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之法律防治對策研究
[Abstrac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mass events has deeply affected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xisting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of group ev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some defects, such as singularity, passivity, low standardization degree and poor actual effect, etc.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mass incident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rocess of administering schools according to law,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ure group incid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legal point of view will certainly achieve practical resul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ode, unblock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students' interes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ity of administrative in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rfect the relief ways of students' pluralistic rights, effectively resolve the group incid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新形勢下高校穩(wěn)定工作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10JDSZ101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2.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聶啟元;;簡析高校學生申訴制度的構建[J];滁州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張木明;;高校學生權益訴求表達機制初探——以華南農業(yè)大學為例[J];大家;2012年01期
3 于建嶸;;中國的社會泄憤事件與管治困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01期
4 章志遠;高中紅;;團體訴訟:群體性事件有效化解的一種路徑[J];法治研究;2010年10期
5 戚建剛;;論群體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從壓制型到回應型的轉變[J];當代法學;2013年02期
6 關鑫;;論公民不服從——兼論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思路[J];河北法學;2010年04期
7 趙會民;;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群體性事件研判與預警的重要性[J];河北法學;2010年10期
8 謝懷建;葉勇;;高校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分析與防控[J];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06期
9 劉香菊;周光禮;;大學章程的法律透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年11期
10 魏佳;黃建軍;;芻議輿論監(jiān)督視角下的網(wǎng)絡群體性事件——以某高校撞車門事件為例[J];理論月刊;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攀貴;;論我國高校與學生教育糾紛解決機制的完善[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2 寧立志;曹亞玲;;從經(jīng)濟法視角看社會團體的法主體地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3 顏良偉;;沖突與協(xié)調:民事抗訴中檢法關系新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4 何平;;現(xiàn)階段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及應對策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5 殷瓊;;試析鄉(xiāng)村精英在群體性沖突預防中的功能[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6 明成滿;;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群體性事件進行教學的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呂欣;;經(jīng)濟型群體性事件的處置[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8 李廣學;楊秀梅;;沖突與和諧——我國轉型期體育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路[J];安徽體育科技;2008年04期
9 陳明凡,宋衍濤;政治沖突與整合理論的產生和發(fā)展[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10 林興初;;快速轉型期社會矛盾的演化及化解機制——基于臺州市2005—2009年黨政部門信訪數(shù)據(jù)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曾長雋;胡勁松;;論大學章程制定主體[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朱力;曹振飛;;結構箱中的情緒共振——治安型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機制[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宋立會;;社會沖突理論及其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4 郝明;;政府轉型條件下公民話語權實現(xiàn)的探討[A];“經(jīng)濟轉型與政府轉型”理論研討會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5 劉國普;;話語權保障:轉型期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基層政府治理新思維探析[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6 左雪松;;從階級沖突到社會沖突觀—馬克思與科塞的沖突思想[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虞崇勝;鄭迎春;;政通才能人和——服務型政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8 于建嶸;;從剛性穩(wěn)定到韌性穩(wěn)定——關于中國社會秩序的一個分析框架[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與轉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9 周敏浩;劉彥蕊;;社會變遷的基本理論范式與表現(xiàn)形式評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10 郝彩虹;;沖突與和諧——從科塞的沖突功能理論看我國農民工與市民的利益沖突[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敬;審計期望差距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3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建勛;我國農村社會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東大學;2010年
8 陳微波;利益分析視角下的轉型期國有企業(yè)勞動關系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9 陳漢良;毛澤東社會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張佳鑫;協(xié)商解決糾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董芳芳;湖北省畜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高博;當代中國政治沖突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景旺;中美群體糾紛解決機制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兆豐;基于競合戰(zhàn)略的中國汽車行業(yè)供應鏈優(yōu)化模式探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姜自安;馬克思主義階級沖突理論與實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王海鵬;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財務利益沖突機理與協(xié)調機制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陳俊夫;公共危機決策反饋糾偏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鄧麗萍;完善我國行政調解制度構想[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武俊;人們急需有效及時的公共維權機制[J];北京觀察;2005年01期
2 劉寶存;不合時宜的真理——赫欽斯大學理念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3 陳久奎,藺全麗;臺灣學生申訴制度述評[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翟敏;高慎濤;;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及預防處理[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年08期
5 何源;網(wǎng)絡中的輿論監(jiān)督[J];當代傳播;2002年06期
6 于建嶸;;中國的社會泄憤事件與管治困境[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年01期
7 衛(wèi)敏杰;;矯正大學生維權過程中的偏差[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陳曉紅;;群體性糾紛的審理現(xiàn)狀及應對方法[J];法律適用;2010年08期
9 戚建剛;;風險規(guī)制過程合法性之證成——以公眾和專家的風險知識運用為視角[J];法商研究;2009年05期
10 侯健;;群體性表達事件的法律治理[J];法商研究;2010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海強;大學生權益保障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子國;;論高校學生群體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張春義 ,周國梁;山東省公安機關集中開展處置群體性事件專題研討培訓[J];公安教育;2001年12期
3 林金榮;爭取把更多的群體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對天臺縣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實踐思考[J];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4 葉國兵;;用和諧理念指導群體性事件的預防與處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5 廖海青;;如何面對“群體性事件”?[J];南風窗;2009年05期
6 王魯軍;張聞一;;切實提高領導干部應對群體性事件的能力[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9年11期
7 王錫鋅;;從“管理”走向“參與”的轉變[J];人民論壇;2009年16期
8 燕繼榮;;診斷群體性事件的三種理論依據(jù)[J];人民論壇;2009年22期
9 王順美;;提升公權力公信力與防范群體性事件是正向關系[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S2期
10 ;勞資矛盾引發(fā)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加[J];共產黨員;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元明;;國內群體性事件研究現(xiàn)狀、發(fā)展及其治理的實現(xiàn)途徑[A];第19屆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研究論文集[C];2009年
2 甘永平;郭淑娟;;對網(wǎng)絡群體性事件概念的探討[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延芳;;辯證唯物主義視角下的“網(wǎng)絡群體性事件”[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力;;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機制及其預警的對策建議[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周甲文;;高校群體性事件發(fā)生機制及其預警的對策建議[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羅恩源;丁勝;;群體性事件中的民生性問題思考:以貴陽市為例——基于社會變遷理論的視角[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朱華東;張慧玲;;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要注意的幾個問題[A];紀念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fā)表五十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7年
8 周松青;;群體性事件社會動員的動力機制探析[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詹祖良;;對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10 楊澤鵬;;社會轉型期群體性事件治理防范問題研究[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央麗 本報記者 朱謙;為女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指點迷津[N];中國婦女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晉雅芬 李雪昆;校園媒體在學習中成長[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蔣陽;健全高校學生黨員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N];組織人事報;2006年
4 記者 李沙青 羅霞;1000名優(yōu)秀學子獲600萬元獎金[N];云南日報;2010年
5 劉昊;首都高校學生田徑運動會舉行[N];北京日報;2007年
6 武漢市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洪山分局 金昊;規(guī)范銷售行為 加強用藥指導[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7 張宗鶴;南開學生開展高校學生信仰問題調查[N];中國民族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尹曉燕;大學生思想主流健康向上[N];工人日報;2008年
9 通訊員 霍建偉 記者 陳瑞昌;基層支教成暑期“香餑餑”[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百姓——書記市長交流臺”系統(tǒng)升級[N];貴陽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耀;國家保障與社會支持:中國高校學生生存路徑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2 郭純平;新世紀國內群體性事件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吳亮;中國少數(shù)民族群體性事件及治理機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王靈芝;高校學生網(wǎng)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5 王潔;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韓峙;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群體性事件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年
7 王賜江;基于不滿宣泄的集群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8 曾潤喜;我國互聯(lián)網(wǎng)虛擬社會的群體性事件網(wǎng)絡輿情防控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鄭Z,
本文編號:23897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389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