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花分生組織基因ZmMADS35的功能淺析
【圖文】:
子(Krizek and Fletcher 2005)。擬南芥的果實由兩個融合的心皮發(fā)育而成,是一種稱為角果(silique)的特殊膠囊狀結構(如圖1-1),角果成熟時沿著明確的腹縫線開裂(dehiscence zone)(Avino et al., 2012) 。角果由兩個瓣膜(valve)組成,瓣膜由心皮壁發(fā)育而成,由內(nèi)果皮、中果皮和外果皮組成。兩個瓣膜構成的腔室原為一室,后來由于心皮邊緣合生處向中央生出一隔膜,將子房分為二室,這一隔膜稱假隔膜(replum)。假隔膜僅存在于十字花科中的獨特組織。假膈膜和瓣膜通過瓣膜邊緣(valve margin)連接在一起。瓣膜邊緣由最靠近假膈膜的分離層和靠近瓣膜的木質(zhì)層組成。在角果的發(fā)育后期,瓣膜的內(nèi)果皮木質(zhì)化程度變高,并且與瓣膜邊緣的木質(zhì)層和分離層共同作用使角果開裂(Pabón-Mora et al. 2014)。果實成熟后,瓣膜裂開脫落,只留假隔膜在果柄上,種子附在假隔膜上。
擬南芥中花器官特性和結構的“ABCDE”模型(改自 Li and Li ‘ABCDE model’of floral organ identity and flower structure in Ara(sepal:萼片,petal:花瓣,,stamen:雄蕊,carpel:心皮,ovule:胚珠)的分子調(diào)控胚珠發(fā)育有關外,還參與擬南芥角果的發(fā)育調(diào)控。其中顯表型,而 agl1agl5 雙突變體的瓣膜和假膈膜邊緣連接能正常開裂(Balanz et al. 2016)。相比較 agl1agl5 雙突喪失表型,通過觀察過表達 AGL1 或 AGL5 基因的轉基南芥的角果表皮呈現(xiàn)出黃綠色;角果長度接近野生型表達這兩個基因時,角果異常程度更加嚴重:角果中大的撕裂口(Liljegren et al. 2000)。由此可見,這兩個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角果的遺傳調(diào)控網(wǎng)絡(如圖 1-4 所示)FUL)負責調(diào)控瓣膜發(fā)育,REPLUMLESS(RPL)則參與調(diào)控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3.2;S5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春梅;王娟;董瑞;劉春曉;劉強;關海英;汪黎明;徐相波;劉鐵山;;玉米ZmGS5基因的克隆及其對轉基因擬南芥種子發(fā)育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2019年04期
2 范冰玉;叢登立;郭銘凱;張婷婷;鞠會艷;;轉ZmHAK1的轉基因擬南芥及其基因表達[J];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8年02期
3 戚元成;張小強;劉衛(wèi)群;邱立友;;過量表達谷胱甘肽轉移酶基因?qū)D基因擬南芥抗旱能力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8年02期
4 戚元成,張世敏,王麗萍,王明道,張慧;谷胱甘肽轉移酶基因過量表達能加速鹽脅迫下轉基因擬南芥的生長[J];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2004年05期
5 王義華;徐梅珍;曾黎明;陳蓉蓉;蔣倫偉;甘義忠;吳小飛;;反義抑制MnSOD轉基因擬南芥構建及其抑制效果的分析[J];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6 彭靜靜;張靜;王美娜;安文靜;王凱婕;劉亞菲;岳柯;韋梓豐;侯蘭蘭;羅琴星;畢一凡;梁衛(wèi)紅;;過表達水稻OsAQP增強轉基因擬南芥耐鹽性[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9年06期
7 王潔華;毛虹禹;楊少輝;;PnKTI基因在轉基因擬南芥中的抗蟲及功能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19年03期
8 李鑫;甄曉溪;于金磊;徐凡;;過表達OsATG8a基因提高轉基因擬南芥對低氮的耐受性和產(chǎn)量[J];植物生理學報;2019年01期
9 張碧玉;李玲;鄭思春;馮啟理;;CfGST轉基因擬南芥抗寒性和葉肉細胞超微結構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9年03期
10 余海霞;羅聰;徐趁;何新華;;一種簡單高效提取高質(zhì)量轉基因擬南芥和煙草DNA的方法[J];分子植物育種;201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水山;郭琳;張瑋;孫大業(yè);;利用轉基因擬南芥研究質(zhì)外體鈣調(diào)素[A];2005年全國植物生長物質(zhì)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尚慧婕;張銳;王遠;孫國清;孟志剛;周燾;郭三堆;;棉花nodulin-like基因的功能分析及驗證[A];中國棉花學會2011年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3 萬小榮;樊榮;王寧寧;;LE-ACS6啟動子在轉基因擬南芥中的發(fā)育特異性研究[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年會暨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4 徐凡;龔清秋;孟濤;王寧寧;;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對過表達GmSARK轉基因擬南芥基因表達譜的分析[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5 趙吉強;郭善利;陳世華;張慧;趙彥修;;過量表達酵母YAP1基因?qū)D基因擬南芥抗鹽性的影響[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C];2008年
6 陳相儒;王穎;趙航海;張曉艷;王獻兵;李大偉;于嘉林;韓成貴;;蕓薹黃化病毒致病性和葉片紫色癥狀形成的分子基礎研究[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8年
7 趙君;丁林云;郭旺珍;張?zhí)煺?;一個與抗黃萎病和耐干旱、鹽脅迫相關的棉花受體類似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與功能鑒定[A];現(xiàn)代分子植物育種與糧食安全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徐凡;李鵬麗;苑玲玲;王寧寧;;過表達GmSARK基因全長與激酶域的轉基因擬南芥的表型分析[A];2007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9 劉同坤;李英;張昌偉;錢瑜;侯喜林;;BcFLC基因?qū)D基因擬南芥育性和抗寒性的影響[A];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十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張仁善;孫峰;林文量;;在高產(chǎn)及快速生長的轉基因擬南芥植株中NBS-LRR家族抗病基因與RNA沉默機制基因的表達[A];2010植物免疫機制研究及其調(diào)控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常麗君;轉基因擬南芥研究能提高作物生長速度[N];科技日報;2016年
2 ;轉基因擬南芥菜成為探雷“尖兵”[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3 劉軼芳;變色“神探”要上雷場[N];中國國防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秀立;陸地棉MFT-like亞家族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9年
2 張釩;二穗短柄草BdPYL和BdPP2CA基因的克隆及BdPP2CA6抗鹽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7年
3 劉玲瓏;稻米浸水后γ-氨基丁酸(GABA)的積累及其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全先慶;花生金屬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AhMT2α基因的功能鑒定[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王新亮;果樹根系硝態(tài)氮信號響應關鍵基因的克隆與功能分析[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6 張璇;月季耐熱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的克隆與功能鑒定[D];復旦大學;2014年
7 熊莉;擬南芥ACS7基因轉錄后調(diào)控機制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4年
8 侯亞莉;柿9-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衰老和抗逆反應中的功能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9 張建民;棉花抗蚜基因的篩選及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劉召亮;gg果抗逆相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及其功能初步分析[D];廣西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若冰;玉米花分生組織基因ZmMADS35的功能淺析[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
2 張麗;煙草NtabSPL6-2和NtabSPL6-3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北大學;2019年
3 姚繼芳;蘋果細胞分裂素氧化/脫氫酶MdCKX7.2的基因克隆及功能鑒定[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
4 李欣;楊樹類TDIF多肽基因家族對維管組織的發(fā)育調(diào)控[D];天津大學;2018年
5 張杰;葡萄HSP17基因的合成與功能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6 楊珍;棉花基因GhRac6的抗蚜功能研究[D];長江大學;2019年
7 張婷;馬鈴薯Patatin啟動子及其前導肽序列在轉基因擬南芥中的表達特性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8年
8 徐尚威;棉花(Gossypium hirsutum)轉錄因子GhWRKY33和GhERF108的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9 劉浩浩;過表達ZmPIF3轉基因擬南芥植株抗鹽分析[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10 王彥;玉米抗旱相關基因ZmMYB48你的功能分析[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6685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66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