼音方案》頒布50周年[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8 蕭紅;;再論“也”對“亦”歷時替換的原因[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2)[C];1999年
9 陳章太;;北方話詞匯的初步考察[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10 陳建民;;北京口語里的同義重復現(xiàn)象[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語言所 沈家煊;規(guī)范工作和詞典編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記者 馬萌;“中華書局重點辭書系列新書發(fā)布會”召開[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3 曼熳;幫您消除語言差錯[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曉華;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覃小航;壯侗語族“史籍、口語詞”語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陳敏;宋人筆記與漢語詞匯學[D];浙江大學;2007年
4 化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5 夏鳳梅;《老乞大》四種版本詞匯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徐睿淵;廈門方言一百多年來語音系統(tǒng)和詞匯系統(tǒng)的演變[D];廈門大學;2008年
7 楊繼光;《萬歷野獲編》詞匯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陳雪;從斷裂到彌合—山江純苗區(qū)口傳教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劉杰;《朱子語類》文獻語言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澤;《當代漢語詞典》選收口語詞研究[D];魯東大學;2013年
2 戴艷琪;漢語口語與書面語的差異及其教學[D];廈門大學;2008年
3 闞小紅;《大金吊伐錄》口語詞語考[D];吉林大學;2006年
4 張曄;上海市區(qū)方言中變項(z)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賀俊嵐;對外漢語口語詞典的收詞、釋義、示例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熊霞;朱呂尺牘口語詞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晶;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8 徐穎;漢語和英語標題語言的語體風格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愛英;域外漢籍《菅家文草》詞匯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2年
10 劉曉云;粵劇唱詞修辭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本文關鍵詞:漢俄慣用語對比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70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aiyulunwen/eyulunwen/28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