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成果評價探析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ults is a challenging key and difficult issue. There is a preliminary consensus in some aspects of the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but on the whole, the related discussion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evaluation index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result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
【分類號】:C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霓;;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與實踐[J];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01期
2 顧海良;;人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路徑及其實現(xiàn)條件[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萑;康曉偉;;論大學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力的基礎:學術綜合交叉能力[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張巖,劉雪松;元體育學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9期
3 練元堅;表面工程──為人類發(fā)展和美好生活服務(摘登)[J];中國表面工程;1998年02期
4 劉建虹;;淺析徐行效聲樂心理學與聲樂科學體系理論的創(chuàng)新點[J];北方音樂;2011年05期
5 周曉中;論電子出版物的潛科學功能[J];出版與印刷;2003年02期
6 成福偉,司志本;數(shù)學在交叉科學中的作用——淺談數(shù)學向社會科學的滲透[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02期
7 司志本;李春光;;讓高等數(shù)學課走進大學文科的課堂[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年02期
8 張弛;;論《英語視聽說》課程的跨學科整合[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3期
9 林日杖;;論學報編輯跨學科思維的培養(yǎng)[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林添湖;;蓬勃發(fā)展之后的理性思考和建議——再論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學科未來的發(fā)展前景[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羅紹凱;;試論系統(tǒng)論與分析力學的學科發(fā)展[A];中外力學思維縱橫——第四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苑煥喬;馬萬昌;;北京學的概念及其學科定位[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8(上)[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艾華;研究型大學跨學科科研生產(chǎn)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魏巍;“跨學科研究”評價方法與資助對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3 孔冬;管理生態(tài)學[D];蘇州大學;2003年
4 程妍;跨學科研究與研究型大學建設[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5 范堯;我國高校競技籃球系統(tǒng)自組織演化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史建斌;交叉性新學科孵化器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7 黃睿;跨學科視野下我國高校體育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文娟;基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學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2 佟曉珊;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交叉學科發(fā)育狀況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安文旭;澳大利亞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發(fā)展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司艷寧;論科學證據(jù)[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劉姝廷;學術英才群體接受高等教育背景的特征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史苗;研究型大學交叉學科博士生培養(yǎng)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劉建虹;徐行效聲樂心理學與聲樂科學體系理論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8 宋海娟;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造心理分析及培養(yǎng)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高靜學;電子政務項目規(guī)劃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10 金薇吟;學科交叉理論與高校交叉學科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S.凱斯基南;H.西利雅斯;黃育馥;;研究結構和研究資助的學科界限變化——歐洲8國調(diào)查[J];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全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及其理論基礎[J];情報資料工作;2010年01期
2 楊建林;蘇新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創(chuàng)新力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路[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年02期
3 殷之明;邱均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評價與分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9年06期
4 宋連勝,徐憲春,,任純祥;加強理工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1996年03期
5 何培忠;韓國學研究的佳作──《當代韓國人文社會科學》評介[J];當代韓國;1999年01期
6 鄒東濤;關于人文社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中國統(tǒng)計;2000年11期
7 И.И.卡梅寧,文華;俄羅斯的人文社會科學:里程碑的更迭[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8 歐陽康;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反思——訪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教授[J];理論月刊;2004年02期
9 梁桂全;中國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使命——兼論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責任[J];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10 翟滿桂;王澤林;;論人文社科成果評價體系的創(chuàng)新[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紀寶成;;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2 Carla Hesse;;人文社會科學未來的展望(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教育部社政司司長靳諾在主論壇暨開幕式上的致辭[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4 ;創(chuàng)新公共社科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思考[A];全國部分。ㄊ、區(qū))社科聯(lián)創(chuàng)新工作經(jīng)驗交流材料匯編[C];2008年
5 張沈立;劉春霞;韓雪;;進一步探索改進成果評獎與學術評價的幾個問題[A];優(yōu)化學術環(huán)境 促進學術繁榮——全國社科聯(lián)工作會議主題發(fā)言文集[C];2010年
6 紀寶成;;新世紀發(fā)展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學習江澤民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的重要講話[A];回顧與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論文集[C];2003年
7 程天權;;在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2007年4月21日)[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8 祁慶富;;閉幕詞[A];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七屆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2年
9 陳志尚;;關于學會章程和選舉有關問題的報告[A];人學與現(xiàn)代化——中國人學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四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林尚立;;下冊編后記[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瑞萍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開放視野下的深度挖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紀寶成;開拓創(chuàng)新 實現(xiàn)人文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N];光明日報;2001年
3 王傳飛;人文社會科學的大觀園[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4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劉勁楊 劉永謀;人文社科評價走上法治之路[N];社會科學報;2004年
5 楊健民;人文的意義[N];福建日報;2000年
6 余緒纓;振興人文社會科學之道[N];廈門日報;2006年
7 陳予思;用什么意識繁榮人文社會科學?[N];學習時報;2007年
8 劉大椿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管理的理性回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樂黛云;人文素質在哪里?[N];中華新聞報;2007年
10 馬費成;如何評價人文社會科學[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曦臨;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類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許梅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牟宗泉;促進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的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3 潘照新;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fā)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石亦璞;論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理解和說明”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陳志強;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評價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6 林海斌;基于TOPSIS法的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創(chuàng)新力影響因素的系統(tǒng)分析[D];南京大學;2012年
8 張軍英;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人文精神及其構建[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9 李倩;高校社會科學成果評價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267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42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