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之比較
本文關鍵詞: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之比較
【摘要】: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孟子被稱為中國的“亞圣”,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兩者德性思想是中西方德性倫理思想的起源,對當今時代建立合理的道德價值觀有重要意義。兩者在德性倫理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見解,本文主要分三章對兩者德性倫理思想進行比較。第一章主要比較兩者德性倫理的思想來源。兩者都是以戰(zhàn)亂年代為背景,且兩者的思想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但兩者所處的具體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和中西方的傳統(tǒng)思想理論傾向不同,亞里士多德主要繼承和發(fā)展蘇格拉底“德性即知識”和柏拉圖理念論,而孟子主要發(fā)展孔子的仁、義、禮的思想。第二章主要比較兩者德性倫理思想的具體內容。本章分別從理論根基、德性內涵、德性的實現(xiàn)三個方面進行比較。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來自于他的靈魂說,以靈魂的理性和非理性部分相應的形成兩種德性,即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構建了德性二重論,倫理德性主要靠習慣熏陶,理智德性主要靠教導學習而來。孟子德性倫理思想根源于他的性善論,人性本善,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端之心,由此德性也就由仁義禮智組成,構建了德性一重論,人們通過擴充四端之心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反求諸己,注重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把失掉的良心本心找回來。第三章主要探討兩者德性倫理思想會通的現(xiàn)代價值。亞里士多德繼承西方理性思辨的傳統(tǒng),重在理性思維,孟子繼承儒家仁道主義的傳統(tǒng),重在感性情感。將兩者德性倫理思想相結合,培養(yǎng)自己的仁義禮智四德,養(yǎng)成良好習慣,同時不斷學習知識,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獲得明智和智慧的理智德性。在理性指導下,發(fā)展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內在品德修養(yǎng),樹立合理的道德價值觀,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以獲得幸福。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孟子 德性倫理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2-0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2
- 1 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來源之比較12-17
- 1.1 思想來源的相似性12-13
- 1.1.1 處于戰(zhàn)亂年代的思考12-13
- 1.1.2 基于前人思想的研究13
- 1.2 思想來源的差異性13-16
- 1.2.1 具體的社會背景不同13-15
- 1.2.2 傳統(tǒng)的理論來源不同15-16
- 1.3 本章小結16-17
- 2 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之比較17-35
- 2.1 德性倫理思想的根基:靈魂說與“心性說”17-21
- 2.1.1 亞里士多德靈魂說:理性和非理性18-19
- 2.1.2 孟子“心性說”:性善論和“四心說”19-21
- 2.1.3 兩者的差異性與共同性21
- 2.2 德性倫理思想的內涵與特征:德性二重論與德性一重論21-29
- 2.2.1 亞里士多德德性二重論: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22-26
- 2.2.2 孟子德性一重論:仁義禮智26-29
- 2.2.3 兩者的差異性與共同性29
- 2.3 德性的實現(xiàn):學習培養(yǎng)與內圣修養(yǎng)29-33
- 2.3.1 亞里士多德德性的培養(yǎng):習慣熏陶,教導學習30-31
- 2.3.2 孟子德性的培養(yǎng):反求諸己,求其放心31-33
- 2.3.3 兩者的差異性與共同性33
- 2.4 本章小結33-35
- 3 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德性倫理思想會通之現(xiàn)代價值35-40
- 3.1 兩者思想的會通35-37
- 3.1.1 培養(yǎng)德性修養(yǎng),提高個人道德品質35-36
- 3.1.2 追求德福統(tǒng)一,構建和諧社會36-37
- 3.2 兩者思想會通的現(xiàn)代價值37-39
- 3.2.1 理性與情感互通成就健全人格38
- 3.2.2 至善幸福與道德人格的統(tǒng)一38-39
- 3.3 本章小結39-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4
- 致謝44-45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寇東亮;德性倫理研究的當代視野[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2 李蘭芬;王國銀;;德性倫理:人類的自我關懷[J];哲學動態(tài);2005年12期
3 嚴火其;嚴燕;;淺談中西方傳統(tǒng)的德性倫理[J];道德與文明;2006年01期
4 曹霞;;追尋美德——西方德性倫理的復歸與反思[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5 M.斯洛特;王旭鳳;孫少偉;;以行為者為基礎的德性倫理[J];世界哲學;2010年01期
6 李楊;許諾;;德性、德性倫理和德性精神芻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2期
7 張佳;;試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德性倫理的建構[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年01期
8 袁琳;康藝偉;;從儒家德性倫理及其基本內涵探尋其現(xiàn)實意義[J];商;2013年15期
9 楊青;;論德性倫理視角下的團結[J];學理論;2013年25期
10 聶文軍;;論規(guī)范倫理與德性倫理的復雜關系[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陸通;;透視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從《追尋美德》談起[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呂耀懷 曹志紅;走向德性倫理[N];光明日報;2001年
2 康健;從德性倫理到制度倫理[N];學習時報;2000年
3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中之;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的反思[N];光明日報;2013年
4 文/張灝;1895年,,近代文化思想的轉折點[N];文匯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國銀;德性倫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2 胡yN峗;西方德性倫理傳統(tǒng)批判[D];中南大學;2008年
3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麗;德性倫理的復興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佳;試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德性倫理的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鄒太龍;高校德育層次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4 李彩肖;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德性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5 歐舒婭;當代中國公民友善美德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尤冉;侯活士的“品格”概念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7 黃婧;安斯康姆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
8 陳小艷;德性倫理視域下的孟荀人性論比較研究[D];貴州大學;2016年
9 呂鳳嬌;德性倫理視野下教育懲戒問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10 劉崗;孔孟德性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9816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98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