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情境下的親社會行為:求偶動機對危機救助意愿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危機情境下的親社會行為:求偶動機對危機救助意愿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危機救助 親社會行為 求偶動機 冒險行為 進化心理學
【摘要】:危機救助指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和拯救他人,這種行為多見于男性,但無法用進化論的個體選擇觀點解釋。本研究基于進化心理學中代價信號理論,探索啟動求偶動機對個體在危機情境下的冒險救助意愿的影響。結果表明,啟動擇偶動機會導致男性的危機救助意愿上升;而女性的危機救助意愿則在啟動擇偶動機后下降。這一結果支持如下觀點:男性在危機情境下冒險救助的行為是一種代價信號行為,具有為吸引異性這一目標服務的功能。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
【關鍵詞】: 危機救助 親社會行為 求偶動機 冒險行為 進化心理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200788、9132400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ZD155、14BZZ087)的資助
【分類號】:B848.4
【正文快照】: 1引言1.1研究問題提出以及關鍵概念界定最近幾年,在我國見危不救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fā)生,由助人行為的缺失導致的類似“小悅悅事件”引人深思。危機救助,又稱英勇行為(Heroicbehavior)是指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和拯救他人的行為,這種助人行為具有高風險性,以及明顯的潛在利益(Fart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宏利;張雷;;求偶動機對男性冒險行為傾向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0年05期
2 單雯;金盛華;張衛(wèi)青;盛瑞鑫;;從進化心理學視角看兩性冒險行為[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11期
3 邢采;張希;牛建林;;人口性別比例失衡對人類行為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2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竇東徽;石敏;趙然;劉肖岑;;社會生態(tài)心理學:探究個體與環(huán)境關系的新取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2 云祥;李小平;;權力感的無意識啟動:方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年03期
3 邢麗偉;;淺析人格中的冒險性[J];學理論;2011年32期
4 黃冬梅;趙太陽;;跨文化研究視域下的進化與文化對行為的塑造——以隔代投資研究為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年06期
5 李恩成;蔡騎鵬;周凱玲;;中國人口性別比例失衡對儲蓄率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4年13期
6 安桂花;;大學生感覺尋求與冒險行為的現(xiàn)狀調查與干預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年03期
7 宋春蕾;殷瑋;陸勝男;;人際吸引中性別助長效應的實驗研究[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8 肖莉;;冒險行為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13年01期
9 江榮煥;李曉東;;兩性求偶動機與冒險行為信息的內隱聯(lián)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10期
10 陳斌斌;王婉婷;;進化心理學視野下的創(chuàng)造力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健;利他行為的模型構造與數(shù)量分析[D];廈門大學;2009年
2 田芊;中國女性擇偶傾向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3 解慶福;進化與女權:盤旋在心理學上空的幽靈[D];吉林大學;2013年
4 陳謝平;基層黨政干部的自律品質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5 黃玉晶;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背景下恐懼情緒感染神經(jīng)生理過程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月;空間定向能力的性別差異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何立媛;誘因對抑制控制加工的影響:眼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3 崔超;大學生擇偶決策中的妥協(xié)策略[D];浙江理工大學;2012年
4 張妮斯;壓力反應的性別差異[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朱昌松;CEO背景特征異質性下薪酬與企業(yè)績效關系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6 錢曉艷;內蒙古人口結構變化對居民儲蓄的影響研究[D];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7 黃佳佳;大學生性別角色與擇偶偏好的關系[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8 黃玉肖;解釋水平對延遲折扣數(shù)量效應的影響研究[D];濟南大學;2013年
9 阮魯君;異性拒絕對擇偶行為的影響[D];寧波大學;2013年
10 施婕妍;第三方二階獎懲機制對獎懲規(guī)范和合作規(guī)范建立的作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松,董葳,錢銘怡,王易平,劉興華;十五年來中國男性擇偶標準的變化[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年04期
2 李淑惠;;科技背景下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5期
3 劉中一;大齡未婚男性與農(nóng)村社會穩(wěn)定——出生性別比升高的社會后果預測性分析之一[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年05期
4 段青;;哈德遜的“光棍”理論與中國性別比失衡[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8年11期
5 朱許強;;不同性格類型民族大學生擇偶偏好影響因素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6 康建英;朱雅麗;原新;;中國出生性別比偏高及未來女性赤字預測[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7 原新;胡耀嶺;;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現(xiàn)狀、特征分析及對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0年06期
8 潘金洪;;出生性別比失調對中國未來男性婚姻擠壓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7年02期
9 陳衛(wèi);李敏;;中國出生性別比偏高的長期人口后果[J];人口與發(fā)展;2010年04期
10 李漢東;陸利桓;;我國出生性別比失調對未來婚姻市場的影響[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年2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段梅香;男性研究生擇偶偏好及其對童貞的態(tài)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則方;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分析與思考[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姬興濤,張智,任旭林;兒童親社會行為新近研究述評及啟示[J];云南電大學報;2002年03期
2 李玉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喪失的心理學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2年13期
3 寇_g,王磊;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干預研究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4期
4 呂哲委;論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yǎng)[J];寧波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賈蕾;試析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6 趙章留,安桂玲;4~6年級兒童對自己和同伴親社會行為的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年03期
7 朱丹,李丹;初中學生道德推理、移情反應、親社會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比較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05期
8 宗愛東;;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中的三個問題[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高樹昱;李慶功;;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趨勢[J];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Z1期
10 趙景欣;申繼亮;張文新;;幼兒情緒理解、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郁;;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缺失分析[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秀麗;;兩難情境中大學生親社會行為——謙讓行為的調查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程峗;李丹;;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干預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宏利;張雷;;嚴厲型父母教養(yǎng)與同伴接受和親社會行為的交互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宋鳳寧;;高中生移情水平與網(wǎng)絡親社會行為的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寇_g;;青少年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張慶鵬;;建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測量維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趙璇;周治金;;移情和道德感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娟;;師范生的親社會行為及其與感戴的關系[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鄔鐘靈;紀林芹;張文新;;童年晚期兒童親社會行為與母親教養(yǎng)行為的關系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慶鵬 黎潔 寇_g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親社會行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孫卉;家庭因素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宋平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共情的界定及其測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遲毓凱;人格與情境啟動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胡金生;兒童同情心的結構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曉賢;兒童內疚情緒與初級情緒的發(fā)展差異[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李繼波;時間定價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曉彤;虛擬社區(qū)中研究生親社會行為的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金梅;不同虛擬內疚類型下青少年親社會行為選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蔣雪;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親社會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葛高飛;中學生親社會行為家族影響因素的探究與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5 程,
本文編號:61899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61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