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目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教育目的研究
【摘要】: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確定課程與教學目標、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評價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據(jù)。我國古代在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特別是春秋時期的私人講學的興起和繁榮,各門各派的教育思想都百花齊放,教育目的不盡相同,但卻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教育思想。這些豐富而鮮明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需求,同時也豐富了當時的教育內涵,而且給我們今天的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啟示。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教育目的 古代 啟示
【分類號】:G40-09
【正文快照】: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據(jù)一定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生產(chǎn)、文化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狀況確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隨著春秋時期的“經(jīng)濟下移”和“政治下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人忠;孟子對教育理論的貢獻[J];東岳論叢;1996年03期
2 呂紅琳;;論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德州學院學報;2012年S1期
3 羅鋒;《孟子》教育思想探微[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談儒強;;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nóng)村教育的兩種改革路徑[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談儒強;;探尋師道走向 確立師德坐標[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4 李曉菊;常榮蘭;陳鳳杰;王鳳珍;;農(nóng)村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以承德市八縣三區(qū)農(nóng)村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9期
5 馬露奇;;顏元“習動”教學法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6 李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適應性功能教育的啟示[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7 苗艷艷;杜德同;;墨子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陳波;;人類教育終生化與陶行知的終生教育思想[J];愛滿天下;2003年02期
9 傅蘊;;鄭觀應女子教育觀述評[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李明明;趙天陽;;大學英語分層次教學初探[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可峰;;傳統(tǒng)尊師觀念及其現(xiàn)代轉換[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孫華;;百年高校招生政策中的效率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宏杰;;金代“六學”考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轉型時期我國課堂教學特點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唐燕;;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的興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6)——中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董靜芳;;晚清留學教育與中國近代教育的關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常鳳霞;;稷下學宮與柏拉圖學園之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8 劉淑華;;清末民初中國職業(yè)教育轉型探析[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高曉芳;;指稱外語的詞語演變及其原因[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陳懷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4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吉林;權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皮軍功;幼兒生活教學論[D];西南大學;2011年
9 高文君;中學數(shù)學課堂探究水平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閻乃勝;杜亞泉與中國近代科學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許翠冉;黑龍江省普通高中選修Ⅰ課程實施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宇東;德國雙元制職業(yè)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偉;農(nóng)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黃林凱;探索中國電化教育之道[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力薇;認知設計系統(tǒng)下的中學化學二級記分項目難度預測模型構建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蔣連香;關于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燕;南昌地區(qū)高等職業(yè)教育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樂怡;初中公開課教學管理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婷;中學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中生成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夢瀛;孟子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王慶節(jié);道德金律、恕忠之道與儒家倫理[J];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3 孔祥林;孔子“忠”的意義及其當代價值[J];孔子研究;2003年04期
4 曹金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現(xiàn)代意義[J];理論月刊;2003年1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文斌;;中國古代榜樣教育理論及其當代啟示[J];河北學刊;2010年01期
2 屈彩霞;豐向日;;中國古代道德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杜學元;王新兵;;西方古代雄辯教育思想的特點及對當今教育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4 吳曉麗;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啟示[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張紅梅;;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6 安超;安濤;;杜威,離中國有多遠——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年07期
7 李恩福;;淺談中美教育模式差異及其形成原因[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4期
8 龔敏;;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及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1年71期
9 梁松枝;張維維;;孔墨教育內容之比較及啟示[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10 龔超;陳莉;;“關心貫穿我們生命最本質的部分”——諾丁斯關心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曉燕;;青春期,呼喚愛的輔導 一堂心理輔導課的啟示[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張鐵明;;中國教育市場的特點及其啟示[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程東元;劉雍潛;;AECT新定義的特色與啟示[A];信息技術環(huán)境構建與教學應用[C];2009年
4 楊艷霞;;關于陶行知社會與個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調查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5 曲正偉;;美國縮減班額計劃的實踐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王文婷;高成;;“李約瑟問題”對科學教育改革的啟示[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進今日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發(fā)展:美國學習研究的啟示[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劉黎明;;杜威“生長目的”論與羅杰斯“自我實現(xiàn)目的”論之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肖鳳彬;;從社會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變[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吳正憲;如何走上教學智慧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專欄主持人 宋曉夢;法國“做中學”項目給我們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3 本報記者 陳瑾;一條走廊也能達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報;2009年
4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教授 徐聲漢;“一樹百獲”的啟示[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5 張國斌;得失與啟示:從“吃餛飩”談起[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武漢市洪山高級中學 黃榮光;教育藝術的理想追求:“至為無為”[N];中國教育報;2006年
7 山東兗州一中 張允公;韓國教師城鄉(xiāng)互換制度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8 肖云;交通安全宣傳進學校的啟示[N];廣安日報;2005年
9 翟建會(作者單位系澤州縣下村鎮(zhèn)中學);教師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學導報;2006年
10 本報通訊員 韓克旺 張建軍;“他山”歸來謀“攻玉”[N];隴東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湘荷;生態(tài)教育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國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4 靳涌韜;教育學視域下我國現(xiàn)代學校變革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5 馮青來;文化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娜仁高娃;向“場”而生[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褚洪啟;教育觀念的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4年
9 張香蘭;從實體到過程:現(xiàn)代教育的思維轉向[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田道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惠珍;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對當代教育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高潔;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啟示[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愛華;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4 曾鳴;美國PDS的探析與啟示[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宿向東;新加坡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6 向巖兵;論經(jīng)濟改革對教育改革的若干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徐坤;明清蒙學教材的價值取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9 李海燕;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10 馮蕙;美國特許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338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933887.html