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適應:云南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寺院教育比較研究
【學位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20
【中圖分類】:B947
【部分圖文】:
南傳佛教僧侶等級圖
第二章現狀分析: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寺院教育的現代適應性45圖2.2傣氏族公社制南傳佛教的經濟支持來源于傣族信眾,由上層機構層層向下攤派,如傣族最高一級統治者——“召片領”的所有宗教開支都要由其下一級行政組織“勐”來負責,“勐”的活動花費則要由勐的下一級“隴”來負責,這樣層層攤派,最終由每一個信教者共同承擔。中國南傳佛教寺院至今也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獨立的寺院經濟,依然要依靠世俗社會供養(yǎng)。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佛寺日常開銷除了傣族社會供養(yǎng)外,也增加了其他收入渠道。例如外界給捐贈的善款等等。筆者與2019年4月去西雙版納佛學院調研時了解到:“關于佛學院的經濟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部分是政府的資助,?顚S、另一部分則要依靠小和尚外出化緣,還要一些法事活動中也可以獲得一些經濟收入,在盛大的節(jié)日集會中,佛爺要帶著小和尚去做法事,這些法事得到的經濟收入會集中在一起然后分給各個學生,每人每年可以收入3000-4000元不等。這些錢先是集中到佛學院中,之后再均分給每個學生!苯洕目焖侔l(fā)展,城鎮(zhèn)化速度不斷加快,使得很多村落中留下的都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而青壯年勞動力則隨著人口流動的大潮選擇去城里務工或者大城市謀生,也帶走了農村發(fā)展的新鮮血液,農村在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襯托下不斷衰落。很多寺廟都處在一個有寺無僧的狀態(tài),寺多僧少,很多父母出門務工的同時也將孩子帶到了新的城市,留在村落里供佛的大多沒有經濟收入,這樣的
第四章結論啟示: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現代適應轉型及啟示81一、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現代佛學院作為傳統寺院教育的現代轉型的重要模式之一,其中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在1995年經國家宗教局批準成立是第一所“巴利語系佛學院”,努力培養(yǎng)高級僧才,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己隊伍建設。同時考慮到佛學院學生在未來能夠積極融入社會,自2005年起,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開始與西雙版納職業(yè)技術學院、西雙版納州民族中學開始聯合辦學,不僅學習佛教教育的內容,同時還學習現代科學知識,包括語文、數學、英語、政治、計算機等現代課程,以及傣族傳統文化課程,經過考核畢業(yè)后可獲得由合作院校頒發(fā)的畢業(yè)證書以及佛學院頒發(fā)的結業(yè)證書。開創(chuàng)了中國南傳佛教教育與當代國民教育并舉的歷史先河。學院學生來自西雙版納州、德宏州、普洱市等地州的佛教寺院,秉承包容接納的佛學思想,學生入學無需繳納任何費用,教學和食宿費用由學院來承擔。優(yōu)秀畢業(yè)生可以選送到云南等地的高等佛學院或者泰國、新加坡等國的佛學院繼續(xù)深造。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中共有兩個學段的學生,初中班和中專班。初中班學生三年招收一次,一次60個學生不到。中專班一年招生一次,招生人數在40-60之間。西雙版納分院總人數在130-140左右。(一)課程內容圖4.1云南佛學院西雙版納分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園慈;;從近現代南傳佛教教育改革實踐試析漢傳佛教教育的動向[J];中國佛學;2015年02期
2 才讓道吉;;藏傳佛教寺院因明學教育制度述略[J];西藏研究;2015年03期
3 王碧陶;;民國時期的云南藏傳佛教[J];云南社會科學;2013年01期
4 常永才;呼和塔拉;;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理論局限及其超越[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6期
5 陳小華;劉華;;當前傣族緬寺教育的困境與保護[J];紅河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6 吳敏;;西雙版納小乘佛教與傣族社會相適應問題探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李立;;關于放生的敘事與分析——嘉絨藏族村落宗教生活考察[J];民族研究;2008年06期
8 鄭筱筠;;歷史上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組織制度與社會組織制度之互動——以云南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為例[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4期
9 哈經雄,常永才;社會文化變遷與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礎理念——西部大開發(fā)背景的視角[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王哲一;我國南傳佛教首次舉行升僧階儀式[J];中國宗教;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靖東閣;“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下藏區(qū)學校教育與寺院教育互補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2 鄭毅;沖突與調諧:佛寺教育與義務教育基本權利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竇文彬;內蒙古五當召寺院教育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9年
2 陳麒宇;作為教育記憶的寺院建筑:以藏傳佛教寺院為范圍的考察[D];河北大學;2018年
3 胡芮;藏傳佛教寺院管理模式的現代轉型[D];中央民族大學;2016年
4 張媛;五臺山藏傳佛教文化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15年
5 黃熙蓉;清代江西書院與禪宗寺院教學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789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87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