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教育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1 11:06
本文關鍵詞:《易傳》的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的研究對象設定為《易傳》中的教育思想。 《周易》分為《易經》與《易傳》兩部分,《易傳》是最早解釋《易經》的文集,它由七種十篇組成:《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由于《易傳》中歷史、哲學、文化、教育等各種思想交織在一起,理解起來存在一些困難,學術界對其中的教育思想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是我們撥開層層迷霧,細細品味,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其中蘊含著獨特而豐富的教育思想。 與西方的“生物學起源說”、“心理學起源說”、“勞動起源說”不同,《易傳》中反映的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起源觀從人類的需要和發(fā)展入手,認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是起源于人類適應自然的需要和人類適應社會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這與西方的觀點相比更具合理性。 先秦各家中對人格的教育都予以了強調,在《易傳》中,“君子”與“圣人”也多次出現(xiàn),反映了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除此之外,《易傳》還圍繞如何達到理想人格,提出了“由君入圣”的實現(xiàn)途徑!兑讉鳌愤提出了“睽”與“感”——相互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的教育過程方法論。在“中”的教育原則的指導下,提出了諸多有借鑒意義的自我教育方法和施教方法。 家庭倫理教育思想體系是《易傳》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它提出了父子、兄弟、夫妻等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要求和職責,并從“物生必蒙”、“蒙以養(yǎng)正”的角度提出了兒童教育的必要性和作用。 無論是從《易傳》教育思想的表述方式,還是其內容,與差不多同時代的《學記》、《大學》、《中庸》、《樂記》等相比較,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兑讉鳌放c《學記》、《大學》、《中庸》和《樂記》等一批戰(zhàn)國后期儒家著作,從各個側面對先秦教育思想作了概括,為其傳播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巨大且久遠的影響。
【關鍵詞】:《易傳》 教育思想 教育起源 教育方法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221;G40-09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緒論10-17
- 一、選題緣起10-11
- 二、研究綜述11-15
- (一) 有關《易傳》中教育思想的學派歸屬問題的研究11-12
- (二) 有關《易傳》中的"君子觀"和"圣人觀"的研究12-13
- (三) 有關《易傳》中蘊含的德育思想的研究13-14
- (四) 有關《易傳》中的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14
- (五) 有關《易傳》中社會教化及教育過程思想的研究14-15
- (六) 有關《易傳》中教育思想的其他研究15
- 三、研究方法15-16
- 四、研究思路16-17
- 第一章 《易傳》概況17-20
- 一、《易經》與《易傳》17-18
- 二、關于《易傳》18-20
- 第二章 《易傳》反映的傳統(tǒng)教育起源觀20-25
- 一、教育起源于人類適應自然的需要20-22
- 二、教育起源于人類適應社會的需要22-25
- 第三章 君子與圣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25-38
- 一、《易傳》中的"君子"形象與實現(xiàn)途徑25-30
- 二、《易傳》中的"圣人"形象與實現(xiàn)途徑30-34
- 三、《易傳》與《論語》教育目標觀的比較34-38
- (一) 《易傳》與《論語》中"君子"的比較34-36
- (二) 《易傳》與《論語》中"圣人"的比較36-38
- 第四章 教育過程與方法38-51
- 一、"睽"與"感"——教育過程的方法論38-40
- 二、"中"——教育原則40-42
- 三、《易傳》中的教育方法42-51
- (一) 自我教育的方法42-49
- (二) 施教的方法49-51
- 第五章 家庭教育觀51-60
- 一、家庭倫理教育觀51-57
- (一) "夫妻之倫"——家庭倫理之始51-52
- (二) "正家而天下定"——家庭教育的必要性52-53
- (三) 對丈夫的要求與對妻子的要求53-56
- (四) 對父母的要求與對子女的要求56-57
- 二、蒙養(yǎng)觀57-60
- (一) 物生必蒙——兒童教育的必要性58
- (二) 蒙以養(yǎng)正——兒童教育的作用58-59
- (三) 志應——兒童教育的原則59-60
- 結語60-64
- 參考文獻64-70
- 后記7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志陽;;《周易·蒙卦》教育思想淺析——兼論陳夢雷的教育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韓星;《易傳》圣人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3 聶民玉;《易傳》生生和諧觀的現(xiàn)代價值[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4 林忠軍;;從帛書《易傳》看孔子易學解釋及其轉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5 魏仕慶;;《易傳·系辭》中的圣人與君子——兼論《易傳·系辭》的學派歸屬[J];船山學刊;2008年04期
6 崔華前;;《易傳》的道德學說探析[J];中國德育;2007年04期
7 趙慧臣;張舒予;;《易傳》蘊含的技術思想對教育技術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8 趙榮波;;《易傳》中的君子觀和圣人觀[J];東岳論叢;2006年03期
9 王成;裴植;;《易傳》誠信思想的現(xiàn)代解析[J];東岳論叢;2008年05期
10 戴維智,朱登武;論《周易·易傳》中的“寬厚”精神[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成憲;;試論《周易》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論淵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本文編號:9530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5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