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內核。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專門的論著闡述其完整的宗教觀念,當然,也沒有專門的論著闡述其無神論的思想。確切而言,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是關注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對宗教的批判有所減弱。但是,正是通過對比研究,把他們成熟時期對宗教的觀點與早期的宗教思想和觀點進行對比研究,更能清晰地發(fā)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宗教觀的發(fā)展過程,更能全面、聯(lián)系和發(fā)展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們的思想觀念,固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社會出現(xiàn)了各種思潮、宗教信仰狂熱、迷信思想盛行、邪教組織活動猖狂等現(xiàn)象。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選擇、更大的壓力,面對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何去何從?面對現(xiàn)代社會出現(xiàn)的各種誘惑、各種社會思潮,需要大學生有更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好的辨別是非的判斷力,更強的取舍選擇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處處體現(xiàn)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帶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徹底性,是我們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的堅定支撐,是我們國家富強文明的重要思想保證。研究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問題,有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論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立足于文獻分析、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闡述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文本思想,分析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邏輯脈絡。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zhàn),得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中國的實踐過程以及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當代面臨的挑戰(zhàn)。通過對高校大學生信仰現(xiàn)狀的問卷調查,分析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指出大學生無神論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尋找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突破口,探索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實踐途徑和當代價值。論文除緒論之外,有六個章節(jié)。論文緒論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時代背景和研究意義,對“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分析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和教育的現(xiàn)狀,說明論文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闡明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第一章對馬克思主義無神論進行文本考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經(jīng)歷了奠基、問世、發(fā)展、運用四個時期。其中,《萊茵報》和《德法年鑒》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奠基時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問世;《資本論》的寫作是馬克思主義對無神論的發(fā)展;《費爾巴哈論》和《反杜林論》是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理論運用。第二章闡述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邏輯脈絡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的確立。馬克思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無神論者,他對宗教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信仰—批判—超越—反思四個時期,具體說來,馬克思經(jīng)歷了有神論的少年時期,對宗教理性批判的青年時期,唯物史觀無神論思想確立的成熟時期,晚年對世俗宗教的反思時期這四個階段。從文本考察和邏輯脈絡的梳理中,總結出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批判和無神論思想的確立。第三章重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zhàn)。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民間信仰以及文化信仰等。論文主要闡述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和宗教信仰。通過對中國人的民間信仰狀態(tài)和宗教信仰狀態(tài)的分析,指明中國人在信仰上的五個特征,即信仰目的的倫理性、信仰對象的多元性、信仰行為的功利性、信仰形成基礎的世俗性和信仰心理的實用性。指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研究和宣傳教育應該結合中國人特有的信仰特征,實現(xiàn)中國化的實踐;并爭取解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中國化實踐中面臨的挑戰(zhàn)。第四章展開實地調研,分析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現(xiàn)狀。通過對若干省份高校大學生信仰狀況調查的分析,得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和還存在的問題,分析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第五章探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政策導向、實踐路徑和當代價值。論文在闡述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政策依據(jù)的基礎上,探索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實踐路徑,指出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當代的道德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宗教價值。第六章是論文的結論和討論,對論文進行小結,并指出論文中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完善的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無神論 大學生 教育 中國化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41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中文文摘7-16
- 緒論16-30
-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16-18
- (一) 選題背景16-17
- (二) 選題意義17-18
- 二、相關概念界定18-21
- (一) 有神論18-19
- (二) 無神論19-20
- (三)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20-21
- 三、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21-27
- (一) 國內研究現(xiàn)狀21-26
- (二) 國外研究現(xiàn)狀26-27
- 四、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27-28
- (一) 理論基礎27
- (二) 研究方法27-28
- 五、創(chuàng)新點28-30
-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文本考察30-46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奠基30-36
- 一、中學時代在宗教方面的見解30-31
- 二、博士論文中的無神論思想31-32
- 三、《萊茵報》時期對宗教問題的關注32-33
- 四、《德法年鑒》時期的無神論人本主義思想33-36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問世36-41
- 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對人與神關系的探索36-37
-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宗教社會根源和消亡途徑的闡述37-38
- 三、《共產黨宣言》對現(xiàn)實世界的物質條件和實踐活動的關注38-39
- 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無神論思想的初步形成39-41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發(fā)展41-43
- 一、《<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指出宗教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41
- 二、《<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序言》科學表述無神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41-42
- 三、《資本論》科學論述無神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42-43
- 第四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運用43-46
- 一、《費爾巴哈論》把無神論貫徹到各個領域43-44
- 二、《反杜林論》指明宗教的產生、發(fā)展和消亡過程44-46
-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邏輯脈絡及其確立46-56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邏輯脈絡46-52
- 一、少年馬克思對宗教的信仰46-47
- 二、青年馬克思對宗教的理性批判47-49
- 三、馬克思、恩格斯無神論思想的形成49-50
- 四、馬克思、恩格斯對世俗宗教的反思50-52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及無神論思想的確立52-56
- 一、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52-53
- 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思想的確立53-56
-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zhàn)56-72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當代的機遇56-68
- 一、中國人的信仰狀態(tài)56-64
- (一)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56-61
- (二)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61-63
- (三) 中國人的信仰障礙63-64
- 二、中國人的信仰特征64-67
- (一) 信仰目的的倫理性64-65
- (二) 信仰對象的多元性65
- (三) 信仰行為的功利性65-66
- (四) 信仰形成的世俗性66
- (五) 信仰心理的實用性66-67
- 三、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中國化實踐67-68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當代面臨的挑戰(zhàn)68-72
- 一、如何更好地與中國人的信仰特征相結合68-69
- 二、如何更為科學地解釋世界69
- 三、如何解決心靈困惑,堅定共產主義信仰69-72
- 第四章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現(xiàn)狀分析72-92
- 第一節(jié) 大學生無神論教育調研分析72-84
- 一、福建省高校大學生信仰狀況問卷調查72-81
- 二、若干省份高校調研分析介紹81-84
- 第二節(jié)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成績與問題84-89
- 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取得的成績84-87
- (一) 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84-85
- (二) 初步建立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機構85
- (三) 取得一批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成果85-86
- (四) 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課程86-87
-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存在的問題87-89
- (一)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相對薄弱87-88
- (二)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宣傳教育成效有限88
- (三)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88-89
- 第三節(jié)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89-92
- 一、境外敵對勢力的宗教影響和滲透89-90
- 二、高校教育重視不夠,無神論宣傳教育師資隊伍薄弱90-91
- 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脫節(jié)91-92
- 第五章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實踐路徑與當代價值92-116
- 第一節(jié)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政策導向92-96
- 一、黨中央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教育工作92-94
- 二、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突破口94-96
- 第二節(jié)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實踐途徑96-109
- 一、加強黨和國家對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學科的領導97-99
- (一) 加強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學科建設97-98
- (二) 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宗教政策98-99
- 二、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體職能99-105
- (一) 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99-100
- (二) 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堅定理想信念100-102
- (三) 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102-103
- (四) 適當開設與宗教相關的課程,重視唯物論教育103
- (五) 利用高校各種組織機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精神103-104
- (六) 提升高校黨課授課質量,堅定大學生黨員的無神論信仰104-105
- 三、無神論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105-107
- (一) 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則105
- (二) 推進宗教事務管理法治化105-106
- (三) 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06
- (四) 抵制境外敵對勢力的宗教滲透106-107
- 四、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動教育107-109
- (一) 以學校為核心107-108
- (二) 以社會為依托108-109
- (三) 以家庭為基礎109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當代價值109-116
- 一、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道德價值110-111
- 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政治價值111-113
- 三、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文化價值113-114
- 四、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的宗教價值114-116
-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116-122
- 一、結論116-118
- (一)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發(fā)展歷程116
- (二)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和教育的當代意義116-117
- (三) 對待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態(tài)度117
- (四) 對待宗教信仰自由的態(tài)度117-118
- 二、討論118-122
- (一) 關于馬克思無神論思想的轉變118
- (二) 關于無神論與意識形態(tài)118-120
- (三)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在當代面臨的挑戰(zhàn)120-122
- 附錄1:福建高校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調查問卷122-126
- 附錄2:大學生宗教觀調查問卷126-130
- 參考文獻130-138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138-140
- 致謝140-142
- 個人簡歷142-1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士菊;從宗教異化到勞動異化——青年馬克思宗教思想發(fā)展的文本解讀[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吳艷華;;關于提高新疆高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科學無神論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黑龍江史志;2013年12期
3 朱林;;無神論在建設社會價值觀中作用的歷史考察——基于中西方比較的視角[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習五一;;科學無神論是抵御境外宗教滲透的思想武器[J];科學與無神論;2014年03期
5 求實;;反邪教是文明之舉,思想界需要擔當責任———紀念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成立十周年[J];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02期
6 占毅;;彰顯高校思政課的科學無神論教育功能[J];科學與無神論;2012年03期
7 加潤國;;關于加強無神論研究宣傳教育的思考和建議[J];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01期
8 陸樹程;方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當代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年05期
9 杜繼文;;科學無神論及其社會職責[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黃奎;;中國當代宗教生態(tài)景觀·基督教·無神論[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沈漳;[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王瑩;[N];光明日報;2003年
3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張彥;[N];光明日報;201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魏琪;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0572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40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