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思想史考察及理論指導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05-18 12:00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思想史考察及理論指導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工資是勞動者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調節(jié)收入分配關系的重要目標,關乎民生大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伴隨經濟的增長而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卻十分突出,集中表現為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區(qū)域、行業(yè)、群體間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收入分配承載著人們對民生的期待,關系著改革發(fā)展全局的穩(wěn)定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馬克思工資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fā),以消除社會兩極分化、實現人的平等與全面的發(fā)展為其理論價值歸宿,并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工資的本質、變動及其與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都做了深刻的闡釋。因此,馬克思的工資理論對于我國當前的工資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乃至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指導意義。論文以馬克思工資理論的形成及其對于中國當前工資及收入分配問題的理論指導為主線,總體上運用辯證法,并具體運用比較分析、理論分析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具體研究方法,從思想史的角度,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了馬克思工資理論的基本原理及其對于中國工資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義,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文章主要是從三部分展開研究: 第一部分是關于馬克思工資理論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及理論特征的研究。該部分通過對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思想來源、主要內容及相關部分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認識到馬克思工資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古典政治經濟學工資理論以及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并認為該理論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其他理論一樣,具有開放和不斷發(fā)展的理論特點。本文在系統(tǒng)總結馬克思工資理論確立過程的同時,也概括和分析了馬克思工資理論的階級性、歷史性及科學性特征,為論文其他部分的分析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通過進行馬克思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比較研究,進一步展示了馬克思工資理論所體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無產階級立場。首先,對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基本內涵進行理論考察。其次,將馬克思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從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理論基礎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挖掘兩大理論體系的不同之處,并找尋其相同點。進行比較的目的在于通過對比深化對馬克思工資理論的認識,并突出馬克思工資理論所具有的無產階級立場和觀點,同時工資的比較分析也強調了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本質。 第三部分是關于中國工資與收入分配制度現狀的考察,并分析馬克思工資理論對于當今中國工資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導意義。首先,結合中國經濟的雙重轉軌,即由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代背景,考察在這期間工資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與變遷,分析在當今形勢下工資及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弊端與問題。其次,從馬克思工資理論出發(fā)論證其對于我國工資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具有的獨特的理論指導價值。第三部分的內容強調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現實意義。 文章的結論主要是:馬克思剩余價值視角下的工資理論從無產階級及人民大眾的立場出發(fā),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及實現社會和諧公正為目標,對工資的本質、形式及變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述,該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工資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工資的本質 社會生產力 收入分配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F240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引言14-33
-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14-21
- 1.1.1 問題的提出14-15
- 1.1.2 研究意義15-21
- 第二節(jié) 研究現狀21-29
- 1.2.1 國內研究文獻綜述21-27
- 1.2.2 國外研究文獻綜述27-29
-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及結構29-33
- 1.3.1 研究方法29-30
- 1.3.2 研究結構30-31
- 1.3.3 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31-33
- 第二章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理論淵源及其形成33-65
- 第一節(jié)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與工資理論33-45
- 2.1.1 配第“最低生活維持費工資理論”33-35
- 2.1.2 重農學派“最低限度工資理論”35-36
- 2.1.3 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與工資理論36-40
- 2.1.4 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與工資理論40-45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形成歷程45-57
- 2.2.1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初期探究45-52
- 2.2.2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深入發(fā)展52-55
- 2.2.3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成熟完善55-57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工資理論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工資理論的批判與繼承57-65
- 2.3.1 馬克思工資理論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工資理論的批判58-61
- 2.3.2 馬克思工資理論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工資理論的繼承61-65
- 第三章 馬克思工資學說及其理論特征65-111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工資學說的理論前提及方法65-73
- 3.1.1 唯物史觀——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方法論指導65-67
- 3.1.2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研究方法67-71
- 3.1.3 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工資理論的基礎71-73
-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視野下的工資理論73-83
- 3.2.1 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73-74
- 3.2.2 勞動力商品理論74-77
- 3.2.3 剩余價值生產與勞動力價值77-80
- 3.2.4 工資的本質與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guī)律80-83
- 第三節(jié) 工資的形成及其變動83-102
- 3.3.1 工資標準的確定83-88
- 3.3.2 工資的變動88-90
- 3.3.3 國民工資率的差異90-91
- 3.3.4 工資與宏觀經濟運行91-97
- 3.3.5 馬克思對收入分配關系的考察97-102
- 第四節(jié)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特征及其地位102-111
- 3.4.1 馬克思工資理論具有鮮明的階級性102-103
- 3.4.2 馬克思工資理論具有鮮明的歷史性103-105
- 3.4.3 馬克思工資理論具有鮮明的科學性105-108
- 3.4.4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理論地位108-111
- 第四章 比較經濟視野下的馬克思工資理論111-138
- 第一節(jié) 近代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111-118
- 4.1.1 邊際生產力工資決定理論111-114
- 4.1.2 均衡價格工資理論114-117
- 4.1.3 凱恩斯工資理論117-118
- 第二節(jié) 現代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118-124
- 4.2.1 勞資談判工資理論119-120
- 4.2.2 分享經濟理論120-121
- 4.2.3 效率工資理論121-123
- 4.2.4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123-124
-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比較124-138
- 4.3.1 馬克思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不同點124-131
- 4.3.2 馬克思工資理論與西方經濟學工資理論的共同點131-135
- 4.3.3 馬克思工資理論的無產階級立場與觀點135-138
- 第五章 中國工資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歷史發(fā)展及現狀138-172
- 第一節(jié) 我國工資管理制度的探索與發(fā)展138-154
- 5.1.1 我國工資管理制度的歷史變遷138-152
- 5.1.2 近年來我國居民工資總額變動情況152-154
- 第二節(jié) 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與發(fā)展154-161
- 5.2.1 我國改革開放以前的收入分配制度154-155
- 5.2.2 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與發(fā)展155-161
- 第三節(jié) 我國工資及收入分配的現狀與特點161-172
- 5.3.1 工資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最低工資保障功能不到位161-164
- 5.3.2 工資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工資增長呈現“馬太效應”164-169
- 5.3.3 分配秩序混亂,分配制度不健全169-170
- 5.3.4 企業(yè)工資制度執(zhí)行不力,監(jiān)管機制不健全170-172
- 第六章 馬克思工資理論指導下的我國收入分配關系調整172-213
- 第一節(jié) 馬克思工資理論指導下中國工資改革的目標與原則172-186
- 6.1.1 我國工資改革的目標172-176
- 6.1.2 我國工資改革的原則176-186
- 第二節(jié) 微觀視角下中國特色收入分配體系的構建186-193
- 6.2.1 促進企業(yè)轉型升級,將勞動報酬與企業(yè)盈利掛鉤186-188
- 6.2.2 完善企業(yè)工會職能,實行工資集體協(xié)商制度188-192
- 6.2.3 加強政府監(jiān)督,合理控制企業(yè)家收入增長192-193
- 第三節(jié) 宏觀視角下中國特色收入分配體系的構建193-213
- 6.3.1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大經濟總量,提高勞動分配率在GDP中的比重194-198
- 6.3.2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8-201
- 6.3.3 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勞動者供給結構合理化發(fā)展201-203
- 6.3.4 轉變政府職能,加大政府公共政策對收入分配支持力度203-213
- 結語213-218
- 參考文獻218-225
- 致謝225-227
- 個人簡歷22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小丁;工資決定機制的變革[J];財經科學;1997年02期
2 宋晶;;工資決定理論:古典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的比較[J];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03期
3 張德遠;關于現代西方效率工資理論的評述[J];財經研究;2002年05期
4 薛欣欣;;我國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工資決定機制差異的實證研究[J];產業(yè)經濟評論;2008年01期
5 楊文芳;方齊云;;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率[J];當代財經;2010年02期
6 魏民;馬克思對市場經濟工資運動的系統(tǒng)分析及其現實意義[J];當代財經;1996年09期
7 郭鐵民;馬克思工資理論探討[J];當代經濟研究;1999年01期
8 楊成林;何自力;;重樹馬克思科學抽象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的比較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11期
9 王中汝;;論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年03期
10 蔡麗華;;收入分配不公與社會公平正義探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2年01期
本文關鍵詞:馬克思工資理論的思想史考察及理論指導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59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37596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