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察異以求會通——熊十力與西方哲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1年
熊十力的直覺思想研究
朱琳
【摘要】:直覺是一種與理智相對應的非邏輯的、不強調推理的認識方法。直覺與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同屬于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但長期以來對直覺這種方法的研究卻不是很多,尤其相對于其他兩種思維方式而言。隨著理性主義的日益發(fā)達,人們開始意識到許多問題不能夠單靠理性的思考方式去把握,由此開始重視對直覺的研究。 中國學者是受到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之后開始接觸直覺這一概念,但直覺這種思維方式與中國哲學中的許多地方有共鳴,也正因如此,直覺受到中國許多學者的重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雖然并沒有“直覺”這一個概念,但中國的直覺思想卻是極為豐富的。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中均包含許多直覺思想的內容。熊十力的直覺思想同時受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影響,因此才具有很多獨特之處。 熊十力的哲學致力于重立大本,其實就是在新的時代之下為中國哲學尋找一個新的定位。首先,熊十力的直覺思想建立在區(qū)分科玄的基礎之上,科學與玄學的特征不同,那么在研究方法上也應當有所側重?茖W是將研究對象分成無數份,分析研究每一部分而得到真理;玄學則從總體方面著手,希望能夠得到萬事萬物皆通的真理。兩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各有各的側重點,各有各的長處,根據研究內容可以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熊十力認為科學側重于理智而玄學則側重于直覺,在熊十力這里就是科學運用“量智”而玄學則運用“性智”。其次,運用“性智”去研究玄學的過程,就是運用“性智”去見得本體的過程,就是一個“返本見體”的過程。熊十力通過“性智”與“量智”的區(qū)分既給科學留了余地,又強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 熊十力的直覺思想對后世哲學的影響很大。熊十力在儒學上的成就,他做人做事的執(zhí)著,他孜孜不倦的傳承使得新儒學有了更多的內涵與契機。熊十力為新儒學培養(yǎng)了很多中堅力量。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新儒學在經歷了低谷之后,有了再次發(fā)展的契機,其標志是1985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世宣言》,該宣言是當代新儒學一個大綱性的作品。而宣言的由唐君毅起草,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勵共同創(chuàng)作,這四個人當中三個是熊十力的學生。熊十力被譽為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哲學家之一,其獨創(chuàng)的哲學體系與獨立的學術態(tài)度對后世的哲學界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2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聶全高;熊十力與馮友蘭形而上學觀之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李祥俊;;生命體驗與哲學建構——熊十力哲學體系基點探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高瑞泉;默識與體認——熊十力的直覺理論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4 許寧;;熊十力與儒學哲學化的向度扭轉[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王建光;;倫理生命的智識轉向——熊十力人生哲學的“物性”構建[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吳學國;體用與性相——略論熊十力哲學對佛教唯識學的繼承與改造[J];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7 郭齊勇;;論熊十力對佛教唯識學的批評[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8 張汝倫;;察異以求會通——熊十力與西方哲學[J];文史哲;2009年04期
9 謝豐泰;熊十力哲學的現代價值[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陽 征;“熊十力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2002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高小強;唯識學“轉識成智”說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劉連朋;在佛學與哲學之間[D];南開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林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劉守政;熊十力“新致良知”研究[D];華僑大學;2007年
4 劉振貴;熊十力的“量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西南民族大學;2006年
5 鳳鳴;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元青;;“質測即藏通幾”說申論——兼論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董祥勇;;論“解蔽”意義上的“明于天人之分”[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余建軍;;無為?抑或有為?——以《論語》一段話為中心詮釋孔子無為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石相林;;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國際法上的作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5 徐俊嵩;;王陽明軍事實踐中的人本思想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6 葛維春;;象山心學理論淵源探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邵孔發(fā);;自然的人化[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陳家歡;;“天”、“命”視域下的孟子良心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10 何保林;;略論中國人的幸福觀與和諧社會建設[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周濤;;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姜飛;;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思想史起點[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戴國斌;;管理與哲學的關系:基于管理者戰(zhàn)略勝任素質的理論模型與實證研究[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2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陽;清代中期揚州學派文學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5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夏淼;當代中國鄉(xiāng)村文明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袁賽男;哲學視域下的國家形象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馮建輝;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哲學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盧斌;哲學視域下的網絡社會交往[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柏春;試析后現代藝術與文化底蘊的分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志明;亞里士多德與孔子的德福觀之比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廣福;張載道德境界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白云莉;90后大學生財富觀[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彩風;儒家誠信觀與當代社會誠信建設[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啟鞏;《新唯識論》翕辟論哲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麗春;古詩詞吟誦教學的有關調查與實驗[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鄭彩霞;《漢書》、《后漢書》涉《易》問題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段麗麗;荀子“仁本禮用”思想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10 馮國利;論道家的生態(tài)政治哲學意蘊[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軍;知識論與哲學——評熊十力對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誤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當代新儒學的理論奠基者熊十力[J];北方論叢;1996年01期
3 陳萬雄;從一封函札談起[J];讀書;1995年10期
4 張慶熊;熊十力和胡塞爾的本體論學說[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6期
5 張宏杰;;淺議熊十力“體用不二”思想[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7年04期
6 高瑞泉;熊十力與近代傳統(tǒng)[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7 胡曉明;從《十力語要》看熊十力哲學的存在感受與學術性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8 郭美華;“本心”的普遍性與個體性——論熊十力哲學的普遍主義取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程潮;生命哲學的輸入及其對現代新儒家的影響[J];嘉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95年02期
10 陳來;熊十力哲學的明心論[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偉;;熊十力廬山避難[J];湖北檔案;2007年05期
2 史炳軍;個體自由的形而上思考——評熊十力的心本論[J];理論導刊;2002年09期
3 高瑞泉;易理詮釋與哲學創(chuàng)造:以熊十力為例[J];周易研究;2002年02期
4 ;但責我者為我?guī)焄J];共產黨員;2009年03期
5 冷學寶;;熊十力的治學自信與教育自尊[J];師道;2010年11期
6 王守常;;熊十力 論學書札(三通)[J];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7 梁漱溟;紀念熊十力先生[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8 張?zhí)煨?;“我的書怎么是無所謂呢?”——《熊十力全集》讀后[J];哲學研究;2006年02期
9 華勇;;熊十力哲學研究[J];哲學動態(tài);1984年08期
10 劉建國;論熊十力本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J];長白學刊;198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顧士敏;;儒學的“還原”——評熊十力的《原儒》[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2 高瑞泉;;“新唯識論”與柏格森生命哲學[A];時代與思潮(3)——中西文化交匯[C];1990年
3 陳強;;《新唯識論》述記[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4 李德仁;;新儒家說易[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余敦康;;回到軸心時期——金岳霖、馮友蘭、熊十力三先生關于易道的探索[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羅義俊;;中國儒學:大綜和系統(tǒng)[A];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紀念孔子誕辰2556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7 景海峰;;湯一介先生與中國解釋學的探索[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8 耿寧;曾亦;;王陽明及其弟子關于“良知”與“見聞之知”的關系的討論[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9 閔仕君;;論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學建構[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10 姜飛;;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思想史起點[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 丁為祥;[N];光明日報;2009年
2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汝倫;[N];中華讀書報;2009年
3 陳來;[N];中華讀書報;2002年
4 ;[N];文學報;2008年
5 陳仁仁;[N];光明日報;2001年
6 張卓;[N];光明日報;2003年
7 齊勇;[N];中華讀書報;2001年
8 劉貴欣;[N];中華讀書報;2002年
9 雷于懷;[N];湖北日報;2011年
10 王志立;[N];學習時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2 曾海龍;本體的困惑—熊十力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孟令兵;圓融無礙的生生之美[D];復旦大學;2005年
6 李道湘;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D];南開大學;1994年
7 郭麗娟;熊十力“乾元”易學思想探析[D];山東大學;2009年
8 林家虎;熊十力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9 譚凱;批評與重建—熊十力徐復觀知識分子觀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10 祝薇;論早期現代新儒家的宗教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琳;熊十力的直覺思想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王楊秀;熊十力政治哲學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3 謝恩廷;熊十力哲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4 林丹;熊十力“體用”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啟鞏;《新唯識論》翕辟論哲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改桃;熊十力對科玄論戰(zhàn)的回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劉振貴;熊十力的“量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西南民族大學;2006年
8 鳳鳴;熊十力體用哲學之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衛(wèi)建勛;熊十力教育哲學思想探微[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察異以求會通——熊十力與西方哲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44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