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7 07:56
【摘要】: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越來越多地重視人力資本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重視對人力資本投資。各國政府在投資前,需要清楚地了解本國當前人力資本現(xiàn)狀,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對人力資本現(xiàn)狀給予客觀評價,以便找準投資方向與目標。目前國內外學者大部分是從宏觀角度對人力資本存量進行研究評價。宏觀評價易于掌握總體水平,易于數(shù)據(jù)采集與計算,但它會忽略個體間差異。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了解不同人力資本個體間存量的差異,需要從微觀角度對人力資本存量進行準確評價。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從微觀角度實現(xiàn)對個體人力資本存量的微觀評價。為了達到主要目的,論文需要分步驟、階段性地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是建立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二是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三是對人力資本個體在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量化打分。論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運用文獻研究法,整理歸納國內外學者對人力資本概念、分類、效應和評價等既有研究,確定了從微觀角度對人力資本存量進行微觀評價的研究方向;二是對人力資本存量、國際型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聚溢效應和人力資本評價等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后面建立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和指標量化評價奠定理論基礎;三是運用文獻研究法,在中外學者對經(jīng)濟學、社會學、醫(yī)學和心理學等領域既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論文對人力資本存量的已有研究,建立起四級57項評價指標的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四是確定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權重。論文基于九標度層次分析法設計了評價指標問卷,通過對336位教授專家、機關企業(yè)人員、在校大學生和外國專家留學生的問卷,獲取了四類人群對各項指標相對重要性的數(shù)據(jù);五是首先運用特爾斐法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修正獲得各級指標的代表性判斷矩陣,進而分別采用層次分析法(AHP)和結構熵權法對獲得數(shù)據(jù)進一步處理,通過專家賦權和主客觀綜合賦權的方法確定了評價體系各項指標的最終權重。六是對人力資本個體各項評價指標的量化評價。論文有針對性地選取了7個領域的13位教授作為項目評價專家,根據(jù)54位研究對象的自我評價、基本信息和現(xiàn)場表現(xiàn),采用會議打分法對每位評價對象在評價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逐項打分。為使打分評價更具客觀科學性,論文采用模糊評價法對專家們的原始評價打分進行了模糊處理,獲得了每位評價對象各項指標得分。結合之前確定的評價體系各指標權重,最終獲得了54名評價對象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得分,實現(xiàn)了對個體人力資本存量的微觀評價。七是根據(jù)以上研究,提出了充分發(fā)揮人力資本微觀評價作用等5項提升人力資本存量的對策與建議,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論文研究認為:第一、人力資本存量與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價值是既緊密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四個概念,在不同的年齡段,人力資本各種存量的發(fā)展趨勢是不同的;第二、國際型人力資本是指國際化特征比較明顯人力資本,也即通曉國際規(guī)則,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特征的自然人所體現(xiàn)出的知識、能力和健康,是世界各國希望重點培養(yǎng)和引進的人力資本;第三、人力資本聚集效應與溢出效應之間存在著特定地內在聯(lián)系,人力資本聚溢效應、人力資本存量和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間存在著正相關性。論文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chuàng)新:第一、構建起了由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和34個四級指標組成的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第二、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結構熵權法組合賦權的方法確定了各項評價和指標的權重;第三、采用專家會議打分法對個體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各項指標量化打分,實現(xiàn)了對個體人力資本存量的微觀評價。論文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一、側重于主觀的層次分析法和主客觀相結合的結構熵權法對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各項指標確定的權重結果總體一致,但部分指標仍存在著小幅差異。因此有必要通過組合賦權修正偏差;第二、論文對54名對象評價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所有評價結果基本符合常識,少量結果雖略有差異但可分析找到依據(jù)。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研究所建立的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體系指標權重和量化方法的可靠性,驗證對人力資本存量實現(xiàn)微觀評價的可行性。建立人力資本存量微觀評價體系、實現(xiàn)對人力資本存量的微觀評價,有利于人們從微觀角度對人力資本存量個體差異做出準確評價,有助于及時調整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效率,促進經(jīng)濟更快發(fā)展,論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同時,論文研究可以豐富和發(fā)展人力資本評價及相關理論。因此,論文研究又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49.2
【圖文】:
第二章 相關理論研究是不同的。1)知識資本存量從出生開始就可以學習各種知識;到少年階段開始進入學校系統(tǒng)學習本存量大幅提高;到了青年和中年階段,這是人知識資本存量增長最的最重要時期;到了老年階段,人的知識資本存量增長速度回慢慢降衰退。到生命結束,在人體內的知識資本存量而消失(圖 2.3)。
圖 2.4 智能資本存量在不同年齡段發(fā)展趨勢(3)體能資本和健康資本存量與前兩類資本存量不同的是,人在長身體的青少年階段,體能資本和健康是快速增長的,到接近中年階段而達到峰值;從中年階段開始,人的體能康資本存量就可開始走下坡路(圖 2.5)。這一現(xiàn)象在體育運動員人力資本別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健康存量資本存量包含的四類的健康資本存量(生理健康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資本存量)與健康資本存量總體發(fā)展趨勢也并不。例如對于心理健康,根據(jù)智力測驗量表測驗,人從出生到 19 歲為心理健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快速增長;在 20~59 歲為心理健康成熟期,心理健量增長放慢,相對穩(wěn)定;在 60 歲以上為心理健康衰老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降。
圖 2.4 智能資本存量在不同年齡段發(fā)展趨勢(3)體能資本和健康資本存量與前兩類資本存量不同的是,人在長身體的青少年階段,體能資本和健康資量是快速增長的,到接近中年階段而達到峰值;從中年階段開始,人的體能資健康資本存量就可開始走下坡路(圖 2.5)。這一現(xiàn)象在體育運動員人力資本中特別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健康存量資本存量包含的四類的健康資本存量(生理健康、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資本存量)與健康資本存量總體發(fā)展趨勢也并不完同。例如對于心理健康,根據(jù)智力測驗量表測驗,人從出生到 19 歲為心理健康熟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快速增長;在 20~59 歲為心理健康成熟期,心理健康存量增長放慢,相對穩(wěn)定;在 60 歲以上為心理健康衰老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下降。
本文編號:2759172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49.2
【圖文】:
第二章 相關理論研究是不同的。1)知識資本存量從出生開始就可以學習各種知識;到少年階段開始進入學校系統(tǒng)學習本存量大幅提高;到了青年和中年階段,這是人知識資本存量增長最的最重要時期;到了老年階段,人的知識資本存量增長速度回慢慢降衰退。到生命結束,在人體內的知識資本存量而消失(圖 2.3)。
圖 2.4 智能資本存量在不同年齡段發(fā)展趨勢(3)體能資本和健康資本存量與前兩類資本存量不同的是,人在長身體的青少年階段,體能資本和健康是快速增長的,到接近中年階段而達到峰值;從中年階段開始,人的體能康資本存量就可開始走下坡路(圖 2.5)。這一現(xiàn)象在體育運動員人力資本別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健康存量資本存量包含的四類的健康資本存量(生理健康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資本存量)與健康資本存量總體發(fā)展趨勢也并不。例如對于心理健康,根據(jù)智力測驗量表測驗,人從出生到 19 歲為心理健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快速增長;在 20~59 歲為心理健康成熟期,心理健量增長放慢,相對穩(wěn)定;在 60 歲以上為心理健康衰老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降。
圖 2.4 智能資本存量在不同年齡段發(fā)展趨勢(3)體能資本和健康資本存量與前兩類資本存量不同的是,人在長身體的青少年階段,體能資本和健康資量是快速增長的,到接近中年階段而達到峰值;從中年階段開始,人的體能資健康資本存量就可開始走下坡路(圖 2.5)。這一現(xiàn)象在體育運動員人力資本中特別突出。需要說明的是,健康存量資本存量包含的四類的健康資本存量(生理健康、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資本存量)與健康資本存量總體發(fā)展趨勢也并不完同。例如對于心理健康,根據(jù)智力測驗量表測驗,人從出生到 19 歲為心理健康熟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快速增長;在 20~59 歲為心理健康成熟期,心理健康存量增長放慢,相對穩(wěn)定;在 60 歲以上為心理健康衰老期,心理健康資本存量下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光輝;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對我國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我國經(jīng)濟增長與教育關系的一種實證分析(1981-2000年)[J];財經(jīng)科學;2003年01期
2 欒永玉;;我國人力資本國際流動分析[J];財經(jīng)理論與實踐;2008年01期
3 霍麗;惠寧;;城鄉(xiāng)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胡永遠;人力資本與經(jīng)濟增長:一個實證分析[J];經(jīng)濟科學;2003年01期
5 岳書敬;劉朝明;;人力資本與區(qū)域全要素生產(chǎn)率分析[J];經(jīng)濟研究;2006年04期
6 王金營;中國和印度人力資本投資在經(jīng)濟增長中作用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經(jīng)濟;2001年02期
7 程平;劉偉;;多屬性群決策中一種基于主觀偏好確定屬性權重的方法[J];控制與決策;2010年11期
8 張波,周紹森;中國人力資本外溢效應的實證分析[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9 馮建軍;;全球公民社會與全球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3期
10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學生心理素質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編號:27591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sklbs/27591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