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貿(mào)易與近代安徽長江流域市鎮(zhèn)的發(fā)展
本文選題:稻米貿(mào)易 + 市鎮(zhèn)。 參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摘要】:近代安徽長江流域市鎮(zhèn)快速發(fā)展,稻米貿(mào)易在其中起了支配性作用:稻米貿(mào)易帶動了一些市鎮(zhèn)的興起和繁榮;多數(shù)市鎮(zhèn)形成了以蕪湖為中心的稻米市場層級體系;稻米是眾多市鎮(zhèn)的主要商品,稻米貿(mào)易成為當?shù)厣虡I(yè)的支柱,影響市鎮(zhèn)的商業(yè)布局,其旺疲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市鎮(zhèn)的興衰。稻米貿(mào)易對近代安徽長江流域市鎮(zhèn)的發(fā)展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力,是在明清以來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域分工的背景下,由近代安徽稻米生產(chǎn)的單一性和偏高的商品率及稻米貿(mào)易在安徽工商業(yè)中的重要地位導致的。
[Abstract]:The rice trade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Anhui Province in modern times: the rice trade has driven the rise and prosperity of some towns, and most of the towns have formed the rice market hierarchy system with Wuhu as the center; Rice is the main commodity in many towns. Rice trade has become the mainstay of local commerce, which affects the commercial distribution of towns, and its prosperity and weakness largely affect the rise and fall of towns. Rice trade has such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wn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is caused by the singularity and high commodity rate of rice production in modern Anhui 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rice trade in Anhui industry and commerce.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項目(11YJA770048) 安徽大學博士科研啟動經(jīng)費項目
【分類號】:K29;F7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春芳;;清末至抗戰(zhàn)前安徽稻米加工業(yè)述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陳勇;;晚清時期的茶稅與徽州茶葉貿(mào)易[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王春芳;;清末至抗戰(zhàn)前安徽在全國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史學;2009年03期
4 歲有生;;清代州縣衙門經(jīng)費[J];安徽史學;2009年05期
5 王艷紅;;近年來安徽近代交通史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6 穆鍵;;《皖政輯要》所見清末蕪湖警政建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李姍;;安徽的自然災害與農(nóng)村合作運動探析(1927-1937年)[J];安徽農(nóng)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8 朱正業(yè);楊立紅;;試析民國時期皖西茶業(yè)的衰落原因[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6期
9 沈世培;;集市貿(mào)易在近代社會轉(zhuǎn)型中的作用——以安徽地區(qū)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梁諸英;;重商求利:皖江地區(qū)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近代嬗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詹向紅;;彌足珍貴的教育史料——關于桐城學堂的《辦學公文稿》[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恩虎;明清時期巢湖流域農(nóng)業(yè)發(fā)展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2 黃曉虹;《安徽俗話報》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3 王春芳;稻米流通與近代安徽地方社會(1877-1937)[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 馮劍輝;近代徽商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6 田錫全;長江三角洲的米糧貿(mào)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張曉芳;蚌埠城市歷史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梁諸英;明清時期皖南平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宗云;清代皖南道研究(1734-1911)[D];復旦大學;2011年
2 郭婷;明代以來浙江湖州府菱湖鎮(zhèn)的交通條件與空間結(jié)構(gòu)[D];復旦大學;2011年
3 胡衛(wèi)星;近代江西新式交通發(fā)展與社會經(jīng)濟變遷[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蓮;近代蕪湖與皖江地區(qū)農(nóng)村經(jīng)濟(1876—1936)[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軍;淮北市宗教發(fā)展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6 孫多忠;民辦淮南煤礦研究(1928-1937)[D];蘇州科技學院;2011年
7 孫鑫;近代安徽農(nóng)業(yè)種植結(jié)構(gòu)變遷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8 馮定學;民國時期安徽地方銀行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鄭金彪;清末安徽農(nóng)業(yè)改革(1895-1911)[D];安徽大學;2011年
10 魯燕冰;民國時期安徽礦業(yè)研究(1912-1945)[D];安徽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安徽政報一九六一年第一期到第六期總目錄[J];安徽政報;1960年12期
2 章慧麗;;安徽省10部志書評論會召開[J];中國地方志;2008年12期
3 胡利;余祖本;;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召開《安徽省志》點評會[J];中國地方志;2009年10期
4 胡利;;安徽省年鑒研究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J];中國地方志;2009年07期
5 段云學;近代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反洋教斗爭[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牛曉萍;近代四川農(nóng)村流民的形成及原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12期
7 孫海洋;社會轉(zhuǎn)型中的湖南近代文人[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安徽省公路史志工作總結(jié)表彰會暨《安徽省公路志》首發(fā)式舉行[J];中國地方志;2006年03期
9 ;安徽省各級掃除文盲運動委員會試行組織條例[J];安徽政報;1952年01期
10 王杉;簡析近代東北城市的興起[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顧建娣;;19世紀中期安徽的田賦征收制度[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5年卷[C];2005年
2 葉長慶;;東至縣歷史沿革[A];東至關子鈔版暨兩宋紙幣——兩宋紙幣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篤勤;;晚清漢口茶市與漢江茶葉運銷[A];漢水文化研究——漢水文化暨武當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徐學林;;強烈呼吁要對徽學進行深入地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馬惠蘭;李仁;;回族遷移與生態(tài)氣候變遷[A];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沈祖煒;;近代重慶、上海經(jīng)濟關系簡析[A];歷史科學與城市發(fā)展——重慶城市史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諏訪春雄;;回來看望子孫的祖先諸神[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舒斌 海峰 懷思 鹿璐;北京安徽會館戊戌變法策源地[N];安徽經(jīng)濟報;2005年
2 黃永禮;修編地方精品志書 服務和諧安徽建設[N];安徽日報;2007年
3 常士曄;近代常家三學人[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4 王樹;天長地名的由來[N];中國檔案報;2008年
5 鄒寶元;風雨滄桑獨秀墓[N];安徽日報;2005年
6 老屋;舊安徽大學的一批文物[N];江淮時報;2005年
7 何聰;負面人物也“進”地方志[N];人民日報;2007年
8 李光明;地方志收錄罪犯終得立法認可[N];法制日報;2007年
9 樓航燕;“絲綢之府”的歷史沿革[N];中國文化報;2007年
10 鄭信;大量中醫(yī)文獻散佚民間“國寶”喪失將成千古遺憾[N];江淮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游歡孫;近代蘇州地區(qū)市鎮(zhèn)經(jīng)濟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2 田永秀;近代四川沿江中小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1999年
3 樊如森;天津港口貿(mào)易與腹地外向型經(jīng)濟發(fā)展(1860-1937)[D];復旦大學;2005年
4 劉愛新;網(wǎng)絡化市場中介:近代廣西經(jīng)紀業(yè)(1885-1956年)[D];廈門大學;2008年
5 陳煒;近代廣西城鎮(zhèn)商業(yè)網(wǎng)絡與民族經(jīng)濟開發(fā)[D];四川大學;2006年
6 周寧;地緣與學緣: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復旦大學;2007年
7 吳媛媛;明清時期徽州的災害及其社會應對[D];復旦大學;2007年
8 陶明選;明清以來徽州民間信仰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鄒怡;明清以來徽州茶業(yè)及相關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張珊珊;近代漢口港與其腹地經(jīng)濟關系變遷(1862-1936)[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竺暨元;太湖以東地區(qū)“因寺成鎮(zhèn)”現(xiàn)象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宋大鵬;近代山東土匪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震;近代鳳凰城市文化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鄧運山;湖南近代社會的人際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鄒丹丹;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教教會學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彭寧;近代陜南廟會經(jīng)濟初探[D];西北大學;2009年
7 廖德明;近代安徽鐵路及其與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8 袁素文;永州城市文化的近代變遷[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沈偉;論近代衡陽城市文化與城市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高霞玲;近代湖南的社會娛樂研究(1911-1927)[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2748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182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