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中的技術溢出機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全球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中的技術溢出機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創(chuàng)新網絡 專利耦合 技術溢出 可視化 特征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和信息化技術的加速進步使得企業(yè)間的創(chuàng)新活動趨向于聯合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網絡的形成為創(chuàng)新企業(y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成為一種有效獲取核心技術的途徑。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說,創(chuàng)新網絡的形成有助于企業(yè)間實現技術溢出和轉移,進而提高整個行業(yè)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知識存量?梢,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技術溢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們有必要對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技術溢出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專利信息作為技術領域內最大的信息源,是研究技術溢出時普遍采用的方法,通過結合專利計量方法對專利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是研究技術溢出機理的有效途徑。本文對產業(yè)創(chuàng)新網絡和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技術溢出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對本文用到的專利計量中的專利耦合和專利引用的分析方法和內容進行了論述,在此基礎上分別從數據準備、專利耦合分析與可視化、技術溢出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技術溢出機理分析四個環(huán)節(jié)構建了基于專利計量分析的創(chuàng)新網絡中技術溢出機理的分析流程。最后,選取平板顯示技術領域進行了實證研究,以該領域內1990-2014年的25年間的專利數據作為分析基礎,每五年劃分一個時間階段,結合專利耦合分析、專利引用分析以及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分別從技術溢出的周期性角度、個體角度和組群角度對創(chuàng)新網絡中技術主體間的技術溢出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就整個平板顯示技術領域而言,技術主體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技術更替越來越快,領域內先進技術的作用時效變短,技術主體獲取先進技術的時間周期也變短,技術擴散周期變短。從個體角度來講,領域內存在始終處于技術溢出核心地位的技術主體,多數主體位勢變動較為頻繁;技術主體的技術溢出范圍越來越廣泛,與其他技術主體普遍存在聯系,但是技術溢出強度不強。從組群角度來講,組群間溢出存在差異性,有較為穩(wěn)定的技術溢出組群,也有變動較為頻繁的技術溢出組群:組群內部的技術主體既有以對自身技術溢出為主的同組群溢出主體也有以對其他組群組群溢出為主的跨組群溢出主體,在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過程中組群內溢出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征。本文針對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中特定領域的技術溢出機理的研究為技術主體獲取先進技術、提升技術能力和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重要的情報信息。
【關鍵詞】:創(chuàng)新網絡 專利耦合 技術溢出 可視化 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273.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18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義10
- 1.2.1 理論意義10
- 1.2.2 實踐意義10
- 1.3 國內外文獻綜述10-15
- 1.3.1 創(chuàng)新網絡研究綜述10-12
- 1.3.2 技術溢出研究綜述12-13
- 1.3.3 基于專利計量的技術溢出研究綜述13-15
- 1.3.4 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15
- 1.4 本文研究框架與研究內容15-18
- 1.4.1 研究框架15-16
- 1.4.2 研究內容及可能創(chuàng)新點16-18
- 2 理論基礎和數據分析流程18-25
- 2.1 論基礎18-20
- 2.1.1 創(chuàng)新網絡內涵18-19
- 2.1.2 技術溢出內涵19-20
- 2.2 分析方法與內容20-21
- 2.2.1 專利耦合分析方法與內容20-21
- 2.2.2 專利引用分析方法與內容21
- 2.3 分析流程21-24
- 2.3.1 數據準備21-23
- 2.3.2 專利耦合分析與可視化23
- 2.3.3 技術溢出數據分析與可視化23-24
- 2.3.4 技術溢出機理分析24
- 2.4 本章小結24-25
- 3 實證研究:FPD創(chuàng)新網絡中的技術溢出數據分析25-46
- 3.1 專利耦合分析與可視化25-33
- 3.1.1 專利耦合統計性分析25-29
- 3.1.2 專利耦合可視化分析29-33
- 3.2 技術溢出數據分析與可視化33-44
- 3.2.1 技術溢出統計性分析33-36
- 3.2.2 技術溢出可視化分析36-44
- 3.3 本章小結44-46
- 4 FPD創(chuàng)新網絡演化中的技術溢出機理46-78
- 4.1. 技術溢出的周期性規(guī)律特征46-49
- 4.1.1 技術溢出的作用時效周期分析47-48
- 4.1.2 技術溢出的技術擴散周期分析48
- 4.1.3 結果與啟示48-49
- 4.2 技術溢出的個體溢出特征49-60
- 4.2.1 技術溢出的核心主體分析49-55
- 4.2.2 技術溢出的溢出范圍分析55-59
- 4.2.3 結果與啟示59-60
- 4.3 技術溢出的組群溢出特征60-77
- 4.3.1 技術溢出的組群溢出差異性分析60-62
- 4.3.2 技術溢出的組群溢出多元化分析62-76
- 4.3.3 結果與啟示76-77
- 4.4 本章小結77-78
- 結論78-80
- 參考文獻80-8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86-87
- 致謝87-8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皮衛(wèi)寧;周林;;我國FDI技術溢出問題及其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2 白露;王向陽;;FDI技術溢出機理及對策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09年05期
3 黃正松;余敏;;貴州FDI技術溢出存在性的實證分析[J];商業(yè)時代;2012年28期
4 盧健;淺談“技術溢出”[J];商業(yè)研究;2000年04期
5 盧健;“技術溢出”的幾個問題[J];天府新論;2000年05期
6 吳德進;外商投資對福建工業(yè)增長和技術溢出的貢獻[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7 李春頂;FDI技術溢出路徑的深層探析[J];生產力研究;2005年08期
8 楊文舉;以貿易為媒介的國際技術溢出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年07期
9 姚利民 ,唐春宇;獨資與合資方式的技術溢出效果比較[J];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10期
10 林吉雙;楊繼軍;;FDI技術溢出的路徑及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方華;李守芹;;FDI技術溢出、智力資本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研究[A];第七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爽英;唐小我;邵云飛;;雙向技術溢出模式下的集群自主創(chuàng)新的市場激勵機制研究[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管理科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3 林蘭;曾剛;;跨國公司技術溢出與溢出地技術區(qū)位研究初探——以上海浦東新區(qū)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鐘昌標;;FDI對內資企業(yè)技術溢出績效分析[A];21世紀數量經濟學(第9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凌飛;利用技術溢出獲得“跳躍式”持續(xù)增長[N];社會科學報;2001年
2 邵生余;為“技術溢出”拓展空間[N];新華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趙策 王攀 毛一竹 王愛華;外資在華研發(fā)中心技術溢出 或演繹“蝴蝶效應”[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0年
4 安禮偉;外向配套催生本土企業(yè)成長[N];中國信息報;2007年
5 梅永紅;主動從外資技術溢出中獲益[N];人民日報;2003年
6 記者 代桂云 通訊員 王淼 江堯明;青島市政協督辦提案力促大小企業(yè)協同發(fā)展[N];人民政協報;2014年
7 本報記者 譚濤;屹立的科技精神[N];湘潭日報;2014年
8 糜軍;我國企業(yè)對外投資動因與機制研究述評[N];財會信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章迪思;如何做創(chuàng)新世界的“釘子”[N];解放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符磊;中國外向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2 張宏雷;綠色技術溢出與中國城市群經濟發(fā)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符淼;技術溢出的空間計量和閾值回歸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張曉寧;產業(yè)集聚的技術溢出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視角的FDI技術溢出門檻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6 朱佩楓;企業(yè)跨區(qū)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測度與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7 孫彩虹;技術溢出下企業(yè)合作研發(fā)博弈分析與協同問題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8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與FDI技術溢出[D];山東大學;2013年
9 楊紅麗;FDI技術溢出[D];復旦大學;2014年
10 靳娜;中國FDI技術溢出影響因素與渠道分析[D];重慶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梅;基于行業(yè)視角的我國FDI技術溢出吸收能力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08年
2 陸亞麗;影響FDI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3 陳超;FDI技術溢出與我國吸收能力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4 蘭爽;FDI技術溢出對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5 魏巍;制度因素對中國FDI技術溢出的效應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張愛華;FDI技術溢出對我國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7 莊璐;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術溢出對新疆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新疆大學;2016年
8 劉瑞;OFDI與企業(yè)逆向技術溢出分析[D];暨南大學;2016年
9 楊信信;我國生產性服務業(yè)FDI溢出效應研究[D];云南大學;2016年
10 趙春恒;企業(yè)研發(fā)型OFDI的創(chuàng)新效應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5782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xmjj/57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