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適應性課堂教學評價
本文選題:課堂教學評價 + 情境適應性。 參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13期
【摘要】:情境適應性課堂教學評價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評價理念,克服了當前教學評價存在的去背景化、去時間化、去個性化和去整體化現(xiàn)象,彰顯了評價的境遇性與真實性、及時性與連續(xù)性、個體性與整體性。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遷移類型的不同,教學情境可分為全開放性、半開放性和非開放性教學情境,而不同的教學情境需要不同的評價方式,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也相應地可以分為非開放性、半開放性和全開放性情境適應性評價。
[Abstract]:Situational adaptive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evaluation, overcomes the phenomenon of disbackground, time, personaliz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hows the circumstances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evaluation. Timeliness and continuity, individuality and integr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transfer typ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ully open, semi-open and non-open teaching situations, and different teaching situations need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Classroom teaching evalu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non-open, semi-open and full-open situational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學院教科院;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24.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文明,高署,李榮,過林,胡成穆,彭磊,李俊;天然藥物化學試卷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4年05期
2 孔學軍,徐志兵;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評價[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3 李迎春;多元反饋教學法運用于體育專業(yè)田徑教學中的理論探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4 王榮琴;后進生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及其轉(zhuǎn)化策略[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5 詹國祥,曹煥亞;論高職院校教師行為評價[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孫慶平;建構(gòu)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8期
7 趙必華;教育評價范式:變革與沖突[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8 王富平;試論地方高校教育質(zhì)量保障體系的建構(gòu)[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9 閻西林;編輯審選活動的地位及認識特征[J];編輯學報;2003年06期
10 閻西林;;學術期刊編輯在稿件“外審”工作中的中樞作用和認識機能[J];編輯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寶軍;電子文獻研究[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01年
2 李長吉;教學價值觀念透視與反省[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戚業(yè)國;民間高等教育投資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6 繆園;基于學科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育質(zhì)量保障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3年
7 杜曉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轉(zhuǎn)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宋永剛;自我發(fā)展:高校學術人員管理的新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韓映雄;高等教育質(zhì)量精細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寧;評價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黎丹;主體性化學課程教學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丁社教;生產(chǎn)力價值論[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4 劉新來;英語雙重交互活動教學法實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吳曉梅;高師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系統(tǒng)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6 李再躍;高技術企業(yè)激勵行為研究[D];湖南大學;2001年
7 唐曉娟;幼兒與動畫片[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英成;足球教學中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和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迎春;雙反饋教學法在高師體育專業(yè)跨欄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梅;小學《現(xiàn)代科技》教學中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紅艷;賈巖;;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自我反思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張玨恩;;評課要促進教學教研能力同增長[J];現(xiàn)代教學;2011年09期
3 ;崇明縣長興中心校 全自動微格教室開創(chuàng)教研新模式[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4 馬恩榮;;對“今天怎樣做教研員”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1年06期
5 廣東省小學師資培訓研究中心、南海師范學校微格教學課題組;陳立偉;;培養(yǎng)中師生教學能力的微格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9期
6 李翔;信忠義;郭成;劉衍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gòu)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7 陳永光;;信息化環(huán)境下基于主體間性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探析[J];福建電腦;2011年05期
8 關茜;;教師需要科學的評價[J];現(xiàn)代教學;2011年09期
9 丁家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偏位與匡正[J];教育科學論壇;2011年07期
10 葉瀾;扎實 充實 豐實 平實 真實——“什么樣的課算一堂好課”[J];基礎教育;200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孫河川;魯良;劉文釗;郝妍;;芬蘭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對遼寧省教師評價的啟示[A];第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南師范大學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 高凌飚;課堂教學評價從只看單向傳授到看師生是否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靳禎 靖遠烏蘭教管中心;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評價[N];白銀日報;2009年
3 郝應春 平川區(qū)黃嶠鄉(xiāng)教管中心;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的誤區(qū)[N];白銀日報;2009年
4 成靜琴;小議課堂教學評價的藝術[N];臨汾日報;2009年
5 河北省廊坊市大廠縣職教中心 楊金祥;淺談課堂教學評價[N];廊坊日報;2010年
6 劉炳學 何春華;主體性·效益性·藝術性[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記者 潘啟雯 通訊員 戴勇;加強大規(guī)模考試中有關效度的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河南省羅山縣教體局教研室 魯家寶;多多注目農(nóng)村課改[N];中國教育報;2004年
9 ;無錫市錫山區(qū):課改十年,堅持不懈[N];江蘇教育報;2010年
10 ;用課題研究給課改補鈣[N];中國教師報;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喬娟娟;新評價思想影響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高廣穎;網(wǎng)絡課堂教學評價平臺的設計和使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潘學中;課堂教學評價實證研究——從“多元智能”實驗看課堂教學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劉艷萍;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用語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策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明仁;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6 郭萍;促進教師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俞健;全息課堂教學評價技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春忠;試論以教論教與以學論教的統(tǒng)一[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韓明秋;基于視頻案例的課堂教學自評方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10 滿國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041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10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