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岡特里普的客體關系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6 03:43
哈里·岡特里普(1901-1975)是精神分析運動中客體關系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客體關系理論和臨床技術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理論方面,他在繼承費爾貝恩的人格結構模型的基礎上,修正和拓展了該模型的內(nèi)心結構說。他認為個體的原始自我存在三個階段的分裂,第一次分裂是原始自我分裂為中心自我與退縮自我,前者與外部世界接觸,后者退縮回內(nèi)部世界;第二次分裂是退縮自我在內(nèi)部世界分裂為力比多自我和反力比多自我;第三次分裂是力比多自我分裂為一個積極的施虐-受虐自我和一個消極的退行自我。岡特里普引入退行自我這個概念作為自我分裂的終極產(chǎn)物,并對其進行了詳細闡述。在自我發(fā)展問題上,他堅持自我關聯(lián)是嬰兒自我在早期階段發(fā)展的根本特性,形成好的自我關聯(lián)的個體可以獲得一個強大的自我,而沒有形成好的自我關聯(lián)的個體就會導致自我虛弱。他還提出了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共包含八個階段、14種關系模式。這些模式展現(xiàn)出嬰兒努力從不成熟的依賴成長為成熟的依賴的全過程。在臨床實踐方面,岡特里普堅持精神分裂性現(xiàn)象是一切心理疾病的基礎,重視精神分析中的治療關系,并且對患者的阻抗行為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盡管岡特里普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積...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論文選題的緣由或意義
1.1 豐富和發(fā)展了客體關系學派的理論觀點
1.2 對心理治療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1.3 將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其他領域
2 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
2.1 國外研究概況
2.2 國內(nèi)研究概況
3 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論
4 論文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和不足之處
第1章 學術生平與主要著作
1 學術生平
1.1 早年的心靈創(chuàng)傷
1.2 求學歷程和牡師工作
1.3 接受精神分析
2 主要著作
第2章 思想來源
2.1 神學的影響
2.1.1 在神學中尋找失去的母愛
2.1.2 用神學概念界定分析情境中的愛
2.2 哲學的影響
2.2.1 浪漫主義哲學的影響
2.2.2 約翰·麥克默里的影響
2.3 心理學的影響
2.3.1 弗洛伊德的影響
2.3.2 費爾貝恩的影響
2.3.3 溫尼科特的影響
第3章 客體關系理論
3.1 對費爾貝恩人格結構模型的拓展
3.1.1 術語的界定
3.1.2 反力比多自我存在的原因
3.1.3 力比多自我的進一步分裂
3.1.4 退行自我的存在
3.2 自我——人格的核心問題
3.2.1 在客體關系中發(fā)展的自我
3.2.2 自我關聯(lián)——自我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3.2.3 自我發(fā)展失敗的結果
3.2.4 對虛弱自我的恐懼和隱藏
3.3 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3.3.1 最初的力比多階段
3.3.2 前道德階段
3.3.3 道德階段
3.3.4 成熟的力比多和道德階段
3.3.5 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第4章 心理病理學
4.1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核心及其臨床表現(xiàn)
4.1.1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核心——自體問題
4.1.2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臨床表現(xiàn)
4.2 神經(jīng)癥的特性及其根源
4.2.1 神經(jīng)癥的特性
4.2.2 神經(jīng)癥的根源
4.3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各種神經(jīng)癥癥狀
4.3.1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抑郁癥問題
4.3.2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癔癥問題
4.3.3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焦慮問題
4.4 分裂性患者對關系的需求和恐懼
4.4.1 分裂性患者與外部客體的關系
4.4.2 分裂性患者的進進出出模式
4.4.3 一則既需求關系又恐懼關系的案例
第5章 心理治療觀
5.1 精神分析治療的對象、本質(zhì)和范圍
5.1.1 精神分析治療的對象
5.1.2 精神分析治療的本質(zhì)
5.1.3 精神分析治療的范圍
5.2 精神分析中的治療關系
5.2.1 治療關系的重要性
5.2.2 移情與反移情
5.2.3 治療關系的反復性
5.2.4 分析師在心理治療中的角色
5.3 精神分析治療中的阻抗
5.3.1 存在阻抗的原因
5.3.2 阻抗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5.4 心理治療的深層階段
5.4.1 俄狄浦斯沖突階段
5.4.2 分裂性妥協(xié)階段
5.4.3 退行與重生階段
第6章 客體關系理論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6.1 在神學領域的應用
6.1.1 理解教會成員的性格
6.1.2 理解教會成員對宗教的體驗
6.1.3 理解教會成員與牧師和教會之間的關系
6.1.4 預防教會成員的心理問題
6.2 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
6.2.1 焦慮的維度
6.2.2 焦慮的社會根源
6.2.3 社會工作者對焦慮問題的處理
第7章 簡要評價
7.1 主要貢獻
7.1.1 拓展了費爾貝恩的內(nèi)心結構理論
7.1.2 提出了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7.1.3 啟發(fā)了后人對自體理論的研究
7.1.4 擴展了精神分析治療的范圍
7.1.5 突出了阻抗在治療中的作用
7.2 主要局限
7.2.1 概念界定不夠明晰
7.2.2 理論缺乏系統(tǒng)性
7.2.3 低估了驅(qū)力理論的價值
7.2.4 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自體理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2980096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論文選題的緣由或意義
1.1 豐富和發(fā)展了客體關系學派的理論觀點
1.2 對心理治療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
1.3 將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其他領域
2 國內(nèi)外研究概況
2.1 國外研究概況
2.2 國內(nèi)研究概況
3 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論
4 論文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和不足之處
第1章 學術生平與主要著作
1 學術生平
1.1 早年的心靈創(chuàng)傷
1.2 求學歷程和牡師工作
1.3 接受精神分析
2 主要著作
第2章 思想來源
2.1 神學的影響
2.1.1 在神學中尋找失去的母愛
2.1.2 用神學概念界定分析情境中的愛
2.2 哲學的影響
2.2.1 浪漫主義哲學的影響
2.2.2 約翰·麥克默里的影響
2.3 心理學的影響
2.3.1 弗洛伊德的影響
2.3.2 費爾貝恩的影響
2.3.3 溫尼科特的影響
第3章 客體關系理論
3.1 對費爾貝恩人格結構模型的拓展
3.1.1 術語的界定
3.1.2 反力比多自我存在的原因
3.1.3 力比多自我的進一步分裂
3.1.4 退行自我的存在
3.2 自我——人格的核心問題
3.2.1 在客體關系中發(fā)展的自我
3.2.2 自我關聯(lián)——自我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3.2.3 自我發(fā)展失敗的結果
3.2.4 對虛弱自我的恐懼和隱藏
3.3 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3.3.1 最初的力比多階段
3.3.2 前道德階段
3.3.3 道德階段
3.3.4 成熟的力比多和道德階段
3.3.5 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第4章 心理病理學
4.1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核心及其臨床表現(xiàn)
4.1.1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核心——自體問題
4.1.2 精神分裂性問題的臨床表現(xiàn)
4.2 神經(jīng)癥的特性及其根源
4.2.1 神經(jīng)癥的特性
4.2.2 神經(jīng)癥的根源
4.3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各種神經(jīng)癥癥狀
4.3.1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抑郁癥問題
4.3.2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癔癥問題
4.3.3 基于精神分裂性的焦慮問題
4.4 分裂性患者對關系的需求和恐懼
4.4.1 分裂性患者與外部客體的關系
4.4.2 分裂性患者的進進出出模式
4.4.3 一則既需求關系又恐懼關系的案例
第5章 心理治療觀
5.1 精神分析治療的對象、本質(zhì)和范圍
5.1.1 精神分析治療的對象
5.1.2 精神分析治療的本質(zhì)
5.1.3 精神分析治療的范圍
5.2 精神分析中的治療關系
5.2.1 治療關系的重要性
5.2.2 移情與反移情
5.2.3 治療關系的反復性
5.2.4 分析師在心理治療中的角色
5.3 精神分析治療中的阻抗
5.3.1 存在阻抗的原因
5.3.2 阻抗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5.4 心理治療的深層階段
5.4.1 俄狄浦斯沖突階段
5.4.2 分裂性妥協(xié)階段
5.4.3 退行與重生階段
第6章 客體關系理論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6.1 在神學領域的應用
6.1.1 理解教會成員的性格
6.1.2 理解教會成員對宗教的體驗
6.1.3 理解教會成員與牧師和教會之間的關系
6.1.4 預防教會成員的心理問題
6.2 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
6.2.1 焦慮的維度
6.2.2 焦慮的社會根源
6.2.3 社會工作者對焦慮問題的處理
第7章 簡要評價
7.1 主要貢獻
7.1.1 拓展了費爾貝恩的內(nèi)心結構理論
7.1.2 提出了人際關系的基本形式
7.1.3 啟發(fā)了后人對自體理論的研究
7.1.4 擴展了精神分析治療的范圍
7.1.5 突出了阻抗在治療中的作用
7.2 主要局限
7.2.1 概念界定不夠明晰
7.2.2 理論缺乏系統(tǒng)性
7.2.3 低估了驅(qū)力理論的價值
7.2.4 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自體理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29800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8009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