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影響大學生自殺心理行為的三因素探析

發(fā)布時間:2016-08-14 21:10

  本文關鍵詞:影響大學生自殺心理行為的三因素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影響大學生自殺心理行為的三因素探析

作者:馬建青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 更新時間:2006-10-27 11:20:45 文章錄入:海天行 責任編輯:海天行

近年來,大學生的自殺事件時有發(fā)生,在某些地區(qū)和高校還比較嚴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心理咨詢報告和心理測驗結果顯示,有潛在自殺可能性的大學生還大有人在。由于大學生自殺所造成的嚴重社會影響,以及對大學生個人、家庭帶來的重大損失,對其他大學生造成的負面作用,給學校可能帶來的不良聲譽等原因,這一問題已引起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高校、家庭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因而,預防自殺及其它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已成了高等院校,特別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部門、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重要工作之一。
   
我們認為,自殺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一方面,大學生生活在社會、家庭、學校交互作用的特有的外界環(huán)境中,他們通常會遇到各種心理-社會應激因素;另一方面,他們正處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過渡期,這形成了他們特有的內部心理環(huán)境。大學生自殺心理行為的產生與其所處的紛繁復雜的外部環(huán)境、個體的內在素質以及具體誘因等密切相關。三因素相互作用,并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上共同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殺心理、行為。可以說,自殺往往是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將就影響大學生自殺的外界環(huán)境因素、主體內在因素和直接誘發(fā)因素三方面作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分析,以深化對自殺原因的探討,并為預測、預防和矯正自殺心理行為的發(fā)生提供參考性的意見。

一、外界環(huán)境因素——自殺心理形成的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自殺行為是人的心理對外界環(huán)境嚴重不適應的極端表現(xiàn)。本文把大學生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概括為社會、家庭、學校三部分。這三部分往往從不同側面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外界環(huán)境一方面作為大學生以往生活的背景因素存在,構成了大學生心理(包括自殺心理)的基礎;另一方面又作為現(xiàn)實因素存在,其中的一些成了大學生自殺行為的誘發(fā)因素。
   
(一)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變遷及自殺觀念的變化
   
就一般意義來說,自殺行為與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密不可分。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愛米爾•杜爾凱姆在《自殺論》一書中強調自殺行為與社會集團和個人之間的結合度有關,提出社會整合力的強弱是自殺的重要影響因素。【1】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整合力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比如文化的轉型、價值觀念的變遷、社會失范現(xiàn)象的增加等,這些都影響和沖擊著社會人群(包括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此外,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等變化,都大大地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負荷,使許多人失去了安全感、穩(wěn)定感而變得茫然和無所適從,嚴重的甚至因為焦慮和擔憂而引起嚴重適應不良、精神病態(tài)的反應乃至自殺行為。
   
當前值得注意的一種傾向是大學生對自殺的認識變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自殺的禁忌并不多,加之近年來一部分大學生在重視生存權利的同時,也將放棄生命視作自身的一種權利,他們認為自己有選擇生或死的自由。這種觀念多少也受到西方某些社會思潮的影響。此外,近年來國內外某些報刊、影視媒體中對自殺行為的細致描述、對悲觀厭世情緒的大肆渲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還缺乏足夠識別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學生。關于新聞媒介與自殺率的聯(lián)系,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自殺的過度報道確實會鼓勵自殺的沖動!2】上述的內容僅僅是社會大環(huán)境的一部分,它們作為一種社會氛圍,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殺意識,成為某些人自殺心理的基礎。
   
(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早年心理創(chuàng)傷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
   
家庭作為大學生多年來成長的環(huán)境,并且現(xiàn)在依然還在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的最小社會組織,其對大學生心理狀況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十分強大和深遠。
   
首先,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結構的變化等都可能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早期心理創(chuàng)傷,比如,,父母早亡或離異、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受父母關注太少甚至受父母或他人虐待等,都容易對孩子造成某種心理創(chuàng)傷,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態(tài),對以后的心理發(fā)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都作過深入的分析。在這此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如果在現(xiàn)實中遇到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時,容易喚起以前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不知不覺中會造成他們的消極情緒和過激行為,嚴重的會產生變態(tài)行為,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
   
其次,大學生成年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期望水平與大學生自殺行為也有一定關系。過于嚴格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水平都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一旦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有的人就認為自己無用,對不起父母或認為會遭父母的責備,有的人可能因此而選擇自殺的方式。曾有大學生就是因為學習成績差,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和辛勤勞動,而選擇自殺作為逃避方式的。反之,溺愛的教育方式也會帶來諸多的消極影響,形成他們的懦弱、依賴、自我中心等性格,增加了遭遇挫折的機會,也大大降低了他們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我們的咨詢實踐顯示,家庭中有自殺史的大學生較其他人更具自殺的危險件,因為這可能成為一些大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從而使他們較其他人更易在挫折面前選擇自殺行為。因此許多自殺研究者提出,有家庭自殺史者應成為自殺預防的重點對象。
   
我們認為,家庭環(huán)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與自殺發(fā)生聯(lián)系的,心理健康狀況才是制約自殺行為的關鍵因素。所以,有時家庭因素也會成為自殺的導火線,但仔細分析,它只能是導火線,而不是炸藥包本身,這炸藥包就是其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對此,我們還將在后面作進一步的分析。
   
(三)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競爭壓力及教育的片面
   
作為與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學校環(huán)境,無疑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特征產生直接而明顯的影響。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既包括以往學校教育的影響,也包括當前大學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影響,比如,學習、交往、戀愛、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挫折都可能成為自殺事件的觸發(fā)因素。
   
此外,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嚴重忽視是自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許多高校也沒有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心理咨詢機構,導致一些原本可以被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的心理異常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使自殺跡象沒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而釀成悲劇。從一些心理咨詢開展得較好的高校來看,自殺現(xiàn)象都有明顯的下降,甚至多年沒有發(fā)生。由此表明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自殺問題的有效措施。
   
大學生自殺行為的最終發(fā)生是瞬間的,但自殺行為產生的基礎往往是長期積累而成的。在此,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家庭和學校,它們是大學生最主要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其健全與否關系到大學生以往和現(xiàn)在的成長環(huán)境,亦與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密切相關。

二、主體內在因素——自殺行為發(fā)生的關鍵
   
青年時期是一生中情感最豐富、最強烈、最微妙、最動蕩的時期,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時期,被認為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和心理問題的高峰期。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和適應身心變化的機制,因而在多重壓力源的作用下,容易發(fā)生各種心理問題,包括比較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也容易采取自殺行為?梢哉f,大學生主體內在的因素對其自殺行為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一)大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征,特別是其中的消極心理品質是自殺行為發(fā)生的潛在因素
   
心理上處于第二次“斷乳期”的青年大學生,容易產生一些比較典型的心理特征。比如,(1)心理矛盾沖突增多。青年期正如歌德所說的“我心中之兩種靈魂”那樣,是理想與現(xiàn)實相矛盾而感到煩惱的時期。此時大學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伴隨而來的自我意識的分化及其所產生的矛盾,往往使他們內心充滿不安和危機。這些心理沖突和矛盾如果強度過大或持續(xù)過久,就會導致心理、生理機能的紊亂,進而有可能發(fā)展為神經癥或精神病,甚至導致自殺。(2)敏感而脆弱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具有易感性,其內心及行為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變化較為顯著;另一方面,由于當代大學生的特殊成長環(huán)境,獨生子女較多,生活經歷較為簡單,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存在著脆弱的一面,容易產生受挫感,對危機和沖突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適能力,因而很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導致大學生自殺的導火線。(3)不穩(wěn)定的情緒特征。美國心理學家霍爾用“疾風怒濤’來形容青年人的情緒。也就是說,大學生的情緒往往處于動蕩不穩(wěn)的狀態(tài),具有沖動性、突發(fā)性、兩極性、心境化等鮮明特征,也容易產生某些負性情緒,如緊張、焦慮、抑郁、憤怒等。嚴重的負性情緒容易轉化為內向攻擊,導致自殺意念和行為。(4)高成就動機受挫形成的心理落差。由于社會、家庭對大學生的期望值較高,大學生自身也有強烈的上進心,因而他們往往具有高成就動機和高自我期望。進大學后,面對人才薈萃的新集體,許多人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落差,原來優(yōu)良的自我感覺迅速向另一端變化。這種心理落差往往是心理障礙和非理智行為發(fā)生的前兆。一般說來,大學生中具有的上述心理特征是引發(fā)自殺行為的潛在因素。

(二)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氣質、性格、人生觀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影響自殺行為的核心因素
   
個人心理素質的優(yōu)劣是自殺行為是否發(fā)生的關鍵因素。面對同樣的挫折、困難,有的大學生能應付自如,有的卻走上自殺的道路,這與個人的心理素質特別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關。一部分大學生由于成長過程一直較順利,他們只能體驗成功但不能接受失敗,一旦遇到挫折或失敗往往難以承受。當他們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無法逃避時,就有可能將攻擊性的沖動指向自身。當這種傾向十分強烈時,便容易導致自殺行為。尤其是當一個較大的挫折落到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學生身上時,發(fā)生自殺或其它不良行為的可能性就較大。有時,即便是并不嚴重的挫折,也可能摧垮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質不良的同學,因為他們往往會夸大問題的嚴重程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人生和前途產生懷疑,進而悲觀厭世,甚至輕生。令人十分擔心的是,在我們的調查中,相當多的大學生談到當自己面臨“最不能承受的挫折時”,通常采取的態(tài)度是跳樓、自殺,而這些所謂的最不能承受的挫折多是“考試不合格”、“身體出現(xiàn)殘疾”、“被戀人拋棄”、“父母雙亡”、“在競爭中被淘汰”、“事業(yè)沒有成就”等。由于這些挫折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大學生對此的反應是令人深思、值得警惕的。在現(xiàn)實中,確有人因為這些事件而自殺。通常情況人們會把這些大學生自殺的原因歸結為考試成績、失戀或某一個具體的挫折。而我們認為,真正的原因在于這些大學生心理素質的缺陷,因為外在因素最終必須通過人的心理這一內在中介環(huán)節(jié)起作用。有些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平常小事,之所以會釀成悲劇,是某些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低下的典型表現(xiàn)。值得高度重視的是,目前大學生中心理素質存在嚴重或較嚴重缺陷的人比例較高,有自殺潛在傾向的大學生人數(shù)遠比已有自殺行為的人數(shù)高出許多倍。
   
根據(jù)我們對自殺者的個案分析和咨詢經驗發(fā)現(xiàn),個體的氣質和性格因素與自殺行為有一定關系。就氣質來說,抑郁質和膽汁質的人更易產生自殺情緒,而相對平衡型的粘液質、多血質的個體則較少。膽汁質的人對挫折體驗的強度較大,也易于爆發(fā),而抑郁質則體驗深刻,反應緩慢些,故膽汁質的人往往在挫折沖動下立即付諸行動,而抑郁質的人則要反復考慮后才行動。膽汁質者在激情狀態(tài)過后,自殺沖動迅速減弱,甚至會十分后悔自己的行為,而抑郁質者由于是三思后的舉動,故不容易改變,即使情緒緩解后,自殺危險性也并未完全消除。
   
就性格而言,性格往往影響各個人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對具體事物的反應方式。那些具有敏感多疑、內向退縮、自卑抑郁的人,那些依賴性強、自我中心、易走極端的人,那些好勝要強、期望過高、攻擊性強的人,都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產生自殺意念甚至自殺行為。據(jù)京、港、滬等地對高校學生自殺者所作的調查分析,自殺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脆弱、自卑、孤僻、抑郁、悲觀等個性障礙!3】
   
此外,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與自殺也有密切的關系,它是決定自殺行為的重要思想基礎。對自殺的認知、已有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tài)度既可以成為自殺的原因,也可以成為對抗自殺的資源。【4】比如,一個以健康為主要價值指標的大學生,可能因為不能面對疾病或意外傷害導致的殘疾而自殺;一個把學習成績看得高于一切并對自己的成績抱很大期望的大學生,當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不及格時,可能由于難以承受如此大的沖擊強度而采取自殺行為;一個把名譽和面子視為比生命更重要的大學生,一旦這方面遭到損害、破壞,就可能以自殺來了結;而一個人生態(tài)度悲觀消極的大學生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絕路。
   
(三)大學生的心理疾病是導致自殺的頭號敵人
   
大學生由于年輕,身體素質普遍較好,所以因生理健康問題而自殺的大學生相對較少。而由于客觀存在的或主觀感覺的生理上的缺陷和不足而引起嚴重自卑,并導致自殺的則偶有發(fā)生。后一種情形已不是生理健康問題,而前一種情形也不完全是生理健康問題,因為面對同樣的生理狀態(tài),有的大學生坦然處之,有的則尋死覓活,這與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有關。
   
相對而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自殺心理行為之間有顯著的關系,尤其是嚴重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往往是自殺行為的罪魁禍首。我們認為,心理障礙是許多自殺事件發(fā)生的內部心理動因或根本原因,自殺是心理障礙的一種外化形式,是其惡化的結果,也是其極端的表現(xiàn)方式。從一份逆行性的研究中,英美學者發(fā)現(xiàn)約有90%的自殺者在其生活歷程中曾有過可診斷出的精神疾病,這些疾病多半不易識別或治療不充分!5】大學生是精神疾病的高發(fā)人群。在我國大學生中與自殺相關系數(shù)最高的精神疾病主要有抑郁癥、精神分裂癥。
   
自殺與抑郁癥有密切關系。抑郁癥是一種能影響整個機體的病癥,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就是有自殺企圖和行為。研究表明,約四分之一的抑郁癥病人企圖自殺,幾乎全部病人打算要自殺。【6】而自殺者往往具有原發(fā)或繼發(fā)性抑郁癥的病史。有學者指出:近年來除發(fā)現(xiàn)一些人自殺是在應激作用下輕生外,更多的是由于伴發(fā)的精神疾病而自殺,特別是抑郁癥!7】精神病學家總結出,在抑郁癥患病初期、在治療不充分時、在病情部分緩解或病情復發(fā)加劇這幾個時期中患者皆易自殺。【8】抑郁癥之所以具有較大的自殺危險性,關鍵問題在于抑郁癥作為一種心理障礙是常見的,但又不易被發(fā)現(xiàn),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抑郁癥容易被當成一般的情緒問題或軀體不適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國內綜合性醫(yī)院對抑郁癥的檢出率只有15-25%。此外,抑郁癥還具有復發(fā)性,絕大部分病人在一生中有2-6次抑郁發(fā)作。我們對大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大學生自殺者中抑郁癥患者占有較大比例,其中多數(shù)人在以前就有過自殺的念頭或行為!9】
   
精神分裂癥患者也是最容易自殺的人群之一。根據(jù)N.L.Farberow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殺者的調查,說明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自殺率較常人高5倍!10】自殺沖動是精神分裂癥的嚴重癥狀。精神分裂癥與自殺行為的相關因素主要有三種情況:其一,患者常受到幻覺、妄想、病理性激情和其他精神癥狀的控制而發(fā)生自殺行為;其二,處于緩解階段的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病情及其后果,出于環(huán)境或心理原因,易出現(xiàn)自殺行為;此外,慢性精神分裂癥自殺與抑郁等病態(tài)心理有關,科亨發(fā)現(xiàn)70%的精神分裂癥自殺者具有中度到重度抑郁!11】我國大學生自殺案例中,有一部分就是精神分裂癥引起的。
   
據(jù)此,我們認為,大學生主體內在因素,尤其是嚴重的心理障礙和惡劣的心理狀態(tài)對自殺行為影響很大,是造成大學生自殺的本質性原因。

三、直接誘發(fā)因素——自殺行為的導火線
   
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有時并不需要誘發(fā)因素,但有時確有某種外界誘發(fā)因素,甚至這種誘發(fā)因素看起來像是自殺的直接原因。當一些大學生遭受到對其來說是較大挫折的突發(fā)事件時,由于沖動、情緒不能自控而產生自殺行為。此時,突發(fā)事件就成了自殺行為的直接導火線。
   
根據(jù)我們對容易誘發(fā)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常見生活事件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主要有:戀愛受挫;學習壓力過大或學業(yè)成績不理想,出現(xiàn)不及格;人際關系沖突、緊張;遭到誣陷或被人誤解;得了自認為嚴重的或難以啟齒的疾病等。此外,長時間的心理矛盾或軀體痛苦,突然的情緒打擊、屈辱和憤怒等都可能成為自殺的激發(fā)因素。這些問題或癥結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則容易成為自殺的直接誘因。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并不是上述誘因的必然結果,誘因對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起的是“扳機”作用,根源是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承受能力問題。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自殺行為都有直接的、明確的誘因,有些所謂的原因是自殺行為發(fā)生后,外界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猜測強加于自殺者的。
   
縱觀影響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外界環(huán)境因素、主體內在因素和直接誘發(fā)因素,我們認為,就個體而言,可能是其中的一種因素或幾種因素在起作用,甚至很偶然的因素也可能促成一個人的自殺行為。然而就大學生整體的自殺狀況來說,則是這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者在不同的時空、通過不同的途徑、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大學生的自殺心理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首先,三因素是互相聯(lián)系的。外界環(huán)境因素就其歷時性(縱向)來說,是個體成長的環(huán)境和內在素質形成的條件,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大學生的人格,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心理素質,也影響著大學生自殺心理的形成和發(fā)展;就其即時性(橫向)來說,又是影響自殺行為發(fā)生的外界條件,有時表現(xiàn)為直接誘發(fā)因素。主體內在因素一方面受制于外界環(huán)境作用,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外界,制約著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反應方式,同時它也是調控誘發(fā)因素的中樞。誘發(fā)因素既可能來自于外界環(huán)境,也可能來自于自身的身心狀態(tài),并與個體的內在因素相互作用后,轉變?yōu)樽詺⑿睦硇袨椤?bR>   
其次,三因素作用的途徑不同,性質不同,故產生的影響也有程度上的差別。外界環(huán)境因素主要是由外而內地對大學生的自殺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影響是間接的、長期的,影響程度是有限的;主體內在因素則由內而外地對大學生的自殺行為產生深層的、根本性的影響,作用很大;而直接誘因的作用則具有外顯性、即時性和爆發(fā)性的特征,起著導火線的作用。
   
第三,三因素相輔相成、共同發(fā)揮作用。不健康的個體心理因素會降低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和對不良生活事件的抵抗能力,而不良的外界環(huán)境因素又會妨礙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誘發(fā)因素則增加了大學生的不良刺激。但我們始終認為,外部環(huán)境因素和誘發(fā)因素對于個體來說,僅僅是促成自殺心理形成、自殺行為發(fā)生的外在的可能性因素,而歸根結底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心理品質,因為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通常情況下,大學生的自殺行為往往是在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所致的,但從根本上說,是個體心理素質作用的結果。此外,不可忽視的是,當自殺心理形成后,是否能及時、有效地得到社會支持和專業(yè)性的心理干預,是自殺心理是否會轉變?yōu)樽詺⑿袨榈年P節(jié)點。
   
如上所析,由于影響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我們可以根據(jù)其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自殺干預措施。一方面,在著重改善大學生自身內部環(huán)境、重視個體心理預防的同時,充分發(fā)揮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的積極作用、重視社會系統(tǒng)預防,特別是改善兒童的早期成長環(huán)境,改進家長的教育方式,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在警惕自殺前兆、關注高危人群的基礎上,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殺危機干預。一言以蔽之,要在充分認識自殺心理行為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特征,采取多渠道相結合的自殺危機干預措施,較為有效地控制自殺行為的發(fā)生。

注釋:
①[法]愛米爾•杜爾凱姆著:《自殺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②鄭維廉、黃海著:《變態(tài)生命的心理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P165
③戴小力,“青年自殺行為的心理分析與防治”,載《青年研究》,1990年第5期
④楊德森主編:《行為醫(yī)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P219
⑤⑧⑩北京醫(yī)科大學主編,《精神醫(yī)學與相關問題》第三卷,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P257,P257,P286
⑥陳仲庚主編譯,《變態(tài)心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年,P154
⑦翟書濤,“21世紀自殺和自殺預防研究展望”,載《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學術研討會暨三屆全國理事擴大會資料》,1999年,P41
⑨馬建青,“自殺與抑郁癥”,載《青年研究》,1990年第5期
⑾何兆雄著,《自殺與人生》,廣州出版社,1996年,P38
⑿姚月紅,“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預防和干預”,載《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本文關鍵詞:影響大學生自殺心理行為的三因素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942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942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588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