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O241.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焦東來;馮昊;姚鳳華;孟浩;井曉茹;王俊;;基于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研究[J];北京生物醫(yī)學工程;2013年02期
2 李以農,聞邦椿,顏云輝,江鐘偉,長男征二;一維構件中的波傳播模型及其在結點的能量耗散[J];東北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3 余同希;方管能量耗散裝置的研究[J];應用力學學報;1985年02期
4 李劍敏,葉樹明,呂榮坤;基于能量耗散密度理論的智能材料壓力容器的安全評估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00年05期
5 Gary R.Hamed;趙軍;;硫化橡膠的能量耗散和斷裂[J];橡膠參考資料;1992年06期
6 陳屏昭,王磊,代勛,劉忠榮,蔣彬,樊欽平;缺磷強光下臍橙的過剩能量耗散機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5年06期
7 朱斯陶;姜福興;史先鋒;孫廣京;張志高;程祥萌;張浩;;防沖鉆孔參數確定的能量耗散指數法[J];巖土力學;2015年08期
8 劉國杰;;從熱與功的轉變看熵的物理意義[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5期
9 馮海斌;;結構能量耗散中阻尼理論的應用[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年06期
10 許中明;黃平;;摩擦微觀能量耗散機理的復合振子模型研究[J];物理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征;;微納米尺度下接觸-分離過程的能量耗散[A];第十四屆全國物理力學學術會議縮編文集[C];2016年
2 李一X;郝志明;;基于改進Iwan模型的連接結構能量耗散數值計算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5論文摘要集[C];2015年
3 吳鵬;S.Gross-Hardt;徐博翎;;基于能量耗散的溶血預測新方法[A];第十一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1)摘要集[C];2017年
4 朱震剛;郭麗君;尚淑英;;能量耗散技術探索液態(tài)物質結構的新進展[A];第八屆全國內耗與力學譜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蘇衛(wèi)東;;液體暫態(tài)流動過程中能量耗散的特性[A];北京力學會第15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陳亮;周韋明;盧杰;李靜;吳利徽;黃寧東;張文華;李良彬;;填料網絡在應變作用下的結構演化和能量耗散關系的X射線三維成像研究[A];201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C 高分子物理與軟物質[C];2015年
7 崔智文;趙立豪;;剪切流中橢球顆粒轉動與能量耗散的關系[A];北京力學會第二十四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8年
8 童小燕;姚磊江;呂勝利;;疲勞能量方法研究回顧[A];第十二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張宏劍;劉才山;;球盤多點碰撞系統(tǒng)實驗研究與應用[A];第七屆全國多體系統(tǒng)動力學暨第二屆全國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姚磊江;童小燕;呂勝利;;關于疲勞能量理論若干問題的討論[A];第十二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穆振國;幾個偏微分方程保持守恒性或者耗散性的算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2 王偉;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土與結構接觸面模型研究及應用[D];河海大學;2006年
3 仲作陽;微機械諧振器的能量耗散機理與復雜動力學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4 趙凱;液壓機系統(tǒng)能量耗散的量化表征及節(jié)能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樊俊鈴;金屬材料疲勞參數的快速評估方法和斷裂機理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6 宋大釗;沖擊地壓演化過程及能量耗散特征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7 安兵兵;生物硬組織材料的變形與斷裂機理研究及材料設計[D];上海大學;2012年
8 張亮;鋁合金高周疲勞的能量耗散模型及壽命預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孟波;軟巖巷道破裂圍巖錨固體承載特性及工程應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3年
10 陳旭光;高地應力條件下深部巷道圍巖分區(qū)破裂形成機制和錨固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成杰;沖擊荷載下裂隙復合巖體破壞試驗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8年
2 井曉茹;基于符號轉移熵和平均能量耗散的睡眠分期分析[D];南京郵電大學;2012年
3 李娜;基于能量耗散理論的疲勞試驗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4 曾偉;疲勞過程中能量耗散的實驗分析及其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5 翟雨龍;機械振動下煤巖體力學特性及能量耗散實驗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7年
6 王崇閣;基于能量耗散及概率統(tǒng)計原理的梁式結構損傷識別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2014年
7 劉浩;疲勞過程中熱效應機理的實驗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7年
8 馬海燕;風浪破碎的標值點過程模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9 田雪;基于能量耗散理論的減振器性能評價方法研究[D];遼寧工業(yè)大學;2017年
10 叢廣佩;基于能量耗散理論的純銅T2的低周疲勞壽命預測[D];東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6447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yysx/266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